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摘荔枝游玩攻略(寻踪探迹荔枝园)

周末摘荔枝游玩攻略(寻踪探迹荔枝园)(1)

寻踪探迹荔枝园

李永才

荔枝园在涪陵,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其历史渊源的又委实不多。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学者对涪陵荔枝园及荔枝道进行吟诵和书写,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的诗章。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述的荔枝就是产自涪陵荔枝园。古时荔枝园又名妃子园。在《涪州图径》、《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蜀中广记》等文献中,对涪陵荔枝与荔枝园等均有较为详细记载。宋代蔡君谟在《荔枝谱》中说:“唐天宝,妃子尤爱嗜涪州(荔枝),岁命驿致,时之词人多称咏;张九龄赋之以托意,白居易刺(吏)忠州既形于诗又图而序之,虽仿佛颜色而甘滋之胜莫能著也。”宋代诗人宋翰在《蜀中广记》十九劵诗中有“荔枝妃子国,不复曩时输”的感慨;南宋王象之《与地纪胜·夔州路·涪州》记载,“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荔枝园因驿传荔枝的典故而名昭天下。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末变已至京师。”又据《天宝遗事》记载:“贵妃嗜荔枝,当时涪州致贡,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由此看来,杨贵妃对涪州荔枝是情有独钟。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四川宦门世家,其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杨玉环天宝三年入宫,因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貌,而得宠于唐玄宗,于天宝四年八月被册封为贵妃。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在杨贵妃与唐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吃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荔枝园,并修建涪州到长安专供荔枝运送的驿道,设置专门的驿站。据史书记载,唐时的邮驿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陆驿行马,水驿行船,水陆则船马并行。驿道每隔30里设置1个驿站,最盛时各地驿道共有1639个驿站,“260所水驿,1297所陆驿,86所水路兼容”。从涪州至长安的这条专供运送荔枝的古驿道属于陆驿。被宋代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命名为“荔枝道”。

据有关史料记载,荔枝道起自涪陵城西荔枝园,北渡长江,经现在的重庆市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区,四川省大竹县、达州市、平昌县、万源市、通江县,陕西省的镇巴县、西乡县等10余区县市,最后到达西安,全程1000余公里,是唐代最繁华的驿道。每年盛夏时节,涪陵荔枝园内流香溢蜜,红艳艳的荔枝挂满枝头。新熟的荔枝被连枝带叶采下,密封于新砍下的竹筒中,装笼上马,由涪州北的鹤游坪取道垫江、梁平,经小川北大道,越秦岭子平谷抵西安,到达华清宫时荔枝色香味不变。《舆地纪胜》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涪州西“妃子园”所产荔枝名品“玉真子”一枝独秀,成为朝廷贡品,使涪陵荔枝园名盛一时。

由涪州至西安,千里迢迢。为保证速度,运送荔枝的驿使,手执铜铃,紧鞭急蹄,日夜兼程。“未至时先振铃,不让路者虽马踏死也不追究”,致使百姓“闻铃而色变”。在接力传递过程中,“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前赴后继,时常跑得人仰马翻。苏轼在《荔枝叹》诗中有“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水催/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的描绘,也是对荔枝及荔枝道的生动写照。

杨贵妃所吃荔枝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有荔枝生长的地方都有故事在流传。史学家对不同朝代各类史学典籍的梳理,大致有福建说、两广说和巴蜀说三种。有史学家认为来自岭南。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李肇和司马光都肯定荔枝来自岭南。从史料来看,岭南荔枝入京古已有之。《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不过因为临武长唐羌“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然而,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巴蜀之涪州,有更为客观的“证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管现在川渝两地的荔枝产量不大,但唐代的巴蜀大地是与岭南齐名的荔枝“主产区”,许多地方都产荔枝。左思在《蜀都赋》中说:“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唐代诗人张籍在《成都曲》中说:“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无疑都可以成为佐证。当时不仅贵妃嗜好荔枝,诗人白居易也是荔枝的爱家。他任忠州刺史时,写下《荔枝图序》一文中,有“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的描述。他还亲自在官署内种荔枝,并赋诗《种荔枝》:“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果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说明在唐代重庆峡江一带广泛种植有荔枝树,并且长势良好。

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对历史上四川荔枝种植的考察:唐宋时期,北纬31度以南的成都、重庆、宜宾、泸州、涪陵、乐山、万县和雅安等地的河谷地带均有荔枝种植的记载。其中,北纬30度以南的宜宾、泸州、乐山和涪陵四地产量最大,质量最好。蓝勇表示,荔枝的生长需要基本的热量条件,但历史气候研究表明唐代是中国的一个暖期,气候比当代温暖,因此唐代四川盆地内大面积的荔枝分布,恰好是当时荔枝生长的北界。

