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沂蒙(百年沂蒙的遐思迩想)

□杨文学

躲在僻远的南山里,绞尽脑汁地敲完最后一个字符,70万字的《百年沂蒙》历时两年终于脱稿了。沂蒙地区的百年历程,就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缩影。

歌颂沂蒙(百年沂蒙的遐思迩想)(1)

想起了书中那些小人物的话

在遐思迩想中,我想起了书中那些小人物的话。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蒙山老农葛老三含着眼泪说:儿啊,跟八路军走吧,鬼子、汉奸、土匪不灭,咱庄户人就别想过一天舒坦日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为了改善生产条件,让人民有饭吃,国家开始大兴水利,沂蒙腹地的岸堤水库开工时,莲汪崖村的鞠振顺对恋恋不舍的村民说:走吧走吧,上级说了,咱这里修上大水库,下游黄泛区的人就不再遭罪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九间棚村新当选的村支书刘嘉坤说:要过好日子,就得按毛主席说的去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987年开始创业的赵志全说:办企业是为了造福社会,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

2016年告别千年贫困的崔家沟人面对通上暖气的新楼房说:这是咱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啊。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90后沂蒙护士去武汉前,对当医生的妈妈说:妈妈,非典的时候,您为我挡住了风险,今天,我要站在您前面。

把书中小人物们的这些话呈现给读者,仅仅是为了让读者先睹为快吗?

从历史的尘封中挖掘出的英雄人物

《百年沂蒙》上部有个贯穿全书的小人物,叫王保胜,是平邑县北仲村人。

王保胜是我在沂蒙长达38年的采访中所有找到或听到的英烈人物里,唯一一个参加了14年抗战的沂蒙人。他在东北抗联跟周保中从战士干到营长,抗联失败后他九死一生回到沂蒙,正赶上黎玉带着徂徕山起义的队伍来到他的家乡,于是他参加了八路军,继续跟鬼子玩了将近八年的命。1945年8月,王保胜率鲁中军区独立营攻打日军的协庄据点,被日军炮弹击中,成为特级甲等残疾军人。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沂蒙采访时从历史的尘封中挖掘出来的一个英雄人物,可惜的是我采访他的故事时,英雄已经去世多年了。我被他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站在他的墓前,我发誓:你安息吧,我一定把你的故事写好,写给后人看。于是我用了断续十年的功夫,采访了他活动的整个蒙山,甚至到他战斗过的抗联的林海雪原,于是我写出《血性》一书。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知道王保胜的意义,给他建造了一座“王保胜事迹陈列馆”。

歌颂沂蒙(百年沂蒙的遐思迩想)(2)

王保胜事迹陈列馆

王保胜事迹陈列馆主要分为“备尝艰辛东北抗战、历经百战屡建奇功、忠肝义胆民心拥赞、铮铮铁骨宁死不屈、清廉自守英雄本色”等五个部分,全面展现了王保胜斗争的一生和革命的一生,讴歌了他信仰坚定、忠诚担当、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和高贵品质。2019年10月26日开馆那天,王保胜的儿子王庆文拉着我的手哭着说:俺爹的事多亏了你啊。我很内疚地说:是我采访晚了,要是老人健在时采访他,我相信素材会更多、更感人。你都看见了,对你爹这样的民族英烈,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不会忘却的。

去年春天,蒙山前最后一个“土八路”高廷光走了,高廷光出生于平邑县卞桥镇卜家崖村,1940年,九岁的高廷光就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八路军115师肖华警卫班里最小的战士,算是最小的八路了,连他都走了,可见岁月不饶人啊。幸亏高廷光健在时,我筹集资金给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算是给这位老八路留下了一些影视资料。

一百年过去了,社会已经衍生了几代人了,此时,已经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现在的人对书中的那些人物似乎已经陌生了。但是,陌生不是我们忘记他们的理由。

