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靠二产还是三产 高质量阶段的县域经济

■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产城原创系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城市发展靠二产还是三产 高质量阶段的县域经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城市发展靠二产还是三产 高质量阶段的县域经济

城市发展靠二产还是三产 高质量阶段的县域经济

■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产城原创系列

■ 作者:和君咨询合伙人 翟战平

■ 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5分钟,欢迎转发朋友圈收藏阅读

高质量阶段的县域经济,如何看,怎么干?

【引子:“郡县治天下安”的时代新意】县域经济,在中国的区域治理版图中,历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乡镇企业大发展带动下,县域经济有了蓬勃的发展;在新世纪之初,正是县域经济的大竞速,造就了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高速成长。如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乡村振兴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城尾乡头”的县域经济,一方面要加速融入都市圈与城市群,一方面要带动乡村发展取得新突破,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高质量发展,是亟需破解的时代新命题。本文试图就高质量发展新的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发展动能以及发展误区和发展新策略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您诠释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意义,以供参考。

NO.1 背景

新时代的县域经济,面临新课题

三大时代背景&三大观念转变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的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如果我们将改革开放初期以乡镇企业大发展带动的县域经济发展,看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次浪潮的话,新世纪之初以县域经济大竞速带动的县域经济高速发展,可以称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当前以及今后的县域经济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

与前两次发展浪潮相比,如今的县域经济面临的发展背景已有着本质性的不同——首先,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与新冠疫情后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相伴而生的是,国内区域发展一体化程度正在不断深化,在安全观不断加强以及共同富裕理念的指引下,“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县域经济必然要从争上游式的竞速赛切换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团体锦标赛中来。其次,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目前国内大多数产业已经跨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外延式增长阶段,纷纷进入到从有到好、从弱到强的内涵式增长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产业链整合、供应链效率以及创新链赋能,越来越成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县域产业发展而言,就需要从原来单纯的招商引资塑造新的增长极的“加法”模式切换到“立足自身基因,塑造核心竞争力,对外链接资源与能力”的“乘法”模式。最后,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县域经济需要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升级相融合,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与乡村振兴相统筹,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相协调,来塑造能够切实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新发展格局。也就是说,新形势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跳出单兵突进式的发展,转而寻求系统优化的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面临上述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三大时代背景,对大多数县域尤其是中西部后发地区的县域而言,要想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突破,就必须要实现以下三大转换:第一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角色转换。需要从与周边县市的竞速赛中跳出来,变“与邻为壑”为“协作共赢”,将自身身份转换为区域发展中可以和周边县市实现竞合的协作伙伴,在大范围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第二是实现自身发展理念的转换角色。从“规模为王,增量为先”的规模化竞争中脱身,转向“竞争力为本,效率为先”高质量发展理念。第三是实现发展方式的转换。从不断寻找新发展极和新增长点的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转换到增强自身发展实力的内涵式增长模式。

总结来说,就是要告别前两次浪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惯性思维,建立“从有到好”、“从弱到强”的高质量发展新思维。

NO.2 剖析

县域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系统优化的五大法则

在面临第三次发展浪潮的背景下,与外延式增长阶段,更多靠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实现规模扩张有所不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的县域经济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做到系统优化式的协调发展才行。所谓系统优化,概括起来就是要从自身实际资源与能力出发,找到自身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核心基因,找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与切入点,并据此建立起外部资源与外部发展机遇相协调、“点-线-面”梯级传动的闭环成长阶梯,将县域发展深度嵌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系统中,实现系统化、复合化、协调式的发展。

系统优化,知易行难。对当下的县域发展而言,还有诸多需要考虑平衡的非经济因素。要实现县域经济的系统优化,有必要从以下五大关系出发,塑造五方面的发展动力:

首先,在区域定位方面,处理好县域与区域的关系,在区域一体化的大系统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将县域发展的小齿轮咬合到区域发展的大齿轮上,从而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状况。

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区域发展中,从既有的“我有什么,就大力发展什么”的惯常思维中跳出来,树立“别人需要我做什么,我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来做什么”的发展理念。在与周边县市的关系上,要变竞争为竞合,从“人有我强”的同质竞争切换到“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模式,从而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外向动力。

其次,在产业竞争力塑造方面,处理好在地主导产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关系,在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系统中,找到自身产业发展的生态位与切入点。

具体来讲,就是推动产业发展从“加法模式”走向“乘法模式”。这里所谓的“加法模式”,就是过分在地产业的规模化扩张,通过不断增加新的产业增长极和经济增长点的方式,实现当地产业大而全的规模化扩张;而所谓“乘法模式”就是立足自身产业在区域产业集群中的生态位和竞争优势,不断整合梳理,强化既有产业竞争力。从产业链整合、供应链效率以及创新链赋能等方面,不断进行整合梳理,动态组合,不断强化当地产业纵深发展的复合竞争力,从而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产业动力。

第三,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处理好自身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塑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和“极点”,力求通过差异化的“点”与区域经济实现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也要围绕“亮点”与“极点”,贯通自身的一二三产,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生态,发展复合自身特征的滚动成长的发展模型。

也就是说,在经济结构上,既不是自我循环、平均用力的所谓均好,也不是只计一点,不计其余的单兵突进。通过良好的经济结构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后劲。

第四,在发展格局谋划方面,要处理好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关系,要从产城竞速到产城融合转变,并根据自身城乡发展实际,谋划“点-线-面”梯级发展的动力系统,力求实现从“平均用力”向“复合聚焦,塑造极点”的发展格局转变。

就我们的咨询实践来看,对大多数县域来讲,要高度重视城关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塑造点线面带动模式,才能真正为城乡一体化塑造源源不断的动力源。

