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记谁写得最好(曾国藩全集一部多侧面)

曾国藩传记谁写得最好(曾国藩全集一部多侧面)(1)

在乱世中,曾国藩由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为朝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被奉为官场“楷模”,在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忍不拔著称。他不是军人,却为朝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在治学方面,曾国藩崇尚儒学,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治家方面,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氏“修身、齐家”的道学思想。其著述多收入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全集》。本次整理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分为四部分:《挺经》、《冰鉴》、《家书》、《家训》,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曾氏传奇的一生。

内容简介

《挺经》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为人处世心法,是其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凡事主动、积极参与,但以淡泊的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困苦中求挺直。如此方能在前有“猛虎”后有“毒蛇”的情况下,不受其左右,气定神闲抵达人生至高境界。令人颇感惋惜的是,《挺经》还没有全部完成,曾国藩就离开了人世。现在我们所见的《挺经》,是后人从《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经史百家杂钞》以及曾氏弟子、幕僚的著述中整理出来的。本卷收录十四章,在原文后,附注释、译文和智慧评析,以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曾国藩传》描述他“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京城做了十多年的文官。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此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斗。后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补武英殿大学士等。同治十一年(1872)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D1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做人学问并重”。曾国藩青年时开始研读“二十三史”。在京为官期间,他跟从唐鉴、倭仁等人学习程朱理学,对儒学各派兼收并蓄,吸收诸子百家之长,转益多师,杂糅一体。他和湘军将领一起刊刻了《船山遗书》,将王夫之的思想发扬光大。他编纂了流传广、影响大的古文选本《经史百家杂钞》,同时坚持写日记,笔耕不辍,留下了奏稿、书札、批牍、文集、诗集、读书录等大量文字资料,后人刊刻成《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克己省身,困知勉行,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意志力实现了自我超越,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事业。他知人善任,奖掖后进,提拔了一大批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行军打仗,实行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他处理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表现出一位政治家应有的胸襟和眼光。国势日危之际,他主张购置西方轮船机械,并开启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D1艘蒸汽轮船。他建议派遣近代中国D1批留学生,倡议翻译了D1批西方书籍,这些泽被后世的举措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媒体评论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清史稿》

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李瀚章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左宗棠

名不己居,功不己出。 ——李元度

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石达开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曾文正生平躬履诸难,都是以“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忍沉毅的精神处之,曾不责备人家,这是曾氏的伟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诀。——蒋介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