看看1938年,八路军没来时,沂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半夜三更狗一叫,吓得胆寒心乱跳,老婆哭喊孩子叫,不是抢劫是绑票”。这是当时蒙山前广阔的地区民间流传的歌谣。由于沂蒙土匪横行,为防匪,村民只好小村并大村,大村修围子,那时候,村人躲进围子里成为生活的常态,随后鬼子攻破临沂城,沂蒙山区沦陷,土匪绑票敲诈勒索,鬼子则杀人放火。1941年,五万鬼子扫荡沂蒙山,推行的是“三光政策”,沂蒙陷入历史上最长久的苦难。是八路军在危难关头站出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沂蒙,八路军赶走了盘踞长达近八年的鬼子,灭了猖獗30年之久的土匪,中国共产党采取“二五减租运动”,保护了沂蒙老百姓最基本的利益,抗战胜利后,穷苦百姓分得了土地,真正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主人……

在沂蒙这片土地上,皖系、直系、国民党曾经轮流坐过庄,他们来了,老百姓只有一个办法:躲。只有八路军来了,沂蒙人才一粒米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的儿子送战场……

《百年沂蒙》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缩影

《百年沂蒙》上部的一个故事:

什么叫生死与共?

1943年除夕,朱村人都在过大年,鬼子汉奸都知道,沂蒙人就是再穷,过大年也要杀鸡剥鱼包饺子,于是鬼子就决定下乡“抢年”。在大年的鞭炮声里,500多日伪军包围了朱村。鬼子的枪声一响,驻扎在附近的八路军115师老四团八连就在第一时间知道了,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八连战士迅速出击,击溃了日伪军,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八路军却为此牺牲了24人。

什么是水乳交融?

战争年代沂蒙山几乎天天枪声,民众对此习以为常,可是发生在费北县境内的一声枪响,却震动了整个蒙山大地。被费北县人民民主政府判处死刑的人是公安局锄奸科长。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残酷,对变节者施以严惩。锄奸科必须由胆大心细枪法好的坚定分子组成。锄奸科长执行任务时和一个寡妇一见钟情,按照组织原则他可以申请同寡妇结婚,锄奸科长却一步到位睡到寡妇床上。寡妇有个小姑子手脚不干净,夜里偷了村民的棉花,被办事公正的村长查出来,给以游街示众的惩罚。小姑子央求嫂子给她出这口恶气。有把柄在小姑子手里的寡妇就一口应承下来。于是出气的任务就落到锄奸科长的肩上。锄奸科长就给村长捏造一个通敌的罪名,把村长给毙了。事情反映到县长马鸿翔那里。县里召开万人大会,给村长恢复名誉,枪毙了锄奸科长。

民心怎么获得?

抗战期间,日伪军在鲁中制造千里无人区,田地荒芜,是党组织各个根据地筹集调拨粮种,组织军队帮助鲁中人民耕种,才有了来年的救命粮……

沂南县的兴旺村被日伪军先后烧了三次,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每次大难后,八路军,县人民民主政府,就会发动全县力量帮助灾后重建。就这样,鬼子烧一次,村民的仇恨就增加一成,八路军帮助建一次,人民对共产党就增加一份感情。三烧三建后,这个村几十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成为钢铁堡垒村。

歌颂沂蒙(百年沂蒙的遐思迩想)(3)

沂蒙山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现实,中国共产党组织起互助组、合作社,让分得土地后缺少农具和耕牛的广大农户迅速形成合力,以厉家寨为代表的农业模式迅速引领了农业生产。后来九间棚又成为自力更生脱贫的农村典型,他们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山顶上修路、架电、引水上山,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厉家寨、九间棚在不同时期弘扬和丰富了沂蒙精神。

进入新时代,沂蒙人率先摆脱了千年贫困,像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费县崔家沟,以整体搬迁的方式集体告别了贫困。当全村人集体搬迁进了社区,冬天住进温暖如春的楼房时,他们说:这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啊。

歌颂沂蒙(百年沂蒙的遐思迩想)(4)

沂蒙革命纪念馆

正如《百年沂蒙》里描述的那样,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沂蒙人在帮助南方商人经营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经营。上世纪八十年代,临沂市(小市)为了给江浙那些“走商”们提供一个可以经营的场地,在西郊拨出几十亩地,建起简易的大棚,这些在其他地方以妨碍道路交通被取缔的“走商”,在沂蒙被热情地挽留下来,于是名冠天下的沂蒙商贸物流城就这样落地老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沂人抓住机遇在西郊给商城腾地方,改造升级,于是临沂大商城迅速长大,至今商城给老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部《百年沂蒙》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缩影。作品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的大道理。

(杨文学:山东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