最后,在综合实力塑造方面,要处理好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在当前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县域经济的破局,不仅要看到硬实力之间的比拼,更要关注区域个性塑造、营商环境优化、人文生态形象等软实力的较量。

对大多数后发地区的县域而言,能够凭借自身的资源和文化积淀,树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区域品牌与差异化的区域形象,就能跳出硬实力比拼的红海消耗战,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NO.3 洞察

高质量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误区

对于多数县域来讲,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将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地切换,有些地方将之称为新旧动能切换。发展理念转换不易,动能切换更是知易行难。因为这个阶段的新旧动能切换,并不是简单地去旧换新,一方面不能推倒重来,另一方面也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要实现更丰富、高水平的新旧动能转换,就需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式。真正做到旧动能不减,新动能见长。而在实践中,很多地方因为受之前惯性思维的影响,在具体行动上往往陷入种种发展误区,概括起来,比较容易犯的误区有以下五种:

第一,是盲目对比学习标杆的“比学赶超”误区。

在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时,看到当地产业的“散乱差”以及所谓的“观念落后”,很多县市领导的第一反应就是“比先进、学先进”。就主题产业发展而言,只要自己有一点影子,就对照国内外相应的标杆城市进行方方面面的对标式学习。这种做法并不能说错。但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在对标学习中并没有分析其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相应的特殊背景,而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往往形成“比起来都是问题,做起来都不能落实”的尴尬。其实,真正的“比学赶超”,一定是建立在自身发展现实与条件上,深刻把握当地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生态位,然后对标先发地区在这个阶段都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分析哪些可以借鉴,哪些需要优化?这有这种“以我为主”的学习,才能真正避免“学我者死”的宿命。

第二,是与周边县市同质化零和竞争误区。

受制于之前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大于合作的惯性,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争相吸引相类似的产业环节以及同质化的项目,从而陷入到同质化零和竞争之中。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背景下,此种做法,导致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不能形成市场统一、产业良性协作的优质产业集群,使所在地区在吸引产业链中高端环节上丧失竞争力,结果导致自身与周边县市的双输。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真正有效的竞争,反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式的竞合关系,当合作大于竞争的时候,才能在共同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得更多的蛋糕。

第三,是脱离实际盲目拔高的定位误区。

在区域咨询的实践中,盲目拔高发展定位的现象比较多。主要表现为,在区域地位上,不顾自身资源条件和客观现实,过度追求“地区第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阶定位;在产业上,但凡和电子信息产业沾边就提出打造所在地区的“硅谷”战略;有点生态旅游资源就要打造高标准的休闲度假中心;有些文化资源就要打造文化中心。这种不顾现实,并不考虑发展阶段和发展节奏的拔高式定位,多数会沦为形象化的口号,实际落地往往是一地鸡毛。而真正有效的区域定位,是基于自身特征的差异化定位,真正起到“请进来、送出去”作用的精准定位。

第四,是喜新厌旧式的产业发展误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各地都意识到产业集群打造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集群发展上,往往不顾自身现实,盲目地进行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延链补链强链,更普遍的是不重视当地有已有产业的实际,误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喜新厌旧式的招产业引项目。结果不仅没有理想中的做大做强,反而造成了许多半拉子工程。

第五,是平均用力、四处开花的空间规划误区

最后是在空间规划层面,在房地产推动的片区开发已经颓势尽显以及产业园区大面积控制的现实倒逼下,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产城融合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常常南辕北辙——县域本来就面积不大,空间有限,往往还是四处开花,更严重的是个别地方前任向东发展,挖土建湖,而后任却引导城区向西发展,大建工业园等。诸如此类的空间发展规划和水面互添式的产城融合,不仅没有办法起到集聚作用,带动县城及县域形象和面貌升级,还会造成大量的烂尾楼或闲置土地。

NO.4策略

高质量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怎么干?

高质量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靠单点突破、单兵突进是解决不了的;希望一业强,自然就能带动百业旺也是不现实的;期望大搞城建,吸引人口做大规模,然后带动县城发展也已经时过境迁了。

县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破局?究竟怎么干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就笔者的咨询实践看,坚持系统优化的理念、推行“飞轮推动”的发展节奏,执行中坚持“动态调整”的策略,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我们将之概括为“系统化定位、飞轮式推动、动态有机调整”。具体来讲,就是在理念、策略和行动方面,回答清楚以下三个问题,并据此形成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在发展理念层面,是搞清楚“我是谁”的问题。

需要搞清楚县域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位置,与周边县市的互动关系;要梳理和挖掘自身发展脉络,搞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要对县域的各种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进行盘存梳理和深度挖掘,搞清楚推动发展的关键要素。以上的分析定位我们将之概括为“三诊断”——定位诊断、基因诊断、要素诊断。

其次,是在发展策略层面,回答清楚“我往哪里去”的问题。

在这个层面,需要就县域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城市发展侧重点等进行梳理,制定既有清晰目标,又有成长步骤的现实可行的发展策略。这方面的策略梳理,我们将之提炼为“两梳理”——发展目标梳理 发展模型梳理。

最后,是在行动计划层面,要想明白“我要怎么去”的问题。

基于县域经济规模有限,财力有限的现实,在执行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到处撒胡椒面。在执行上,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非常关键,第一步做什么,怎么做,往往决定着行动的成败。然后要能够搭建起“点-线-面”联动的发展阶梯,最后通过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让事情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人盯,在执行中真正做到动态调整。我们将之总结为“三抓手”——找起点、搭台阶、建组织。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县域经济,有机遇更有挑战。这个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注定是一个大整合的时期,更是一个大分化的时期。如果找到了系统优化的发展窍门,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就能够实现质的提升。而如果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还停留在跟跑陪跑的惯性思维中,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被边缘化,陷入停滞乃至倒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