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1)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2)

阿龙说昌平

栏目介绍

栏目主持人:阿龙 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曾主持《这里是北京》、《四海漫游》、《北京话话北京》等多档著名节目

“阿龙说昌平”由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阿龙领衔。旨在说昌平、话昌平,讲讲历史沿革、聊聊文化趣事,让各位在听阅之余知昌平。

即便您在昌平生活多年

都不敢保证所有地名都叫的对

甚至遇到一些读起来就不像汉语的地名

也不能理解其蕴藏的含义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3)

今天,咱就盘点一下

这些不容易叫准的昌平地名

供大家品味其中的乐趣

白 浮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4)

白浮村,位于马池口镇东南。后面的“浮”字常常被老昌平人念作第三声“fǔ”,听上去就是“白府”。

白浮村之所以如此命名,据传是因为曾经村北矗立着一座丈余高的汉白玉塔,因佛教中将佛塔唤作“浮屠”(亦作浮图),因此村北这座塔即被称作“白浮图”。与之靠近的龙山脚下的泉水被称为“白浮泉”,靠近的村落被称为“白浮”,大概结缘于此。

松 兰 堡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5)

松兰堡村,位于沙河镇东北。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可昌平人念的时候,却常常把其中两个音都念错了,读作“sòng”(宋)兰“pǔ”(普),为什么呢?

原来,松兰堡在1930年之前的村名叫作“宋郎务”,再往前也曾被叫过宋郎庄、宋郎埠、宋郎府等名,看来,松兰堡之前确实姓“宋”。之所以得名的原因是:据《金史》记载,宋代天水郡王亲属葬于此地;“务”字则是源自宋代起,将税务机构统称为务,其所在的村庄也随之称作务。由此可见,昌平本地的叫法还是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沿袭。

奤 夿 屯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6)

奤夿屯,位于马池口镇北。相信很多人认识前面这两个怪怪的字,都是从这个村名开始的。

奤夿(hǎ bā ) 是蒙古语译音,原意是河边的意思。元朝在北京建都时,在此屯兵屯粮,后被人称为奤夿屯。元末明初时,山东人和山西人陆续迁入此地,形成村落。

宏 道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7)

宏道村,位于马池口镇昌平火车站东侧800米处。“宏”字的发音明明发音是hóng,可一般马池口人都把村名叫作叫héng(横)道,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元代时所修的通惠河是南北走向,不同于一般由东向西的河流,因此建于其上的东西走向的桥梁,便被称为“横桥”;桥必连道,相邻的大道也随之被称为“横道”。这大概就是当地人唤村名为“横道”的原因了。

可是还有个问题,“横道”是怎么变成“宏道”的呢?这还要从1324年发生于此地的一场战争说起。元朝权臣铁木尔与王禅军交战于此,双方据桥而战,死伤士兵无数,以致将横桥染红;自此,“横桥”被改叫“红桥”,“横道村”也随之改叫为“红道村”了。但因“红道”含有血道之意,村内高人取其谐音又将村名改为“宏道”,取康庄大道之意。这下寓意吉祥了,村名也一直被保留至今。

阿 苏 卫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8)

阿苏卫村,位于小汤山镇西。初听此名,也可大致判断其并非汉人所起,没错,

阿苏卫村是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阿速卫军的屯住处,称“阿速卫”,也称“阿苏卫”。阿速,在蒙古语里是“守卫”的意思。明初设军屯称“阿苏卫屯”。明隆庆及清康熙《昌平州志》都载有“瓦子卫村”。清中、后期称“阿苏卫”并沿用至今。

沟 崖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9)

沟崖自然风景区,位于南口镇东南和十三陵镇西交界处。初识此地,它的名字八成您会念错,因为它不叫沟“yá”,而是叫沟“ái”。

沟崖曾是佛、道两教胜地,有“北武当山”之称。自元、明以后,相继建造有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西峰庵、东峰庵、瑞峰庵、盘道庵和西王母祠等72座佛、道宫观庙宇,现玉虚观、碧霞宫、斗姥宫和瑞峰庵等遗址仍存。

