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

1.6 脑脊液

100-150ml。

主要产生: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

1.7颅神经和脊神经

1.7.1颅神经 Cranial nerves

感觉神经:嗅神经、视神经

运动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

I、II分别与端脑、间脑相连,其余均与脑干相连

(1)嗅神经与嗅觉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4)

(2)视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5)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6)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7)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8)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9)

(3)动眼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0)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1)

(5)三叉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2)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3)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4)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5)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6)

(7)面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7)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8)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19)

面神经的检查

面肌检查要先观察两侧额纹有无消失,眼裂有无增宽,鼻唇沟有无变浅,然后诸患者做皱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观察两侧运动是否对称,口角是否下垂或歪向了一侧。检查味觉时,嘱患者伸舌,用棉签蘸不同味觉的物质涂于一侧2/3舌面,两侧对比检查。

(8)听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0)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1)

听神经由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两部分组成。

耳蜗神经传导听觉,前庭神经传导位置觉(平衡觉)。

(9)舌咽神经

舌咽神经的功能:

1:颈动脉体和颈动脉窦的功能调控

2:舌后1/3至上咽部的粘膜一般感觉

3:舌后1/3味觉

4:调控茎突咽肌,参与说话和吞咽运动的调节

5:调控腮腺的分泌

6:参与咽反射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2)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3)

舌前2/3一般感觉:三叉神经舌支(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

舌前2/3味觉:面神经舌支(孤束核)

舌后1/3一般感觉和味觉:舌咽神经舌支(孤束核)

舌咽神经参与了一个反射:咽反射

咽反射是一种防止吞咽异物的生理反应

咽反射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正常时引起恶心反射(咽肌收缩)。反射中枢在延髓。有神经损害者则反射迟钝或消失。

具体机制不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参与了反射的过程

(10)迷走神经

混合型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

迷走神经受损,主要造成软腭和咽喉肌的麻痹,产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说话不清、有鼻音等现象。

(11)副神经

运动性神经,由延髓根和脊髓根两部分组成。

副神经受损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麻痹,造成头颈不能旋转和不能耸肩。

(12)舌下神经

运动性神经。

舌下神经损伤造成同侧舌肌的瘫痪和萎缩,当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1.7.2脊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4)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5)

前根属运动性,由脊髓前角和侧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分别支配躯体的横纹肌、内脏和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后根属于感觉性。

前根和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总干。

每条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脊膜支、前支和后支。

分布于皮肤的称皮支,主要传导皮肤的痛、温、触觉。

支配骨骼肌的称肌支。

1.8植物神经

支配内脏、腺体、心、血管及其他各处的平滑肌。

植物神经包括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两种纤维成分,一般称植物神经是指内脏运动。

植物神经节位于脊柱的两侧(椎旁神经节或交感干神经节)、脊椎的前方(椎前神经节,如腹腔神经节等)以及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6)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7)

1.8.1 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8)

交感神经由交感干、交感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几部分组成。

交感干神经分出的分支:

1)颈部:颈上、中、下三对神经节。

2)胸部

3)腰部

4)骶尾部

1.8.2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中枢核分别位于脑干和S2-S4节段内,故亦称脑骶部。

1.8.3植物神经的功能

接受大脑皮质和皮层下各级中枢的控制与调节。

通过多种内脏反射活动,管理和调整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如呼吸、循环、消化、体温调节和代谢)。

1.9神经系统主要传导束

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皮质的传导束称为感觉传导束(上行传导束);

把大脑皮质的冲动传向脑干、脊髓运动核团的传导束称为运动传导束(下行传导束)。

1.9.1 感觉传导束

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一般感觉: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和深感觉(肌腱、关节感觉和精细触觉)

复合感觉(即皮层感觉):关节位置觉和实体觉

(1)薄束和楔束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脑束

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压等浅感觉。

1.9.2 运动传导束

(1)椎体系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

包括两个传导束,即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1. 皮质脊髓束:

