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

“新古典主义捍卫者”- 勃拉姆斯,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艺术生涯及卓越成就综述

向阳光

一、卓越成就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德国近代最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是新古典主义捍卫者。勃拉姆斯被誉为德奥古典音乐传统的伟大继承者,被称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也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90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200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学院节庆序曲》、《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世界最著名的雅俗共赏的作品。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1)

勃拉姆斯

二、生平经历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职业乐师(为剧院的倍大提琴手),并能演奏多种乐器,也是勃拉姆斯学习音乐的最重要的启蒙者。幼年,他从当地的一些音乐教师学习钢琴和作曲,其中E.马克森的严格教导,特别是他对德国传统古典音乐和德奥民间音乐的热爱,给勃拉姆斯以深刻影响。由于家境贫寒,勃拉姆斯15岁就开始独立生活。除在当地的小酒店演奏外,也编写一些娱乐性小曲。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2)

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引起勃拉姆斯的注意。1849年他写了1首钢琴四手联弹《回忆俄罗斯》,引用了代表匈牙利革命的《拉科齐进行曲》的片断,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同情。1850年他结识了逃亡到汉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E.赖门伊,并与之旅行演奏。1853年又结识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J.约阿奇姆,同年由约阿奇姆介绍,认识了R.舒曼夫妇。20岁的勃拉姆斯已是许多作品的作者,他的创作和演奏活动深受舒曼的器重和赏识。1853年,舒曼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上发表《新的道路》一文,热情推荐这位后起之秀。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约阿奇姆成为挚友,特别是和舒曼夫人克拉拉,保持了40多年的友谊,成为影响勃拉姆斯精神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因素。1858-1859年勃拉姆斯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合唱作品,对他后来写作合唱曲有一定影响。他早期的创作主要受舒曼的影响,作品中常表现出当时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幻想、苦闷和抗争,在风格和手法上显露出舒曼的痕迹。1863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60、70年代,他除了演出和担任指挥外,主要从事创作,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3)

勃拉姆斯虽然有点索居寡言,但是他十分关心德国的命运,特别是德国的统一。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勃拉姆斯欣喜万分,立即写了《凯旋之歌》(1871)献给德皇威廉一世。在他著名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也曲折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事件。但是,德国统一后的严酷现实,使勃拉姆斯感到失望,加上生活圈子和视野的狭窄,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德奥知识分子思想中的深刻矛盾,使得勃拉姆斯某些作品中反映出的忧郁孤独的情绪,甚至是悲观隐退的思想。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是这种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勃拉姆斯晚年渐趋消沉,创作力衰退,作品以室内乐和钢琴小品为主,但其中《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1891)和两首单簧管奏鸣曲(1894)等仍是他的重要作品。由于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他曾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被授予汉堡市“荣誉公民”、剑桥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博士等荣誉。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被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4)

三、艺术生涯

1853年,他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 Eduard Reményi 的随从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旅行演出,在旅行到汉诺威的时候,他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约阿希姆 Joseph Joachim, 然后又前往魏玛宫廷,在那里遇到了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家李斯特。在那次旅行之后,勃拉姆斯的作曲创作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约瑟夫・约阿希姆 Joseph Joachim 给了勃拉姆斯一封信,介绍他认识舒曼,勃拉姆斯前往杜塞尔多夫去见舒曼,并受到舒曼的欢迎。他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他终生未婚,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大他14岁的克拉拉。

1856年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往来于汉堡与代特莫尔德大公国之间,他在汉堡担任女生合唱团的指挥,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宫廷音乐教师兼指挥。1862年,他第一次访问维也纳,在那里过了一个冬天。次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合唱团指挥,尽管他很快就辞职了,但是还是在维也纳久居下来。

