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古玉的鉴别(和田古玉历经千年)

感谢广大玉友的支持和诸多喜欢收藏朋友的喜爱,小编从今日起将和大家一起分享古玉鉴定的一个重要标志——沁色。沁色是什么?沁色的真伪如何辨别?古玉沁蚀成因以及沁相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小编将在今后的几天慢慢和大家一起探讨。欢迎各位玉友随时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经验。也希望大家可以一如既往的支持山海,随手转发、收藏、关注。

和田古玉的鉴别(和田古玉历经千年)(1)

古玉图考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古玩城、文玩店,甭管店家还是藏家,总是听他们聊及沁色、沁相。什么是沁?其实由于玉是一种非均质的矿物集合体,本身就存在着密度、硬度上的差异,又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受到内应力的作用,再加上人工琢制过程中形成的砣痕锯迹,以及在未加成器之前即已存在的一些肉眼难见的绺裂和玉质本身的老化。综合这些,就使得古玉在年深日久的自然环境中,或被缓慢氧化,或被周围其它物质的渗透侵蚀,发生外观上的色变甚至质变。这种非原生玉质本身所有的次生变化,就是“沁”。而表现出来的色变和风化侵蚀痕迹,就叫做沁相。

和田古玉的鉴别(和田古玉历经千年)(2)

沁色

尽管对于玉器而言,沁相本身是一种瑕疵、缺陷,但同时又是一种经历沧海桑田的外观标志,是鉴别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因如此,古玉沁相不仅不令人厌弃,反而更令人心喜,耐人寻味。于是,在民国以前的那些嗜古者眼里,便有了品目繁多的美妙沁色的名称:色如甘栗,名曰“甘黄”;色如蜜蜡,名曰“老甘黄”;受水银沁而色黑的称为“漆黑古”,受血沁深者为“酱紫斑”,浅者名“枣皮红”等等。

和田古玉的鉴别(和田古玉历经千年)(3)

沁色

甚至有人归纳说:“受色沁者,名曰纯不杂;受二色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称三元及第,又曰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誉为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美称五星聚魁,又称五福呈祥;多至十色以上,名曰群仙上寿,又称万福攸同”。总之,我们中国人总会在收藏中,把藏品原本的一些瑕疵美化。这个咱们在以后可能会单独拿出一段时间聊聊——什么叫绺、什么是裂、为什么叫开片、为什么叫棕眼。乍一听好像比直接说毛病好听多了。

和田古玉的鉴别(和田古玉历经千年)(4)

沁色

咱说回沁色,沁色这个东西不是现代人才开始重视或者研究的宋代的《清波杂志·卷三》中说:“佩玉以尸沁为贵, 酬价增数倍,墟墓之物,反为生人宝玩。”可见,看古玉重沁色,宋时已为滥觞。从那以后,人们对古玉沁色的关注和研究就更多了。元代的王恽《玉堂嘉话·卷一》中说: “古墓中玉器,其尸沁者,盖尸之膏油所沁也。其玉器以手拭,光衬生白晕者,即尸沁也。”明代的曹昭《格古要论》中说: 有红如血者谓之血玉,古人又谓之尸。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价低,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古土也。”另外清代的《玉辨》、《玉纪》中也有大篇幅关于古玉沁色的说法。可见收藏古玉,沁色作为古玉真伪辨识的参考标准,自古已经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和田古玉的鉴别(和田古玉历经千年)(5)

清波杂志

一般来说,从数千年之前传世至今而又未经入土的古玉是不太可能存在的。而入土古玉又会因为玉质不同,入土之后所处壤质、环境、时间的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沁色沁相也就各不相同。比如: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

和田古玉的鉴别(和田古玉历经千年)(6)

格古要论

总之,凡入土古玉,除了大坑人工浇灌水银和土中原生水银使玉器表面黑化形成的黑色水银沁外,还有土斑、白化(石灰沁、地火沁)、红化(铁锈沁、血沁)、铜锈沁等多种颜色。有些甚至还会形成次生结晶、烂斑和蛀蚀孔。具体来讲,又有生坑、熟坑、干坑、湿坑的差别。自宋代仿古作沁始,历来仿古作沁手段花样不断翻新,时至今日更生出无数化学作沁,及巧用含杂玉料、边料、留皮巧作以伪古沁者数不胜数。

和田古玉的鉴别(和田古玉历经千年)(7)

沁色

今天咱们就先和大家聊到这,咱们明天继续,山海在这和大家不见不散。广大玉友和收藏爱好者,希望大家能在文章的最后随手给个转发、收藏或者关注。山海在此谢过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