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

宋本《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金栋按:目前标准的、权威的《伤寒论》读本,是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也是官定本。

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1)

主编者刘渡舟教授《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说:

“太阳之为病”,从提法上来看,就反映了张仲景六经分证是依据脏腑经络的,不仅仅是一个病名。有了太阳才有“太阳之为病”。所以,首先就应当先向大家交代一下什么叫太阳,……太阳,就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太阳之经是不是就这一条线的问题?现在有一些人对于《伤寒论》中的六经依据的是经络学说持反对意见的,他们会说:“哪有这个道理?太阳经的病就那么一条线有病啦?”其实……太阳分而言之有三,叫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体之太阳就是主表的太阳,表面的都是太阳;经之太阳就是说它的经脉,头项强痛就是它的经脉不利;腑之太阳就是膀胱气化功能的问题。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概括起来就叫太阳。从各个注家的解释来看,有的时候是从腑之太阳提,有的时候是从经之太阳提,实际上是整体的东西。《医宗金鉴》为了使《伤寒论》容易懂一些,提出了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的概念。正因为有腑之太阳,所以经邪可以传到腑,因为经腑相连,像树根和树枝,是一个整体。

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2)

高校教参第二版李培生、成肇仁主编《伤寒论》说:

本条提出太阳病基本脉证是脉浮、头痛项强及恶寒。因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表,统周身之营卫,在外起着保卫与固护的作用,当外邪侵犯体表时,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便反映为表病的脉证。脉为气之先,外邪袭表,正气浮盛于表而向外抗邪,气血奔集于外,脉管充盈,脉气鼓动,故脉搏应之而浮。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今邪犯其经,经气运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此时卫气受邪所伤,不能正常地温煦肌腠,故见恶寒。以上证侯,为表病的共有之症,故立为太阳病脉证提纲。

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3)

上述二家是标准的、权威的以《内经》之六经解读之。实际上,刘渡舟老、李培生老之解说,乃因袭王叔和、成无己及《医宗金鉴》等旧说而成。如

《伤寒论·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发。风府,穴名也,项中央。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以上连风府;其经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4)

《医宗金鉴》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

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5)

然以《汉志》经方律之,此乃误读之属,而影响巨大,不可不知矣!实际上,医界前辈,中日古今经方大家,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与缘由!如

(1)清·柯琴(韵伯)《伤寒来苏集》说:

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2)刘栋《伤寒论刘氏传》说:

太阳者,谓大表也。此经标六名,以述其病之部位。此部其一也。为病者,言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也,即称太阳病是也……

传曰:此条阳证之大纲也……

辩曰:夫阴阳者,表里之别称也。阴阳固天地之常气而正也,正气变而为邪也,人受其邪谓之病也。病亦有阴阳表里,故标阴阳而系疾病,复举阴阳而分表里也。且夫阴阳者为主,疾病者为客。今系疾病以阴阳者,欲使医者审详阴阳之部位,分别表里之浅深,而不误其治也。所谓阳证者,实热之病而自外来者也;阴证者,虚寒之病而自内起者也。实热在皮肉是太阳病,实热在胸膈是少阳病,实热在腹中是阳明病也;虚寒在腹中是太阴病,虚寒在内肉是少阴病,虚寒在胸膈是厥阴病也。故以太阳为阳证之始,以少阳为阳证之间证,以阳明为阳证之极,以少阴为阴证之本,以厥阴为阴证之末,以太阴为阴证之初证,是所以举六名,述其部位,分别表里虚实,而冠其首也。

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6)

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7)

(3)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说:

太阳指表而言,盖伤寒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不可遽易者也。夫人之常情,每信于其所习见,而疑于其所未尝习见者。故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借此配表里脉证已,故论中无一及经络者。可见此书以六经立名,犹数家者流以甲乙为记号,注家不察,解以《灵》《素》经络之说,可谓不解事矣。大抵外邪之中人,其始浮在肌表,谓之太阳病,最浅且轻,所以居三阳之首也……后凡称太阳病者,皆指斯条之脉证而言。

伤寒论原文137条(伤寒论注释荟萃)(8)

(4)邢斌《伤寒论求真》说:

我认为,《素问·热论》中论及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都是经络。此篇主旨是讲寒邪侵犯人体,六经依次受邪的情况。这里又有是否两感于寒的不同。不难发现,这种六经依次受邪的情况与临床实际并不相符,而且与《伤寒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以及“传变”也不相符。所以,说《伤寒论》继承了《素问·热论》是不妥的,即使说《伤寒论》在继承《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是不妥的。因为两者完全是两码事,只是使用了一些相同的名词而已。因此,说《素问·热论》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经络,而《伤寒论》继承了《素问·热论》,所以《伤寒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是经络,这是错误的。

……

《伤寒论》的确极少涉及经络,但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未必就跟经络全然无关。我有这样一个假想,这个假想基于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每个人都感冒过,应该都会有恶寒、颈项强痛、腰腿疼痛等体验。“仲景以前文本”虽以中药方剂来治病,但其作者们却未必不懂针灸经络,因此把恶寒、颈项强痛、腰腿疼痛视为太阳经受寒邪侵犯,应属人之常情。或许最初的外感热病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酝酿起来的。所以我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未必就跟经络全然无关。然而“原始作者”们作为以方剂为治病工具的临床家,的确并无意构建针灸的理论体系,所以从“原文”角度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只能是六类病症的代名词,而不是后人所谓的六经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