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文艺作品(星辰文艺刘子华)

7080年代文艺作品(星辰文艺刘子华)(1)

你有过看露天电影的经历吗?

那是上世纪8090年代人最温馨的记忆。

这篇散文,是作者描写孩提时自己看露天电影的可乐回忆。

刘子华写的散文,很朴实。

朴实到,你随处可以听见乡村里的蛙鸣狗叫。

一个作者阅历深厚了,他就能在时光的河流里,淘洗出闪光的珠贝。

在当今多媒体时代,在每个人手机里有看不完的电影的年代,我们再读这样的散文,会觉得,电影曾经是一代人的精神盛宴,我们情感上,依然不可或缺,一场乡村操场上的黑白电影!

李宗盛在写《漂洋过海来看你》时,用了这样的句子:“记忆它总是慢慢的聚积,在我心中无法抹去”,李宗盛写的是爱情,但我宁可相信:用在刘子华写露天电影的心情,甚是妙合!

是的,那样的清贫的岁月,一场露天电影,承载着欢欣,穿越年轮,依然满满荡漾在心田的那个人,是走过了很多人生故事的人。

“这时,月儿初升,清辉如水;晚风吹拂,沁人心脾;田间小路,人影绰绰;青蛙敲着鼓点,小溪拉着琴弦,构成一幅绝妙的湖乡晚景图。”

这是刘子华文章里的句子。

风清月明,真是美好。

邓皓

7080年代文艺作品(星辰文艺刘子华)(2)

【悬挂在记忆深处的那块幕布】

刘子华

1

每天晚饭后散步,是我必做的功课。岳阳是一座水墨丹青的城市,可散步的地方自然多,但我偏爱去南湖广场。曾有文人墨客写文章宣称,南湖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当否估且不论,足见南湖广场魅力确实不小。

我住的小区到南湖广场有两三里路的距离,人行道上,来来往往的人摩肩接踵。抬眼望去,街道两边的高楼大厦钻到了半天云里,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到了南湖广场,感觉天空忽然空旷了。月儿高挂,星星闪烁,清凉如水。广场的西边挤着黑压压的人群,我推了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看见人群上方悬挂着一块银幕,正放着露天电影。银幕上,一个穿着红色衬衫的美丽姑娘满面笑容在采摘红苹果。

此情此景,一下子激活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儿时看露天电影的一幕幕浮上心头。

“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记忆的大海中,跃出来的第一朵浪花,竟是这首歌。

这是纪录片《收租院》里的插曲,叫《不忘阶级苦》。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66年拍摄,全国放映后,插曲暴红,广为流传。

歌中描述的几乎是相同的夜晚,歌中聚集的人群是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眼前聚集的是无忧无虑的居民,他们在幸福地休闲,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我思绪万千,情不自禁来了一次穿越。

2

上世纪6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非常滞后。有人编出顺口溜:重工业是炸岩巴(石),轻工业是弹棉花,娱乐业是早晨听鸡叫,晚上夜(丧)歌嚎。顺口溜虽然有些片面,却也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写照。文娱生活极度平乏,生活枯燥乏味,看露天电影,就成了生活中天大的喜事。

那时,每个公社有一个电影放映队。电影放映队将20多个大队跑一遍要个把月,这个把月属于我们的节日至少有一个星期。电影没有放到我们大队来,我们就提前跑到前面的几个大队看,在我们大队看完后,又追着再看几个大队。当时一个批次放的电影都是不变的,我们宁愿天天走夜路,“复习”五六遍也乐此不疲,以至于电影中很多经典台词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自如。

放映的地方一般都选在学校操场,操场空旷又比较干净,能容纳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因为我们早早地知道今天有电影看了,心里像囚了一只小鸟,盼望拖着电影放映机的板车早点出现在学校操场,上课根本无法集中心思。记得班上有位高个子男同学叫钟志兵,坐在最后一排,上课走神,眼光老往教室外面睃。语文老师是长沙下放知青,姓肖,知道他想的什么。肖老师突然走近他,学着电影里日本人的腔调说:“钟志兵,你的,什么的干活?”哪知钟志兵入戏太深,“啪”的一个立正,脱口而出:“报告太君,这里有八路。”大家哄堂大笑,平常不苟言笑的肖老师也忍不住笑了。一会儿,肖老师收起脸上的笑容说:“钟志兵,你现在笑,等会我让你哭。”放学后,肖老师随钟志兵去家访。他父亲刚从田里插秧回来,打着赤脚,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听老师说后,气得咬牙切齿:“老子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还上课不认真,还八路九路!”操起扫帚追打了两三里路。那天,钟志兵不敢进屋,是饿着肚子看完电影的。后来,钟志兵当上了解放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攻占一个制高点时,身为班长的他带头冲锋,倒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成为了共和国一名烈士。后来,肖老师每次提起钟志兵都热泪盈眶,后悔当初不该去家访。

