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很重要)

【教育部发布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近年来,体育已进入中考、高考,有的地方,艺术教育也已进入中考,不久地将来,劳动教育也将会进入中考、高考,不会洗衣、做饭的孩子,将来上高中、大学也难了。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1~2年级,要学会个人衣物的简单清洗、学会简单地煮饭;

3~4年级要学会简单地家务劳动,初步学会种植、养殖等简单劳动;

5~6年级,要学会制作简单地家庭餐(就是给全家人做饭啊),学会使用简单地劳动工具;

7~9年级,掌握一定的家庭烹饪技术,体验简单的金工,木工。

学校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很重要)(1)

【劳动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之一。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要喝水、吃饭、穿衣,这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这些水、饭、衣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从劳动中来——享受的是父辈的劳动成果。此后,要生存下去,就要学会劳动,不劳而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就是有人不愿劳动,只想被父母供养。媒体曾报道,山东巨野有一个23岁小伙宋庆(化名)就是这样,他说“我爹不死,我就饿不着!”

宋小伙自小家庭条件优裕,备受父母溺爱,从没有劳动过。22岁,小伙儿结婚了,但仍然什么也不干,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没钱了就向妻子要,理由是结婚时其父给了妻子12万元彩礼。一年多来,要钱次数多了,妻子不愿再给钱,他就把妻子告到法庭。法庭调解时,法官劝说,“以后你们用钱的地方多着呢,不挣钱怎么生活?“

“我爹不死,我就饿不着!”面对大伙儿的劝说,宋小伙儿理直气壮地说。

可是,我们的宋小伙儿有没有想过,他爹活着的时候,的确不会让他饿着,但是老人百年之后呢?一个普通家庭的遗产会有多少呢?更何况,宋小伙儿可以“吃他爹”,他的儿子以后“吃谁”呢?

学校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很重要)(2)

【劳动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

所以,为人父母,教育孩子,劳动是第一位的。就整个人类而言,“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语)

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作为为社会培养人的教育,其实质和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创新能力。

当下,越来越来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想着如何开发孩子智力,让孩子好好学习,但是,许多家长却把智力开发、学习等同于识字、算数、学外语,将孩子领进了“文化知识”的狭窄胡同,障住了孩子的视野,封闭了孩子心灵,不仅没有提高智商,反而使孩子失去了生成情商的机会,没有劳动意识,身体和心理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近视,肥胖、体质下降、多动症、抑郁症、轻者变成啃老族,重者发生轻生、弑亲悲剧……

学校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很重要)(3)

【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

从客观现实性来说,人天生就会劳动,一个人出生就要吃奶,吃奶就要花费力气,这在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劳动。伴随着人的成长,人的劳动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了喝水吃饭,伸手获取;喝汤学会了用勺舀,吃菜学会了用筷夹,吃鸡蛋学会剥掉皮;渐渐地还学会了穿衣、洗衣,做饭、洗碗……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逐渐学会一种或若干种谋生本领……

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实质,其实就是劳动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不但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也应该承认,人天生也存有惰性。如果没有后天有意识的教育,当人的生理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惰得再劳动。

因而,要让劳动成为孩子成长的“必须”,就需要后天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劳动教育,让他们从小形成爱劳动,会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和习惯。

孩子的劳动意识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当从娃娃抓起,要从让他们独立吃饭、穿衣、洗手、洗脸、洗衣抓起,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我生活能力;随着年龄增长,渐次让他们承当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增养他们“家人为我、我为家人”的服务意识,家庭责任担当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让孩子走出家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为我,我为社会”的社会劳动意识。如是,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生活能力强、热爱劳动、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有用之人。

学校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很重要)(4)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