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重点)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难点)

3、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课文及详细批注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1)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2)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3)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4)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5)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6)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7)

重难点分析
  • 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而且显示了核舟的对称美。

  • 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阅”“执”“抚”“指”“语”等词,刻画了苏、黄两人的动作和神态,突出了他们神情的专注、严肃,关系的密切,描绘了他们相互切磋、谈论的情形。“袒”“露”“视”“诎”“支”“挂”“倚”等一系列动词,活画出一个不拘礼节,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

  •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梳理

体裁:说明文

雕刻品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

结尾总写,在总述概貌的基础上再做扼要的评论,跟开头呼应。

分写部分,按照空间顺序写。有详有略。布局颇具匠心。

字词句式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8)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9)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10)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11)

八年级下册语文11课核舟记笔记(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详细批注)(12)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