这是后话,言归正传。

好不容易盼到放学,大家一窝蜂奔向操场。

放映员是位漂亮的小姐姐,那时,还不时兴化妆。小姐姐穿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上面有些淡蓝色花朵,两条黑油油的辫子一条垂在胸前,一条甩在肩后。圆圆的脸上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仙女下凡。

大队早安排了几个青壮劳力配合,小姐姐指挥劳力卸车子,架放映机。另有人挖出两个坑,将从社员家里借来的两根长竹竿栽入坑里,然后将幕布挂上去。大人们无法上去,便问谁会爬树,“我会!”这时总有一片小拳头高高举起。如果谁被挑中挂幕布,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小脸蛋会笑成一朵花。常常是两个大人扶着竹竿,被选中的小伙伴嘴里衔着幕布的一头,双手抱着竹竿,像猴子上树,噌噌几下就到顶了。

幕布挂好了,我们就围着放映员小姐姐看她倒片。那时候的电影都是黑白胶片,放映员小姐姐手摇着把手,把片子从一个盘子转到另一个盘子,发出呜呜的声音,十分美妙。我们感到格外神奇,看的电影就是从她摇好后的盘子里放出来的,觉得她真是太伟大了。

万事俱备,只等夜幕降临。我们一路小跑回家,催父母快点做饭,生怕去迟了。

7080年代文艺作品(星辰文艺刘子华)(3)

3

早早地吃了晚饭,我们开始相互邀伴。因为是在本大队看电影,大多不太远,都带了垫屁股的东西,一把椅子、一条矮板凳,如果是一家人去,就会扛条长条凳。这时,月儿初升,清辉如水;晚风吹拂,沁人心脾;田间小路,人影绰绰;青蛙敲着鼓点,小溪拉着琴弦,构成一幅绝妙的湖乡晚景图。

还隔里把路,就听见学校操场传来的嘈杂声。心里便暗暗着急,担心是不是来迟了,占据不到好地方,我们一群小伙伴便不约而同开始小跑。由于肩上扛了椅子或长板凳,跑起来十分吃力。一脚踏进操场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操场虽然很大,人却很多,有的甚至是祖孙三代出动,想找一个视角最好的地方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只能见缝插针,看见有空的地方,就用椅子、凳子霸占。

电影开映一般是7点左右,男人们见面互递纸烟,打着哈哈谈天说地。三三两两的女人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偶尔大声训斥不听话的孩子。异常兴奋的小伙伴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如果不小心撞着了大人们,往往会招来大声呵斥。在人群的外围,有推着单车卖冰棒的,挑着担子卖汽水的,拖着板车卖甘蔗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上千人聚集在一起,热闹成一锅粥。

终于等到电影开始了,现场也安静了。大家伸长了脖子眼盯着屏幕,随着画面的变换,喜怒哀乐在脸上十分丰富地呈现。也有来晚了找不到好位置的,就跑到屏幕后面看反面。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始看反面电影时有些不习惯,过了几分钟就适应了。

每次放电影大都是两部连放,绝大部分是革命战斗故事片,以歌颂战斗英雄为主。如《英雄儿女》《上甘岭》《打击侵略者》《奇袭》《渡江侦察记》《黎明前的黑暗》等。尤其是《地雷战》《地道战》《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很多红色电影大受欢迎,成为那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印记。

偶尔也能看到外国电影,最难忘的是印度电影《流浪者》,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日本电影《追捕》等。这些电影按现在的说法,都是主旋律电影,对我们的成长影响特别大。

看电影最快乐的莫过于模仿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男女老少都会模仿。如《闪闪的红星》中“我胡汉山又回来了!”《追捕》中的“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卡也跳下了?你怎么不跳下去呢?”经典台词往往用在恰当的场合,收获的无一例外都是开怀的大笑,给死板的生活带来了无情乐趣,大家在戏谑中分享着电影的魅力与快乐。

现在的电影插曲,很难有流行的,看了也就忘了。而上个世纪7080年代优秀的电影插曲很多,从城市到乡村,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句。如《洪湖水浪打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闪闪的红星》《泉水叮咚》《一条大河波浪宽》《蝴蝶泉边》等等。真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能提振人的精气神。

后来在电影正式开映前,还加放一部纪录片。纪录片大多为农村题材,如科学种稻、科学植棉、科学养鱼、科学养牛等等。在我的记忆里,纪录片大都是关于农业生产的,都冠以“科学”之名,对传播农业生产科学知识很有帮助,印象十分深刻。

