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应多吃哪些东西(气虚周身乏力面色差)

小 编 导 读

你是否经常觉得自己特别困,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你是不是有过稍微一活动就气喘吁吁,出一身虚汗的情况?你身边的朋友们有没有说你脸色好差,说你脸色黄,或者发白,没光泽?你是不是舌头上舌苔虽然不厚,却也有两排“锯齿印”?

这是气虚!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气虚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又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存在哪些隐患吧!顺便再学习一下怎样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整自己的气虚状态。


气虚应多吃哪些东西(气虚周身乏力面色差)(1)



啥是气虚

当你觉得周身乏力,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总是感觉很累,且同时伴有脸色苍白或者萎黄时,你多半就已经是气虚了。这时人的整体状态呈现出一种功能减退和低下的状态,稍微一活动就觉得累,坐着不动都出虚汗,也比别人更爱感冒,吃点东西肚子就胀……这些都是因为气不够用了,不能满足身体各项正常功能完成的需求所致。
气虚的人舌头颜色很淡,有的气虚的人也会有齿痕舌,但和湿气重的区别是舌苔不厚腻,湿气重的舌苔往往是厚腻的。因此,少气乏力,爱出虚汗,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白是气虚的关键辨别点。

气虚应多吃哪些东西(气虚周身乏力面色差)(2)

乏力就是气虚吗?

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是乏力就一定是气虚。其实这是错误的!气虚可以乏力,肝气郁滞也会让人乏力,易疲劳,湿气重也会让人周身酸懒乏力。

区别他们的方法是:

气虚导致的乏力,在运动后会更加严重,因为本身气就虚,再消耗会加重;

肝气郁滞的乏力,在运动后会缓解,因为气血通畅了,精力更旺盛;

湿气重导致的乏力,在运动后也会缓解,但湿气重的人舌苔是厚腻的,皮肤更油腻,大便易溏泻。

气虚的食疗

饮食中,食物分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中甘味的食物可以补气、健脾。而酸味有收敛的作用,苦味有下降、通泄、清热、燥湿的作用,辛味则有疏散的作用,咸味有散结、软坚、泻下的作用。

而在气虚的时候,食疗上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要补气,另一方面还要防止不当的饮食导致泄气和正气耗散。所以,我们在饮食上应该以吃甘味食物为主,酸味食品为辅。最好不要多吃辛味和苦味,咸味也应该减少。因为甘味补气,酸味能帮助收敛固涩,防止正气耗散。而辛味吃太多则会耗气,苦味吃太多则伤脾胃,咸味吃太多则耗伤津液,津伤则气泄。

脾胃气虚

此类人气虚的主要症状在胃肠上,容易饭后胃胀,食欲也比一般人要差,人很瘦,面色萎黄,同时伴有气短乏力、易疲劳、便溏的症状。这种情况可以用炒山药30克、白扁豆15克、大枣6枚(掰开,去核)、生姜2片煮水代茶饮。平常的饮食应该以甘味为主,适当的在一日三餐里加些山药、大枣、饴糖、蜂蜜、白扁豆、莲子等甘味食物来补益中气。如果胀气明显的可以少量加些陈皮一起用。

气虚自汗

有的人气虚主要表现在爱出虚汗上,同时伴有周身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的症状。这时可以用生黄芪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6枚(掰开,去核)、陈醋1小勺煮水代茶饮即可,可以帮助益气止汗而治气虚型汗证。此类情况饮食上应严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耗气伤津加重病情。

气虚疲劳

此类人主要表现为易疲劳,周身乏力,也会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的情况,这时可以用炙黄芪10克、大枣6枚(掰开,去核)、枸杞6克、葛根3克煮水代茶饮。中医认为“精化气”,所以在用炙黄芪补气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少量甜甜的枸杞来填补肾精可以帮助加强补气的效果,而加入少量葛根则是为了把因气虚不能上升的气血和清阳之气引上去,只要人的大脑供血充足,疲劳乏力的症状就会大大减轻。

气虚乏力

气虚乏力的人应该减少那些消耗正气的活动,比如熬夜、剧烈运动、饮食辛辣等,不过度消耗才有补上去的可能。

在亚健康和慢性病日益高发的现代社会,如何对健康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是保持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关键。而当中医调治慢性病的优势现代管理学理论方法相结合,将为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气虚应多吃哪些东西(气虚周身乏力面色差)(3)


《中医健康管理》

本书首次对中医健康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操作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验证,针对亚健康和9种常见慢病创立了经过多年临床检验的88种中医调养方法,内容翔实,极具实用性。本书为南北两位中医健康管理专家强强联手编著,历时十余年研究实践与潜心打磨,并由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担任主任并提写书名,国医大师李佃贵题词推荐。(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当归中医学堂”微信公众号,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