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展历程立体绘本(耄耋老人用剪纸记录航天巨变40年)

航天发展历程立体绘本(耄耋老人用剪纸记录航天巨变40年)(1)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是艺术家。

王文质是热爱生活的人。

81岁的王文质热爱他从事一生的航天事业,热爱红光沟,热爱长安,热爱剪纸。他用剪纸描绘着他热爱的航天事业,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生活的巨变。

航天发展历程立体绘本(耄耋老人用剪纸记录航天巨变40年)(2)

从儿童团长到航天人

一头银发的王文质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王老思路清晰,一口京腔显得十分亲切,与人交谈,王老时而微笑、时而大笑,讲起故事引人入胜。

“1937年1月,我出生于北京市通县。”王文质说,10岁时王文质担任村里的儿童团长,不知为什么突然喜欢上了剪纸。当时村里有个姓耿的皮影艺人,王文质就拜师学艺,学会了刻影人和剪纸。

与传统剪纸多数对称和内容主要为神话传说不同,王文志的剪纸绝大多数并不对称,内容也多与时代变迁、历史事件有关,看上去更具故事性、纪实性。

“我把自己的剪纸叫做剪纸版画。”王文质说,“可能是受小时候学刻影人的影响,我的剪纸与普通的有点不同,有人说是剪纸的手法,版画的表现力。”

1952年,王文质参加工作,进入北京211厂,随后进入北京第一航空学校读书。1956年,王文质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是“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当时王文质在试飞楼工作,非常幸运的拍下了钱学森的照片。

航天发展历程立体绘本(耄耋老人用剪纸记录航天巨变40年)(3)

航天发展历程立体绘本(耄耋老人用剪纸记录航天巨变40年)(4)

大年初二出发 八年未见亲人

1967年冬日的北京寒风凛冽。正月初二这天,正在家里过年的王文质被一阵咚咚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来人是他工作的北京211厂厂长张子修。厂长说:“小王明天你跟我一起到陕西秦岭大山里工作去”。王文质二话没说第二天一早打起背包就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走下火车再改汽车,一路上汽车过后扬起漫天的黄土,几乎看不见人影,一排灰土平房像小小的土地庙。而这一切在王文质的眼里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里对他来说已是第二次来了。1965年他曾代表组织来此慰问山里的建设者,当时这里连路都不通,异常荒凉。

“我走的时候小儿子才1岁多,刚刚学会走路”王文质指着一副名为《金水桥畔别离情》的剪纸说,“这一走八年都没见亲人。”剪纸的画面是一位女子牵着一个小孩送别丈夫,丈夫低着头为妻子擦眼泪,画面背景是天安门,下方配文为:六七十年代,上海、天津、西安几大城市,大批的技术工人、科研人员要离开大城市,来到秦岭深处参加三线建设。“这个画面的原型就是我,这个小孩是我的小儿子。”王文质介绍说。

王文质走的时候,家人只知道他在陕西宝鸡一个保密单位工作。由于工作繁忙,加上当时他对保密的理解就是不能对外联系,王文质八年没有回家,也很少写信。

1976年王文质老家遭水灾,王文质爱人无奈之下将大儿子和二儿子寄托在孩子的姥姥家里,拿着一封王文质写给家里的信,带着小儿子到陕西宝鸡来寻找王文质。爱人一连在宝鸡找了两天,都未找到王文质的单位。第三天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从龙口车站(现称凤州车站)乘汽车来到了基地。夫妻团聚时抱头大哭。之后,单位帮妻子安排了一份后勤工作,从此安家在陕西。说着,王文质的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航天发展历程立体绘本(耄耋老人用剪纸记录航天巨变40年)(5)

外国专家为剪纸点赞

“年轻的时候剪纸主要是为大家服务,特别是过去办婚礼,剪纸非常受欢迎。”王文质说,做多的一次,单位35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需要很多剪纸,为了完成“任务”,他特地发动全家一起动手,集体剪纸。

1997年,王文质从067基地七一零三厂退休,退休后的他更加喜爱剪纸艺术。王文质的作品在构图上吸收了年画漫画写意的长处,而剪法又借助了版画的特点,创作时剪刀刻刀并用,在陕西长安地区乃至西安都独树一帜,被人尊称为“剪纸王”。

王文质家中,有一块雁塔区政府2010年颁发的牌子,上面写着:西安市雁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版画技艺。

王文质的剪纸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气息,而且多取材于真实故事。为了拥有大量素材,退休后他经常骑自行车,深入长安农村搞社会调查,和广大农民交朋友,拉家常,他的足迹遍及长安区一大半乡镇。在走访中,王师傅感受最深的是今昔变化,其中剪纸《人欢鱼跃》灵感就来自长安东大乡西留铺乡发展养殖和旅游业而致富的事迹。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在对秦岭终南山文化历史、民俗风情的考察中,专家看到了王文质创作的剪纸《翠华仙境》,大为赞赏。王文质家中有一张照片,照片里,外国专家对着剪纸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赏。

航天发展历程立体绘本(耄耋老人用剪纸记录航天巨变40年)(6)

剪纸记录时代变迁

这些年来王文质一直关心着航天事业,他用剪纸的形式将红光沟里艰苦创业,我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由最初的艰难仿制,到自主研制我国 “第一心”,直到研制低温高能、长征系列、载人航天飞太空等内容。 王文质将创作的系列剪纸起名为《航天历史》(又名创业组歌)。

“这个册子一共35张剪纸,记录了航天基地的发展过程。”王文质打开册子,第一页是他用毛笔书写的,是“引言”,写着“四十年磨一剑,四十年沧桑,四十年饱含了一代航天人的酸甜苦辣,凝聚了一代人的创业历程。”

这些剪纸作品是以时间为轴线的,采用纪实的方式创作。“我用业余时间,先写回忆录,然后构思、设计画面,再用铅笔画出来,用毛笔描一遍,最后剪出来。1994年动工,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王文质说,当时市面上黑纸比较多,就用了黑纸来创作。

“这本册子是我的珍藏版,去北京军事博物馆参加过展览。”王文质说。随着一幅幅作品的展开,从上世纪60年代航天职工在秦岭深山凤县修路、拓荒、建厂、建宿舍,到上世纪90年代基地从深山迁到西安,再到有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成功发射的画面,一幅幅剪纸画面栩栩如生。 王文质还有一套“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红色剪纸, “主要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化。”

这些作品从城市到乡村,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沧桑巨变。这些作品创意新颖,构图精巧,如《饮水思源》图案为梅花形,花心是乐爷爷手捧甜甜的自来水,四周花瓣里是过去住茅草屋、点油灯、逃荒要饭、给地主放羊砍柴等一幕幕苦日子。《当代千手观音》讲的是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用千千万万双手托举出拉萨铁路、南水北调、黄土高坡治理等重大工程。《唐僧二次取真经》、《太白重游咱故里》则通过古人之眼观人间变化。王文质还为每幅作品配写了简短的说明文字,字里行间都能读出他对祖国富民好政策热情歌颂。

航天发展历程立体绘本(耄耋老人用剪纸记录航天巨变40年)(7)

几十年来王文质剪刻不断。王文质说,在有生之年,他要用手中的剪刀,多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剪刻出普存于老百姓中的民心民意。

文/图 通讯员 周沐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