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标点(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

《史记·论六家要旨》云:“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为什么说道家典籍“其辞难知”呢?首先,解读《道德经》是有秘诀的;其次,《道德经》与《阴符经》用字极其精炼,蕴含深奥隐晦,很多字词以正常解读古籍时的含义及用法是根本行不通的。而如果不明白其字词含义,即便懂得了解读经文的秘诀,也难以真正理解文意,更不要说确切地校勘与译注了。

并且,仅仅以译释古籍时五种基本的字词解注方法来译释《道德经》和《阴符经》也是不够的,因此还要通权达变,适当寻找一些其它方法。下面就《道德经》和《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略作探讨。

(一)、注意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现象

如果只懂得一个多义字词的一种或两种含义,或是一个多音字的一种读音的含义,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这一点当然都明白,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会忽略。

如《阴符经》上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尽”,有两个读音、多层含义;人皆以jìn的含义“全”、“都”来解释,其实应该读jǐn,意思是力求达到最大限度。“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做到天人相应,故“尽矣”翻译过来就是:就达到天人相应的最大限度了。

又如《道德经》第六章“玄牝之门”的“牝”,孔、孔窍的意思;如“钩牝”,指衣带钩子的孔。此喻诀窍或窍门。“玄牝”意即玄妙的诀窍。门,境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所表现的情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和,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生之门。”《<阴符经>十家集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张子房曰:万虑不能感,求死不可得,长生之门於斯可致(长生的境界由此可以达到)。”而“玄牝之门”意思就是这玄妙诀窍的境界。

又如三十八章“攘臂而扔之”的“攘”,挥动、挥舞之意,“攘臂”就是挥动、挥舞手臂。如《后汉书·匈奴传论》:“及关东稍定,陇蜀已清,其猛夫扞将,莫不顿足攘手,争言卫霍之事。”其中“顿足攘手”意思就是以脚跺地、挥舞着手臂,形容激愤貌。“攘臂”与“攘手”同义;如宋·叶适《郭氏种德庵记》:“一夫攘臂,万人裂其肘矣。”又如:攘臂高呼;攘臂嗔目(挥舞着手臂,瞪着眼睛)。若以《孟子·尽心下》“冯妇攘臂下车”中“挽袖伸臂”的词义来解释,显然不太确切。

至于清代丘逢甲《汕头海关歌·寄伯瑶》中“瓜分之图日见报,定有旁人思攘臂”的“攘臂”,犹“奋臂”,意思是振臂而起,常指举大事。因为国家利益、权益被洋人瓜分了,所以有志之士才想振臂而起,捍卫国家的利益和权益。

而七十一章“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的“攘”,则是抵御的意思。“无”也不是说没有,而是指看不到或不用。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行动而不见队伍,抵御而不见臂膊,执掌战场形势而不用兵器,这样就会所向无敌了。如果理解为行动却没有队伍、想要奋臂(或捋起袖子)却没有胳膊、手里拿着的却不是兵器,就是根本错误的;这样的话怎么可能“乃无敌”呢!

道德经第一章标点(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1)

(二)、组词

组词这种方法在译释古籍时是常用的,不过所组之词一般都是现代汉语词汇。此处所言的组词,所组之词现在已不常用或已基本不用,人们通过第一印象可能想象不到。这样组词后,再根据所组之词的含义来译释,就会很贴切。

如《阴符经》“执天之行”,其所有含义在这里都不适用,组为执行、执掌亦不恰当。但是“执”还可以组为“执据”,意思是遵照、依据。“执天之行”直译就是遵照天体的运行(而行动);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过来就是:行动依据天象的昭示。

《道德经》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的“执”也是执据——遵照、依据的意思。而“象”,象则,犹法则。“执大象”意思就是遵照(养生修道的)大法则(去修炼)。

再如《道德经》四十章“明道若费,进道若退,夷道若类”的“夷”和“类”。“明”即明白,“费”为费解,基本上反义;“进”与“退”也是反义,因此“夷”与“类”也应该是反义的。但是严格来讲这两个字并没有相反的含义;而通过组词这种方式,则可赋予它们这种含义。夷,夷庭,平正、平直的意思;或组为“夷直”亦可,平直。类,颇类,偏颇不平。“夷道若类”意思就是修道非常平正的人行为好像是有所偏颇,即有所为(养生修道)有所不为(追逐名利物欲),与常人不同。

不只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结构助词亦可通过组词的方式以明了其意。

如《道德经》一章“玄之有玄”的“之”,可组为“之中”或“之内”。

又如五章“不仁”的“不”,可组为“不存”,即不存在;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亦可组为“不计”:不计较,不考虑;如:不计成本;不计个人得失。“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存在仁德意识;“圣人不仁”就是圣人不考虑仁德方面的事情。还有七章的“不自生”,不考虑自己的生存。

又如“已”,本为副词或动词。而在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这句话中,“已”的这两种词性的所有含义均不适用。此可组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肯定。

