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梓潼为什么叫三蜀(四川史话历史上的梓州)

梓州,是四川的古地名,至今已经难见痕迹。不过在历史上,梓州曾经长期是四川最富盛名的地域之一,对四川区划产生过深远影响。在唐朝中期及以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梓州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成都并列的地区。

梓州的核心区域位于涪江沿岸,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前的郪王国时期。秦入蜀地之后,古郪国灭亡,郪国故地随之衰落。南北朝刘宋时期,朝廷于潼川镇建立伍城县,这是梓州第一次建城的开始。而此时,成都在巴蜀大地的地位毫不可动。

四川梓潼为什么叫三蜀(四川史话历史上的梓州)(1)

隋朝文帝时期,始建梓州,驻地依然位于现在的潼川镇。不过,此后的一百多年,梓州迎来了古代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逐步成为蜀中重镇。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7年,唐朝分蜀地为西川和东川两部,分别置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其中,西川节度使驻成都,而东川节度使驻梓州。从此以后,梓州正式与成都分庭抗礼。梓州的繁荣程度,也不亚于成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成都有“扬一益二”之称,是唐朝最繁华的都会之一。梓州与成都并列,亦足以看出梓州地位之重。

四川梓潼为什么叫三蜀(四川史话历史上的梓州)(2)

唐朝的剑南东川范围广大,辖12州,除了驻地为梓州以外,还管辖绵州、渝州、泸州、普州、昌州、龙州、陵州、合州、剑州、荣州、遂州等地,幅员北连广元,南达泸州,东至重庆,西接成都,涵盖了现在四川川北、川中、川南,以及重庆部分区域,是当时蜀地最大的省一级区域。

五代十国时期,梓州地位不变,同样为节度使驻地,地位仅次于作为前蜀和后蜀两朝国都的成都。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分四川为四部分,即川峡四路,分别为益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此次区划划分,一直持续到元朝时期。由于宋末元初连年战乱,蜀地人口十不存一。元朝建立以后,川峡四路合为一省,即四川行省。从此以后,梓州地位始一直低于作为省城的成都。

四川梓潼为什么叫三蜀(四川史话历史上的梓州)(3)

不过尽管如此,在梓州故地,元明清三朝都曾经建有潼川州或潼川府。而潼川,依然是蜀地最大最繁华的都会之一。清朝雍正二年(1734)年,改潼川府驻地为三台县。1913年,潼川府裁撤,三台县被划入道署位于南充的川北道。梓州千年繁华,由此成为历史。

梓州能够长时期作为蜀地最大都会之一,其实主要由来源于四个方面。其一,境内多浅丘,涪江水运发达;其二,梓州故地位置优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三,梓州地处蜀地中北部,物阜民丰人口稠密;其四,古代蜀地较为闭塞,容易形成多个都会并存的格局。然而,和历史上的梓州相比,现在的三台县倒是大为不如了。

四川梓潼为什么叫三蜀(四川史话历史上的梓州)(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