勃拉姆斯刚刚30岁时,他的艺术给人的印象已是有条不紊的古典式的完美。这位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大作曲家,是在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时期音乐家的精神的。他听到了当代的进步人士的激昂口号“向前看,忘掉过去”,而他却变成一个歌唱过去的歌手;也许他相信通过歌唱过去,他可以为未来服务。他经过不懈的学习,发现这种控制可以从过去世代的大音乐家那里学到;因此,他对古代音乐极感兴趣,他搜集的书籍和手抄本,他进行的研究成果,简直就等于是音乐学论文。但是他同时还学到:要使想象力驯服,就需要妥协和牺牲。勃拉姆斯的每个作品都有着过去年代的精神和光荣的回声。所以勃拉姆斯的音乐并不给人以即时的直接的印象,它是由谨慎地掩盖着的记忆滋养起来的,所以他的艺术抒情性和戏剧性少,更多的是史诗性。他的敏感性使他能够觉察过去最优美的东西。由于他对现代抱对立的态度,他要求表达过去的美好印象的心情就更显迫切。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5)

勃拉姆斯是舒曼的热心崇拜者,这位青年浪漫主义者以创作钢琴奏鸣曲开始他的音乐事业;对一个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在他的青年时期来说,这是很不平常的。因为当时盛行的是“个性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义者也是用几个小曲组成,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处理把一个歌曲式的结构扩大。看到青年勃拉姆斯怎样对抗、几乎是排斥浪漫主义因素,确实令人吃惊。这些钢琴作品对那得到奇妙发展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不予理睬。它们具有着自己的独特钢琴艺术风格。一直跟踪他一生的巨大的冲突——贝多芬的阴影——在这里,在他事业的开始时已经显而易见。他的钢琴音乐的努力写作继承了某些贝多芬乐章中的非钢琴性质。清楚感觉到其中有一种要求交响曲式表现的深刻欲望,致使这些作品像舒曼所巧妙地形容的那样,仿佛是“带了面纱的交响曲”。勃拉姆斯写钢琴曲和混合室内乐虽然轻而易举,但他写作古典主义时期两个最大的形式——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却极其小心谨慎而且耗费时间。在评价勃拉姆斯时这一事实很重要,因为实际上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和舒曼一样,本能地为小型的、亲密的形式所吸引。他所写的四重奏的数量很多,但这位抱负不凡的交响乐作曲家在其所处的音乐环境中得不到鼓舞;因为除了大胆的交响诗和其他新的交响曲外,他的同代作曲家写的很多交响曲,不是破裂为无数片断,就是像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一样精确地把交响曲的一切“规则”付诸实用而已。

勃拉姆斯完全知晓交响曲的时代同舒伯特一道成为过去了,但由于他对那个英雄时代怀着深厚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促使他对命运本身挑战。勃拉姆斯的思想的严格性、他对伟大的古典交响乐作家的深刻信仰,以及他的交响音乐中蓄意追求而得的古香古色的风格惊动了另外的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他们不能理解他们的一位同代人怎么能够躲过瓦格纳和李斯特一代在音乐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当时在维也纳流行的刊物《沙龙报》担任音乐评论的胡戈·沃尔夫HugoWolf曾写出下列的话,表示他的惊讶:贝多芬之后音乐中的革命运动(在这运动中舒曼确实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而他以为他找到了这人——勃拉姆斯)的领袖们从我们这位交响曲家的身旁走过,竟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勃拉姆斯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态全然不顾,继续写他的交响乐。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6)

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古典主义形式创作音乐,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能够重建真正的交响乐思维;勃拉姆斯的伟大艺术造诣使他的作品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但人们会感觉到在这平静的均衡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隐藏着一种悲剧性的哲学,一种悲观主义和舍身忍让的成熟世界观。勃拉姆斯反对当时的音乐潮流,倒不是极端反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而是反对当时音乐中文学和哲学的倾向;他们要使音乐重返到纯音乐国里去。浪漫主义的连续几代人中,争取贝多芬的遗产成了占有世界的斗争,原来是交响乐的美妙统一的结合体,而今,尽管浪漫主义的口号喊的是要求更加紧密的结合,但戏剧的、色彩丰富的因素还是被分割成不同的构成部分。