将“已”视为“也已”作为语气助词,在古籍中亦有先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云:“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史记·太史公自序》‘皆失其本已’【索隐】:‘已者语终之辞也;也已合言,仍为语终之词。’”

需要注意的是,所组之词最好前人曾经使用过,说明此字确实可以这样组词,并且所组之词也确有其义;或者说在古籍中有这个词汇,虽然释义有所不同,但是从字面上能够很直观地看出确实可以这样解释,而不能根据个人臆想胡编乱造。

道德经第一章标点(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2)

(三)、拆解

拆解也是解读古籍的常用方法之一。有些我们现在认为的所谓的词,其实在古籍中未必就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单字,各有各的含义,因此不能以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来解注。

当然,有些确实可以作为一个词来看待,但是也要通过拆解才能明确其义。

如《阴符经》“迅雷烈风,莫不蠢然”的“蠢然”,僮然蠢生,谓万物开始萌动孶生。《易维乾坤凿度·卷上·大象八》“画坤为人门,万物蠢然,俱受防育”中的“蠢然”亦是此意。蠢,蠢生,谓万物萌动而生。然,僮然,物始生貌。若以其它古籍中“蠢然”一词的“动貌”或“笨拙迟钝的样子”等含义解之,显然是不确切的。

再如《道德经》十章中“明白四达”的“明白”,也不能以现代汉语中“明白”一词的词义解之。其实,明,明确;白,显著,如《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此句译文:(功德能力)明确显著通达四方。

又如三十三章“强行者有志也”的“强行”,意思是坚决实行。强,音qiáng,古通“彊”,刚强、坚决。若以“强行”的强制进行或勉强行走等含义解之,也不正确或者说不太确切。

又如五十五章“骨弱筋柔而握固”的“握固”,谓牢牢把握自己的生命。以“屈指成拳”来解释是不正确的。握,把握、掌握;圣人修道的目的是为养生,修炼出真身与世长存,故此处“握”理应理解为把握自己的生命。固,有“牢牢”的意思,如“固扃”,牢牢关闭;其中“扃”是关闭之意。

道德经第一章标点(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3)

再如“是以”

“是”与“以”在古籍中经常连用,一般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有时亦可作“或许、可能”讲。而在某些语境下,“是以”又是宾语前置,“是”为代词,这、这个原因;“以”为介词,因为、由于,“是”作为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道德经》中“是以”共出现25次,其中22次都是因此、所以之意。

但在十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以及三十九章“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也”这几句中,“是以”的这些含义及用法都不适用或者说都不太确切。因此可以肯定,“是以”应该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另外一层含义,这就需要通过拆解来明确:是,但是、可是;以,则、却之意,合之就是“但是(可是)……则(却)……”,这样译释起来才贴切通顺。

而在八十一章“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这句话中,“是以”的以上这些含义及用法又都不适用了。此处不能作为一个词来看待,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是,适合,适合的。以,采用,采取。右,尊崇,崇尚;如: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右贤(尚贤,尊崇贤能)。介,留存,搁置;如:介意,介怀。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适合采取圣人那种崇尚搁置的做法而不发泄出去责罚于人。

又如“无所”

“无所”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格式,基本解释为:1. 没有地方、没有处所,如二十章“恍呵其若无所止”的“无所”;2. 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3. 表示没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什么”,如二十章“累呵如无所归”的“无所”。

但是在六十七章“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这句话中,“无所”的这些含义及用法也都不适用。解释为没有什么,显然不恰当;解释为没有地方、没有处所,也不正确,因为有车的地方就有路,有舟的地方就有水。此处“无所”就应该拆解:无,不。所,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如《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无所”意思就是不适宜、不适合。

道德经第一章标点(道德经与阴符经的字词解注方法)(4)

(四)、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是中国古籍的用字现象之一,本质上属于错字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如《阴符经》“至静性廉”与《道德经》五十八章“廉而不刺”的“廉”,古通“兼”;而“兼”,兼容,指同时容纳各个方面,并代表包容和配合的意思。“至静性廉”意思就是最大的清静是性情宽厚兼容并包,“廉而不刺”意即相兼容而不相矛盾。

再如《道德经》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也”的“忠”,由忠,犹“由衷”。忠,通“衷”。“忠信”意即由衷信奉。

又如五十章“皆之死地”的“皆”,古通“偕”,一同、一并。“皆之死地”意思就是相偕或一同至于死亡的境地。如果将“皆”理解为全部、都,意思就变成民众全都至于死地了,这还得了嘛!

(五)、引申

引申义就是词语由本义引申而成的新义,因此必须与本义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而不能盲目地胡乱引申。

如《道德经》一章“以观其所徼”的“徼”,音jiǎo,徼绕,缠绕、错综之意;“徼”通“缴”。此处引申为交感,意思是相互感应,以表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又如二十七章“是谓揲明”的“揲”,音yè,意为拉,牵引。此处引申为“引导”,“揲明”意思就是引导人的明白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