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州宰相墓(同安清代提督墓龟趺昨发掘出土)

清泉州宰相墓(同安清代提督墓龟趺昨发掘出土)(1)

■担心损伤文物,挖到一定程度改人工挖掘。

288年前,同安籍水师提督吴升谢世,雍正皇帝赐御制诗章,钦赐祭葬,赞其“偏裨遵节制,疆宇籍绸缪”的功绩,他被认为是“清代巡视三沙群岛的第一人”。昨天,吴升后裔为修缮提督墓,对被掩埋的御制碑亭进行发掘,从地下发掘出288年前的龟趺。目前,吴升墓拟纳入同安下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图 记者 黄文水

上个世纪80年代御制碑亭仍完整 或因文物贩子盗窃导致碑亭垮塌

昨天下午,同安五显镇四林村一处山头上,挖掘机将20多块古朴厚重的花岗岩从乱石堆中吊起,这些石块都是吴升墓御制碑亭的石构件。

早在1982年,同安文史研究人员颜立水对吴升墓进行文物普查时,曾经拍摄过御制碑亭的全景照片。“当时碑亭都还非常完整,没有受到破坏。”颜立水说,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文物贩子一度猖獗,御制碑亭被盗,两根蟠龙立柱不见了。据说,当时文物贩子很可能用其他物品顶住碑亭亭盖,盗走蟠龙立柱后,整个碑亭因此垮塌。

经过20多年风雨,垮塌御制碑亭被泥土、杂物等掩埋,仅剩少数石构件露在外面,周围也被树木、杂草等吞没。为了修缮提督墓,吴升后裔决定重新挖掘,加以修复并保护。

出土龟趺保存完整 装饰图案表明墓葬规格高

昨天下午,挖掘机进场清理,当清理完土层表面的石构件后,众人以为碑亭估计就剩下这20多块石构件。吴升后裔黄曙光推测,土面下可能还有其他遗迹,建议往深处开掘,“我30多年前放牛时,曾见过碑亭内有石龟等,很可能被压埋在底下。”随着泥土被逐渐刨开,一只龟趺显露出来。

颜立水现场测量,新出土的龟趺保存完好,距离地面约1.2米,龟趺背上石头卯孔长70厘米,宽20厘米,深20厘米,可推断,龟趺所驼的碑身又高又大,目前石碑还在发掘中。奇特的是,龟趺的龟头装饰纹样以及龟头上面的三个图案,具体什么含义,有待进一步考证。”颜立水说。

颜立水说,这只龟趺的发掘意义重大,它是提督墓重要的历史文物,从古代官员墓葬来看,起码要五品及以上级别官员,死后方可在墓前设立龟趺。不仅如此,提督墓还尚存一根六角形坐狮望柱。

“提督墓既有龟趺,又有望柱,足见墓葬规格之高。”颜立水说,这样规格的墓目前同安、翔安已发现的只有陈沧江墓。

【链接】

当年巡视“七洲洋”

即西沙群岛一带

吴升,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吴升,字源泽,同安人,本姓黄”。行伍出身,先后从征金门、厦门等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施琅定澎湖、台湾,因功擢广东副将。《泉州府志》还记载:吴升于康熙四十九年到五十一年(即1710年-1712年),任广东副将(从二品),调琼州府时,“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

颜立水查阅史料证实,康熙年间,西沙、南沙群岛属广东省琼州府万州(今海南岛万宁、陵水县境内),府志所称“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岛一带海域,“四更沙”即四更沙角,是海南岛西岸的海角,这些都是清代水师巡视范围。

康熙六十年,吴升任福建陆路提督,被康熙赞为“天下第一好提督”。雍正三年,吴升加太子少傅致仕,去世前上奏请求恢复黄姓,朝廷准其所请。雍正六年(即1728年),黄升去世,加赠太子太保(从一品),赐谥勤恪,墓葬在同安县长兴里梨山保庄上,俗称“提督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