纪 窑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10)

纪窑村,位南邵镇东部。清代时,因有纪姓人家在此地建立窑场烧砖,称纪家窑;后发展成村,演变至今将纪窑作为村名。

提到纪姓,大家十有八九会想到前几年火爆荧屏的影视人物纪晓岚。可是,好像电视剧中也把这个纪姓的发音误读成了去声“jì”,其实正确读音应为上声“jǐ”。因此,在咱昌平,纪(jǐ)窑这个读法还是很符合规范的。

香 堂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11)

香堂村,位于崔村镇东。明代成村,但由于清代时曾改称“响堂村”,虽然如今字面写作“香(xiāng)堂”,但仍有不少人习惯将其称作“响(xiǎng)堂”。

香,乃祭祖拜佛的必备用品;堂,是烧香的场所。历史上,香堂村“东西南北都有庙”,寺庙众多引来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拜佛,香火旺盛;久而久之,香堂就成了村名。

海 䴖 落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12)

海䴖落村,位于北七家镇东。村名中的“䴖”字读作jīng(音京),并不是很常见。据《辞海》解释,海䴖即为海东青,是雕的一种,善于捕捉水禽小兽。

而海䴖落村名的由来,与这里曾经饲养、驯化海东青有关。我国封建王朝自唐代以来便有驯养海东青的专门机构。海䴖落村周边多湖、沼、坑、塘,是驯养猎鸟的理想环境。

清代康熙《昌平州志》记载,当时的海鶄落村名为海青庙,原因应该是驯养海东青的把式们曾在此建造供奉神灵的庙宇。进入民国,封建王朝特权荡然无存,自然村子里也就不再驯养海东青了;可人们为了记住这段历史,便把海青庙改称为海鶄落了。

鲁 疃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13)

鲁疃村,位于北七家镇东。疃这个字比较少见,读作tuǎn,有“村庄”之意。可是如今却被很多人念作鲁tǎn,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原因,我们不妨从村庄的历史发展推测一番。鲁疃明代时便已成村,当时是以鲁姓命名,称为“鲁团村”。清《康熙昌平州志》时,将村名改为了“鲁滩”;可再到《光绪昌平州志》时,又把名字定为了“鲁疃”。从团到滩再到疃,村名虽然改动不少,但始终没有脱离字母t开头发音的字,但是疃字又略显拗口,索性就被顺口叫成了“鲁坦”。

前 蔺 沟、后 蔺 沟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14)

前蔺沟村、后蔺沟村位于小汤山镇东南。蔺沟元代时便已成村,因村域内水沟边遍生蔺草而得名。清康熙年间一分为二,及至光绪年间,南称前蔺沟,北称后蔺沟,沿用至今。

不过,由于蔺(lìn)字前鼻音发声较为吃力,老辈人便将其换成发音更省事的后鼻音,称作前lìng(令)沟、后lìng(令)沟了。

上 东 廓、 下 东 廓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15)

上东廓村、下东廓村位于百善镇南。虽然村名皆写作“廓”(发音kuò阔),但为何老辈人却习惯将二者称为“上东郭”、“下东郭”呢?

有一句古话:“三里为城,七里为郭”,明嘉靖时此地的东郭村,便是因为此处靠近昌平故城城墙而得名。后因一条小河流经村内,便将离城近、成村早的村命名为“上东郭”,相对应靠东的村为下东郭。而至于何时将“郭”改为“廓”,目前据史料推断大概是康熙至光绪年间的事,至于原因却不得而知了。

这么多“怪怪”的昌平地名

您之前念错过哪几个呢?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与小圈欢乐互动

内容整理自五湖四海老师博客、《镇村探源》、《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订阅号:bjcpquan

小圈圈CPQXQQ

小圈圈QQ号:3257200278

投稿邮箱:bjcpquan@qq

69726991

昌平名字来源(这些昌平人都不一定念对的地名)(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