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基本物理理论框架(宇宙大尺度结构)

宇宙里存在着由无数个星系聚集而成的巨大构造,这就是宇宙大尺度结构。

宇宙大尺度结构就像无数个气泡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气泡的“膜”由若干星系聚集而成,根据其形状不同,可分为纤维状(细长结构)、片状(扁平状结构)等。天文学家把其中特别巨大的结构形象地称为“长城”。气泡内部空荡荡的,几乎没有什么星系物质,被称为“巨洞”。与相邻气泡重叠的部分则密集地分布着大量星系,类似这样的星系集团称为星系团。若干星系团聚集在一起构成超星系团,若干超星系团聚集在一起则构成超星系团复合体。

我们生活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银河系的直径大约10万光年。典型气泡结构的直径大约1亿光年,相当于银河系直径的1000倍。到目前为止,虽然只发现了几个星系“长城”,但有的“长城”直径高达10亿光年。气泡结构彼此相连、延绵不断,庞大的星系在其中只是一个小点。

由星系聚集而成的气泡结构会以多种模式堆积,在“巨洞”深处也会有气泡结构,并分布少量星系。可以说,大尺度结构就像海绵一样,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孔穴。

大尺度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研究认为,诞生之初的宇宙宛如一个火球,里面充满了炽热的气体,根本不存在恒星和星系,而且其物质分布非常均匀。诞生大约37万年后,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只有区区0.01%的起伏。

早期宇宙中这一微不足道的密度差异却成为了大尺度结构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中的密度差异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星系及大尺度结构。

那么,早期宇宙物质这种密度起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暴胀理论是解释这一疑问的最佳答案:诞生之初的宇宙是空空荡荡的,但其中充满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导致了宇宙在极短的瞬间猛烈膨胀(暴胀)。在宇宙暴胀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极其微小的能量差异。暴胀结束后,以能量为基础形成了物质,于是出现了极其微小的物质密度起伏。

宇宙基本物理理论框架(宇宙大尺度结构)(1)

来自学习强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