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水调歌头之前的经历(苏轼水调歌头不少人承认学了李白)

对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南宋文学家胡仔是这样说的:“中秋词,自东坡此词一出,余词皆废”,这么说是不是涉嫌夸张见仁见智,但这首中秋词在宋词的地位可想而知。

苏轼写水调歌头之前的经历(苏轼水调歌头不少人承认学了李白)(1)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39岁,那年的中秋夜,身在密州的东坡想起了远方的弟弟苏辙,大醉后写出此词。全词共95个字,加上标题114个,不夸张地说这114个字就是宋词的最高水平。这是一篇从头到尾都是千古名句的词,还记得当年老师凶凶地说:“今天你不背完,将来还是要背,不然怎么好意思说学了中学语文“,长大后想想或许确实如此,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苏轼写水调歌头之前的经历(苏轼水调歌头不少人承认学了李白)(2)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水调歌头之前的经历(苏轼水调歌头不少人承认学了李白)(3)

东坡作为宋代最会模仿和点铁成金的文人,在这首词中也多处化用他人之文。首先,哪怕是铁杆粉丝也不得不承认,全词的意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诗仙李白《把酒问月》的影响。首句“把酒问青天”就来是化用李白诗的第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同的是豁达如东坡最终将全词带入了一个诗仙也未曾达到的豁达之境,于是才有了后文诸多的名句。

苏轼写水调歌头之前的经历(苏轼水调歌头不少人承认学了李白)(4)

但是不少真爱粉,却并不愿意承认词中很出名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也是模仿而来,他模仿的是南北朝小文人谢庄的《月赋》。这篇赋文是谢庄一文成名之作,也是其平生唯一得意的作品,谢庄在文中感叹岁月无情,劝君王珍惜时光,洋洋洒汪写了数百字,其中最出名的一句为: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当时谢庄此文一出,宋武帝来回读了好几遍,深深地感叹道:“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宋武帝这话还是说得太早了,毕竟600年后还有位他见识不到的苏东坡。

苏轼写水调歌头之前的经历(苏轼水调歌头不少人承认学了李白)(5)

我们细细对比东坡与谢庄此句,就能发现苏轼的高明之处。谢庄受骈文体之限,连用两个“兮”字,读上去虽也朗朗上口,却少了点力道。而东坡将明月比作婵娟,将美人的意象去掉,加上了“但愿人长久”的美好祝福,原句虽用“千里”打破了空间的障碍,但苏轼还用了“长久”打破了时间的隔阂,气势和韵味都更胜一筹,虽不能叫点铁成金,也是妥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苏轼写水调歌头之前的经历(苏轼水调歌头不少人承认学了李白)(6)

诗词中意象的模仿和化用本是常事,但能化出东坡这力道的却不常见。一首《水调歌头》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绝美的词作体验,不只是行云流水般的诵读体验,更是无限的乐观和浪漫,时隔多年,这首词大家还会背吗?欢迎讨论一、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