四、音乐风格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一和第四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不像多数作曲家那样带有尝试和模仿前人的性质,而是一部成熟之作。他从1862年写出第一乐章到1876年最后完成,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后的十多年中,勃拉姆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第一乐章的矛盾、挣扎,第二、三乐章的悲痛、幻想到终曲的欢呼、赞颂,显示了他探求理想、摆脱痛苦、走向光明的哲理信念。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虽然气势宏大却缺乏乐观战斗精神,特别是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流露出命运主宰一切的悲观情绪。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7)

除4首交响曲外,他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1858、1881),特别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不论在思想和技巧方面,都是同类作品中的优秀者。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有些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独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绘。如作者自称是其“痛苦的摇篮曲”的《降E大调间奏曲》(1892)具有古老加沃特舞曲性质的《b小调随想曲》(1878)以及富有戏剧性的《b小调狂想曲》(1879)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之作。这些特性钢琴小品是在F.舒伯特的瞬想曲、即兴曲,F.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和R.舒曼钢琴套曲的传统上的继承和发展。勃拉姆斯还写了不少主题变奏钢琴曲,其中《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1853)<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1862)、《海顿主题变奏曲》(1873)和《舒曼主题变奏曲》(1854)等最有名。他写的21首《匈牙利舞曲》(1852~1869),形象生动鲜明,真实地体现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在人民中广为流传。

勃拉姆斯的一生从未间断艺术歌曲的创作。除大型合唱外,数量最多并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有的纤细复杂,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奥知识分子复杂而敏感的思绪,如《我的呻吟更形低微》(1886)、《我的爱情多青春》(1874)等,有的充满生活情趣和富有幽默感,如《徒然的小夜曲》(1878)、《铁匠》(1858)等。不少作品和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内在联系,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如著名的《摇篮曲》(1868)就几乎被当作民歌传唱。在大型作品中,他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写的《德意志追思曲》(1857~1868)是这类作品中最宏伟深沉的一部。此外《命运之歌》(1871)、《女低音狂想曲》(1869)等也占有一定地位。

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民歌并记录整理,直到晚年。在贝多芬之后像勃拉姆斯那样专心收集并研究改编民歌的作曲家是不多见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晚年最后完成的7册《德意志民歌集》(1894),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勃拉姆斯的创作和生活是与19世纪下半叶极其复杂矛盾的德奥现实相联系的,尽管时代和阶级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但他仍能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古典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了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8)

五、作品特点

1.交响曲形式

与贝多芬的交响曲比较,第一号与贝多芬第五号同为C小调,也有贝多芬别具意义的调性,同样有类似戏剧化的处理,开始——奋斗——得胜,以C大调终结,此外第四乐章也有总括前三乐章乐念的倾向,类似贝多芬第九。D大调第二号,特有的田园风格,也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至于第三号其雄浑的气势也常与贝多芬第三号英雄相题并论。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天性认真;严于自我批评的勃拉姆斯对待交响曲写作谨慎小心,被一种“不准落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造诣之下”的责任感所束缚住。早期作品只有两首《小夜曲》(D大调,Op.11,1858和A大调Op.16,1860)和炉火纯青的《海顿主题变奏曲》(Op.6,1873)。由于他对过去的问题非常熟悉,使他对大型的交响乐形式不敢轻易尝试,如他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曲的。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又过了几年,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最初打破了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轮旋曲替代。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的融合,一部带钢琴助奏的交响曲。勃拉姆斯意识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但他同时更意识到浪漫主义和交响乐逻辑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他不满足于细小的主题结构的逻辑,他要从当代音乐中寻求可以为交响乐所利用的因素来支持他的交响乐建筑。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我们看到他应用了胚芽般“germinal”的动机主题。它超越于主题发展的逻辑之上,起着联结整个交响曲的作用。勃拉姆斯在发展这动机主题时运用了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这种手法,或不如说是原则,古典主义作曲家常用于他们的四重奏和交响曲中的慢乐章和末乐章,现在在勃拉姆斯的大型奏鸣曲结构中出现,给交响曲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固定乐思不是限于一个乐章,而是试图联结整个作品。他的交响曲保留了贝多芬的原则,甚至包括转调和调性关系,而这些原则在真正的浪漫派交响乐中显然是缺少的。在每一首交响曲中他都坚持二元的奏鸣曲原则,甚至在第四交响曲的固定低音变奏曲中仍然坚持了这一原则。他对于音乐历史的某些阶段具有深遂的知识。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9)