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颈、躯干和四肢运动区的巨型椎体细胞,其纤维向下经内囊后肢、中脑的大脑脚、脑桥基底至延髓聚成椎体。

其中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称为椎体交叉。

2)皮质脑干束:

该束起自中央前回头、面区和中央后回皮质,纤维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脚底和脑桥基部降入延髓。

椎体系的损伤可造成随意运动的障碍(或瘫痪),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和下运动神经元性。

上运动神经元指那些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大脑皮质的椎体细胞和它的轴突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其分布于横纹肌的轴突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出现全肌群性的完整的动作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Babinski征)和电气变性反应;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出现个别肌肉或肌群瘫痪为主,肌肉张力降低,肌萎缩明显(早期即出现),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常有皮质营养障碍和电器变性反应。

颅神经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中枢性或核上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亦称为周围性或核性或核下性瘫痪。

(2)椎体外系

椎体外系指椎体系以外与运动有关的通路,它包括大脑皮质到脊髓的许多结构。

纹状体系是椎体外系的主要下行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29)

小脑系则是大脑皮质额、枕、颞各叶发出纤维至脑桥基底部,止于脑桥核。

椎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核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和粗大的随意运动。

椎体外系的机能似乎在表面上不易得到反映,但当纹状体病变后,便会出现运动障碍。

例如,由于黑质损害,纹状体内多巴胺不足,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平衡失调,苍白球呈释放现象,故产生少动、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平衡等症状,称为震颤麻痹(Parkinson氏症)。

尾状核、壳核病变,则产生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又称舞蹈病。

1.10 脑和脊髓的血液循环

1.10.1 脑血液循环

(1)脑的动脉系统

大脑半球绝大部分和间脑前半由颈内动脉系供应,脑干、小脑、间脑后半部、颞叶和枕叶,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供应。

皮质支在脑的软膜下呈网状吻合,自吻合网上发出细小分支垂直进入脑实质;中央支发自脑底动脉环及其邻近的动脉干,垂直穿入脑实质。

  1. 颈内动脉系统:四段——颈段、颈内动脉管段、海绵窦段、床突上段。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0)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1)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2)

(2)脑的静脉系统

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主要收集大脑半球的皮质和髓质的静脉血;深静脉主要收集大脑深部髓质、间脑、基底神经节、内囊和脑室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

  1. 脑的浅静脉:分为大脑上、中、下静脉。

大脑上静脉:收集半球外侧面上部和内侧面上部(胼胝体以上)的静脉血。其中走行于中央沟内的一条静脉,主要引流中央回区域的静脉血,称为中央静脉

大脑中静脉:收集外侧裂附近的静脉血,注入蝶顶窦和海绵窦。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3)

大脑下静脉:主要收集颞叶大部和枕叶外侧面及下面的静脉血,向后注入横窦。

  1. 脑的深静脉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4)

大脑大静脉:又称Galen大脑大静脉。是脑内深静脉最终汇流处。

大脑内静脉:又称Galen大脑小静脉。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由隔静脉和丘脑纹状体静脉在室间孔的后上缘汇合而成。

丘脑纹状体静脉:位于尾状核及丘脑之间的终沟内,是由分布于脑室壁、纹状体和丘脑等处的静脉汇合而成。

隔静脉:位于透明隔两侧、侧脑室前角的内侧壁上,由前向后走行。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5)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6)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7)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8)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39)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40)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41)

1.10.2 脊髓的血液循环

脊髓由两套动脉系统供血。

●纵向动脉系统由两条脊髓前动脉和一条脊髓后动脉组成。颈髓只有此系统供血。

●横向动脉系统由脊髓节段上放射状走行的动脉组成。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42)

(1)脊髓前动脉

①起源:发自椎动脉在颅内正对延髓前面的部分,紧邻两侧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之前。

