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的情况(两宋时期五大名窑)

宋朝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宋代瓷窑也遍布大江南北,制瓷业成为宋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坊、窑址数量都超过唐代,据有关考古资料显示,现今发现的各代窑址中,以宋代数量最多,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

宋代素以"五大名窑"著称,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和汝窑都以自身的特色和美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及推崇,而各地的民窑也不断有佳作问世,有的甚至可同五大窑的名瓷媲美,从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宋代窑址逐渐向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城市靠近,一个名窑周围,小作坊星罗棋布,形成一个个地域广阔的瓷窑体系。宋代大致形成了六个瓷窑体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六大窑系的形成是宋代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同时扩展到他处。各个瓷窑间都有竞争,不论是一个瓷窑系之内,或一个瓷窑系之外,竞争的结果就是名瓷名窑的出现。

宋代五大名窑的情况(两宋时期五大名窑)(1)

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即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影响最大,艺术成就很高,代表了宋瓷的最高水平。

定窑印花缠枝莲大盘北宋高5.6厘米,口径30.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敞口,斜弧腹,圈足,口部镶铜沿,内壁印缠枝花,底心印折枝莲纹,两组纹饰间以回纹相隔;胎洁白细腻而致密,釉色白中微闪黄,纹饰层次清晰,线条流畅,是宋代定窑印花工艺的典型作品。

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宋属定州。定窑始于晚唐五代,北宋时达到鼎盛,以白瓷为主,胎骨致密洁白,造型精巧玲珑,釉色白中泛黄,有象牙白的质感,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北宋后期曾一度为宫廷、官府烧造瓷器。定窑器在宋代除刻划花和瓷塑外,印花也是当时的主要装饰方法。宋代定窑为扩大瓷器的产量,在生产上采用覆烧工艺,由于盘或碗口支撑在匣钵壁上,因此口边一周无釉,而底足满釉。除白瓷外,定窑还生产绿瓷、黑瓷、褐红釉瓷称为绿定、黑定、紫定,宋元时期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一些瓷窑受定窑影响,靖康之变逐渐衰落。

宋代五大名窑的情况(两宋时期五大名窑)(2)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以河南禹县钧台、八卦洞为中心,此地金代称钧州。窑变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因为釉汁里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在还原气氛下形成的,这一现象最初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因此被称为窑变。钧红便是钧窑产生的窑变釉,在通体天青色之中,突然出现红色或紫色斑块,变化万千,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赞美它。钧瓷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多彩釉开辟了新纪元。

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高6.2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l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花盆托呈菱花式,下承三云头足。内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外部设玫瑰紫色釉,绚丽斑斓,玫瑰红色釉和盆中的蓝色相互衬映,犹如夕阳与晚霞相辉映,给人以美丽的遐想。

外底涂酱黄色釉汁,刻划数目字“十”。北宋徽宗在汴京城(今开封)东北隅营建“寿山艮岳”皇家园林,大肆搜罗奇花异石装点园林,制作怪石盆景所用花盆及盆托由设在河南禹县的官钧窑烧造。各种花盆和盆托的外底均刻划从“一”到“十”汉写数目字中的一个,目的是为了统计烧造件数,便于花盆和盆托配对。数目字越大、器物尺寸越小、盆托底刻“十”、应为同类花盆托中尺寸最小者。

宋代五大名窑的情况(两宋时期五大名窑)(3)

钧窑瓷器历来有“官钧”与“民钧”之分,考古发掘证实,河南省禹县城北八卦洞窑是北宋徽宗朝专门烧制宫廷用瓷的窑场,原清宫所藏钧瓷均为八卦洞钧窑产品,合格者供奉宫中,次品则就地深埋,故官钧一概集藏宫中,世代相传,这件钧窑花盆就是其中之一。后人对钧窑的评价极高,有“家有黄金万贯,不如有钧瓷一片”之说。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品作为稀世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哥窑器的独特之处是开片,在冷却过程中由于釉和胎的收缩率不同,釉面布满许多小裂纹,因裂纹形状和大小而赋予各种名称,如百圾碎、鱼子纹、蟹爪纹、冰裂纹等。开片的产生起初是偶然的,本是瓷器的一种缺陷,匠师们却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巧妙地变缺陷为特殊的装饰效果。哥窑器的胎为黑紫色,器口边缘的薄釉处可显露出胎色,足边不施釉的地方为胎色,这就是所谓“紫口铁足”。

鱼耳炉

高8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饮流斋说瓷》记载,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故称哥窑和弟窑。此炉系哥窑器传世品,撇口,圈足,炉身两侧饰双鱼形耳,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 “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古朴庄重,文雅大方;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采用支钉烧,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鱼耳炉因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属于清宫旧藏品,乾隆皇帝颇为赏识。

宋代五大名窑的情况(两宋时期五大名窑)(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