电影散场,一般是10点左右。我们几个小伙伴又相约一起往回走,一路叽叽喳喳,兴奋地谈论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或学说某句经典台词。

7080年代文艺作品(星辰文艺刘子华)(4)

4

儿时看露天电影,也遇到过很多趣事。

有一天放学回家,有一个姓贺的同学在一丘水田挖鳝鱼,踩坏了很多秧苗。秧苗刚插完不久,又没有秧苗补,老板吴咬筋气得骂冲天娘。第二天我们放学路过,吴咬筋叫住贺同学,告诉他东风学校今晚有电影看。贺同学不相信,吴咬筋说他下午从街上回来,看见挂了幕布。吴咬筋是个难缠的人,经常刻薄别人,贺同学自知昨天挖鳝鱼踩坏了他的秧苗,疑心他打击报复。吴咬筋赌咒发誓说,如果我说了假话,狗子不是人养的。在农村说某某不是人养的,是最恶毒的话了。贺同学听吴咬筋这样说,相信了。回家四处发布消息,邀伴一起去看电影。我们曙光大队到东风大队,中间还隔了一个大队,来去六七里。我们在贺同学的邀约下,浩浩荡荡前往。经过的地方不断有人打听,听说我们是去东风学校看电影,几乎众口一词说没听说。我们此前到过东风学校看过电影,到了一看,四周一片漆黑。贺同学十分气愤地说,我们上了吴咬筋的当,明天把他的秧田踏平。

第二天放学,我们十几个上了当的小伙伴约成一伴,快要接近吴咬筋的秧田时,看见他肩扛一把铁锹远远地走来。贺同学正要下田,吴咬筋大吼道,今天哪个敢下田,老子打断他的腿!贺同学大声说,吴咬筋,你是个骗子!吴咬筋说,我冇骗你。贺同学说,你昨天赌咒发誓说骗人不是人养的。吴咬筋说,是你自己冇听清楚。我说的是,如果我说了假话,狗子不是人养的,狗子本来就不是人养的啊,吴咬筋十分得意地打着哈哈。贺同学捶着脑壳,“哎呀”一声,学着电影《南征北战》中敌参谋长的对白说:不是我军太蠢,实在是共军太狡猾。吴咬筋说,你不要后悔,你们昨晚不是看了电影吗?贺同学怒气冲冲说,屁!吴咬筋又得意地笑了,你们昨天看的是英雄跑白路啊。

后来,缘于对露天电影的狂热,我们经常捕风捉影,经常上演英雄跑白路的闹剧。

还有一次,去邻村看电影,放的是《打击侵略者》,讲述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尤其是在电影里第一次看到高鼻子、塌眼睛的美国鬼子被志愿军战士全部消灭,心情格外激动。放第二部电影时,天气剧变,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们像一群湖鸭冒雨往家赶。我刚回家躺下,门呯呯擂响了。原来是一个小伙伴的父亲找上门来了,他十分焦急地说儿子没有回家,我马上跟随同伴的父亲沿途寻找。那时,没有电话不说,还不通电,四周黑漆漆的。大雨如注,小路泥泞,找了一个来回,不见人影,真是急死人。快天亮时,雨停了,小伙伴竟自己回了家。原来,下大雨时,人群拥挤,他辨不清东西,糊里糊涂跟在一群人后面狂奔,跑到别的大队去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好心人,留他住了一晚,虽是“侵略者”,却有惊无险。

一阵鞭炮声惊醒了我的回忆,银幕上,刚开始采摘苹果的美丽姑娘穿着一套红色衣服,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牵着心上人走进了新房,广场上响起一片欢呼声。我想,当下岳阳城市居民真是幸福,南湖广场每天都有公益电影免费观看。据岳阳市委宣传部文艺电影科长白石华介绍,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7080年代,露天电影无疑成为了人们渴盼的精神大餐。由于那时没有商业电影,是百分之百的主旋律电影,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时代的列车飞驰到今天,露天电影的使命未曾改变。为了丰富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在岳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湘北院线公司组织了4支露天电影放映队,每天在各个小区巡回免费放映。我听了,心中掀起巨大波澜,现在的露天电影与我儿时的露天电影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如何,儿时的露天电影占据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那块悬挂在记忆深处的幕布,永远散发着芬芳,氤氲我的一生。

【作者简介】

刘子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一任乡官》及长篇报告文学《梦回长江》等专著10本,现供职于岳阳市文联。

7080年代文艺作品(星辰文艺刘子华)(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