②走行:两侧椎前动脉在脊髓开始处相互吻合形成唯一一条脊髓前动脉,在前中央裂内走行。

变异:有时它沿着脊髓前外侧沟的外侧缘走行直到颈膨大的下部,在此变得纤细。

③外侧支:包括以下部分。

● 沟动脉(中央动脉),每厘米血管上有5~8 支。它穿入前中央裂,横穿白质前连合,折向外侧,供应灰质前柱、灰质

后柱的基底部,背核及其附近白质。

●外侧支加入软脊膜动脉网。

(2)脊髓后动脉

短而细小。

①起源:发自椎动脉后面或小脑下后动脉。

②走行:在延髓后面下行,然后沿后外侧沟走行,发出吻合支与软脊膜动脉网吻合。

③终末支:在脊髓圆锥水平与脊髓前动脉形成吻合弓。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43)

(3)前根动脉、后根动脉

脊髓动脉在不同高度,与椎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形成前根动脉、后根动脉。

前根动脉通常较粗大,直径约为8mm,在相应的前根前方经过,并供应前根神经节。

前根动脉、后根动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到达脊髓前、后动脉,一般情况下它们被脊髓的节段性动脉取代。

(4)脊髓的节段性动脉

供应脊髓的区域最大。

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水平最为发达。

其本质是脊髓动脉的各个大分支。

根据其终止在脊髓节段前面或后面分类。

每条节段性动脉沿一个脊髓根走行,发出连接脊髓前动脉或后动脉的内侧支,继而发出外侧支,分布于脊髓外侧面。

① C1~T2 脊髓节段性动脉:来自椎动脉、颈升动脉、颈深动脉和肋间最上动脉。

② T2~T9 脊髓节段性动脉:来自肋间动脉。

此段胸部血管血供较差,因此,这些胸髓节段缺血坏死可能性较大。

③腰膨大动脉:通常从左T9 脊髓节段性动脉发出,沿T9~L2 脊神经走行的情况占85%。

此动脉内径为1~1.3mm。

变异如下。

●腰膨大动脉从右侧发出的占20%。

●起始位置可以较高(15%),沿T5~T8 脊

神经走行。

●可有两条,第二条在下方,管径较小。

腰髓创伤中腰膨大动脉损伤十分严重,它可以引起下方腰骶髓全部软化,导致截瘫。

神经系统解剖笔记手写(神经外科学精读笔记)(44)

(5)脊髓节段动脉的供血

①脊髓的中央部分包括灰质,主要由脊髓前动脉供血。

②脊髓的周围部分即白质,主要由脊髓后动脉及软脊膜动脉网发出的脊髓小动脉供血。

虽然这两部分之间没有任何吻合支,但它们的供血范围有部分重叠。

2.静脉

脊髓主要由脊髓静脉和脊髓周围静脉丛引流静脉血液。

脊髓周围的静脉引流由脊髓根静脉完成。

(1)脊髓静脉

纵行的脊髓静脉为两条不成对的静脉,即脊髓前静脉、脊髓后静脉,以及两条成对的静脉,即脊髓前外侧静脉和脊髓后外侧静脉。

静脉的引流区相互间有重叠,与动脉的分布区不完全契合。

①脊髓前静脉:位于前中央裂,其输入静脉为沟静脉(中央静脉),引流脊髓中央区的血液回流。

②脊髓后静脉:位于后中央沟。其输入静脉为后正中静脉,引流脊髓后柱区域的血液回流。

③脊髓前外侧静脉:位于前外侧沟,脊髓后外侧静脉位于后外侧沟。主要引流脊髓周围部分的血液回流。

(2)脊髓根静脉

位于脊髓神经根水平,有2~3 根,沿脊髓形成一长主干,与脊髓根动脉相互独立。

①颈髓根静脉:引流的静脉血通过椎间静脉回流到椎静脉和颈深静脉中。

②胸髓、腰髓根静脉:引流的静脉血通过椎间静脉回流到奇静脉系统。

在80% 的情况下有一粗大的腰髓根静脉。它可以位于腰髓后方(Adamkiewicz)或者腰髓前方(G. Guiraudon)。

(3)吻合支

吻合支广泛存在于脊髓静脉、脊髓根静脉、椎内静脉丛、小脑静脉、颅内静脉窦之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