其次,相较福建、两广地区,巴蜀地区离长安从距离上更近一些,便于杨贵妃吃到更新鲜的荔枝。众所周知,荔枝不易保存,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言:其果“如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从时空条件来看,从福建、两广把荔枝运送到西安,在唐代,即使通过急驿,岭南的新鲜荔枝在四五日内送抵长安基本没有可能。所以,贵妃所食荔枝,应来自他处。近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先生在他的名著《唐代交通图考》里专门有一章《天宝荔枝道》,仔细分析了贵妃吃的荔枝从何而来,他的结论即是:重庆涪陵。大面积种植规模加上离长安最近,涪陵的荔枝有充分理由成为贵妃“岁贡”。

再次,从历代文史学家关于荔枝的诗文记载分析,也可以得出结论。苏轼在《荔枝叹》一诗中说:“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并自注道:“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进入。”子午谷是连接汉中和关中的一条谷道,经此谷道涪州荔枝可以在几天之内抵达长安。范成大有《妃子园》诗道:“露叶风枝驿骑传,华清天上一嫣然。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陈家紫”是福建荔枝名品,在范成大看来,恰因为朝廷没有认识到福建荔枝的妙处所以才成就了涪州荔枝。范成大在诗前小序中说:“涪陵荔子,天宝所贡,去州数里所有此园。” 更为清晰地指明了“妃子园”的具体位置。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说:“近见《涪州图经》,及询土人,云:"涪州有妃子园荔枝。盖妃嗜生荔枝,以驿骑传递,自涪至长安有便路,不七日可到。"以上文献资料,足以证实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巴蜀。

北宋蔡襄在《荔枝谱》一书中说道:“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蔡襄在此显然肯定了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涪州,但并没有否认福州荔枝“水浮陆转,以入京师”的事实。而在蔡襄之前,唐代韩偓在《荔枝》三首序中说:“丙寅年秋,到福州,自此后并福州作。”其一道:“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唯教进荔枝。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在韩偓看来,杨贵妃所食荔枝是来自遐方福州。依这些描述分析,杨贵妃所食荔枝的来源可能并不单一。杜甫在《病橘》一诗中说:“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杜甫认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岭南。但是他又在《解闷》组诗第十首中说:“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第十二首中说:“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由此看来,杜甫又认为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于巴蜀。根据杜甫诗歌考察,杨贵妃所食荔枝来源或许是多元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人惩荔枝之害,芟夷不遗种。”涪陵荔枝园逐渐冷寂而荒废。至宋代,荔枝园仍有荔枝树百余株;明代时,只剩下一株唐代荔枝树;到了清初,涪陵已无荔枝,但荔枝园犹存。清朝咸丰年间,涪陵知州姚兰坡曾在荔枝园建荔枝亭,不久也被毁了。江山千古,岁月不复。涪陵荔枝园与荔枝古道历经风雨,零落消隐,已无处寻觅踪迹,仅剩下一个文化符号。旧时涪陵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成为一种历史记忆。千百年前享誉华夏的荔枝道起点及其衍生于大唐的荔枝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中渐行渐远。当年盛极一时的南马山荔枝园,如今已变成了城市街区,正崛起一栋栋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20世纪60年代,涪陵重建荔枝园,从1962年至1980年间,从四川合江地区引进3万余株荔枝苗,或许因气候及水土差异,仅成活了300余株。进入21世纪,为挖掘唐代荔枝园历史文化,涪陵又在距城区西南6公里的大梁山,规划建设荔枝园景区,以仿唐代建筑为主,建有荔枝楼、荔枝亭、荔枝碑林和贵妃祠等,栽种荔枝幼苗3万余株及一些优良荔枝树。直到2000年前后,在涪陵沉寂百年的荔枝,仿佛从一场大梦中醒来,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长江沿岸遍种荔枝,尤其是位于长江南岸下游30公里处的南沱镇睦和村,更适合荔枝的生长。当地村民通过引种,发展起成片的荔枝林,面积有200多亩,种植妃子笑、大红袍、糯米糍等多个荔枝品种。每当荔枝成熟季节,灿若繁星的荔枝缀满枝头,成为江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拭目以待,籍以时日,涪陵必定重现满园荔树如海、枝上红果似霞的昔日胜景。

(作者简介:李永才,男,汉,(1966.1~),重庆涪陵人,现居四川成都。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诗歌》执行主编,主要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及文学批评与研究。)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