2.交响曲特征

复杂缜密关系的风格,织体浑厚,在主弦律的中间总是充满着对位音形。以动机、结合乐曲的连贯性。弦律有时带有民谣风、三和弦、动机似的弦律也多见,而其基调为抒情,尤其是慢板乐章。勃拉姆斯对于节奏独特的使用,也是其特色之一以切分音,不同的节奏型的共置(hemiola:2对3的节奏)是主要特性,将重拍的位置移动都有趣的现象。《C小调第一交响曲》经过多年加工,于1876年完成,那时勃拉姆斯已43岁。《D大调第二交响曲》于1877年问世,最后两首《D大调》和《e小调》分别成于1883和1885年。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学院节日序曲》(1880)和《悲剧序曲》(1881);另外,除两首钢琴协奏曲外,应加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在小提琴曲目中的地位和贝多芬的协奏曲齐名,还有小提琴和大提琴《A小调二重协奏曲》(0p.102,1887)。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在好几个方面是古典主义的:按惯常的四乐章结构,每一乐章的曲式都同古典格局相近;应用古典主义的对位技巧和动机展开技巧;没有具体的标题,换言之,和他的室内乐一样是纯音乐。然而,交响曲的和声语汇、浓郁而色彩繁多的管弦乐音响以及音乐语言的一般特点却是浪漫主义的。但它们不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单纯的综合;勃拉姆斯的风格是统一的、有个性的,其中可以辨认出各种因素,包括旋律线,极其抒情而气息辽阔的,像叙事歌般奇特,从根本上尊重传统(这与柏辽兹和李斯特的个人主义音乐观正好相反)。对他来说光有灵感是不够的:乐思必须严加推敲、赋以完美形式。他避免浮夸的华丽、空洞的炫技、特别是他所认为的(许多同时代人也有同感的)那种显然靠作曲家心中没有控制的思想之流串在一起的无曲式可言的音乐。勃拉姆斯控制自己的灵感,所有作品经过深思熟虑,给人以安详恬静的感觉,不同于1830至1860年间的冲动型作品。但不论他是否意识到,这是对时代的总潮流的反应。浪漫主义的童稚般的清新和青春的热情到世纪中期锐势已衰,放荡阶段已经过去;回到规矩绳墨、恢复秩序和形式,显然可见于舒曼和柏辽兹的晚期作品,甚至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作品中。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更清楚地证明这一点。《第一交响曲》在调性的选用和大的结构上取法于贝多芬的第五,是勃拉姆斯唯一的一部发挥斗争动机(小调)终于胜利(大调)这一浪漫主义观念的交响曲。乐章的调性结构也是l9世纪交响曲所典型的:①C小调;②E大调;③A大调和B大调;④C小调和C大调。其它浪漫主义特点有:开始的半音主题在第二、第四乐章中重复出现;两个奇特的慢导奏,从中逐步蜕化出后面的主题,犹如拨开云雾见高山;慢乐章的凄楚感伤,主题内部突然迸发的小调和弦;末乐章的弓子中,圆号和长笛在一个神秘地起伏的伴奏上方吹奏一个满腔愁绪的C大调旋律,长号和大管的一句沉穆的4小节众赞歌乐句,在快板高潮时又一次出现。

第二交响曲与第一交响曲相反,属于平静的田园性质,不无严肃的潜流。第三乐章(像第一和第三交响曲中的相应乐章那样)有间奏曲的抒清、优雅和节奏性,而没有贝多芬诙谐曲的紧张,属于勃拉姆斯在1867年《G大调六重奏》中创造的那种类型。勃拉姆斯对交响曲创作的探索促使他追溯古典派交响乐的源泉。第二交响乐的末乐章使人感到有海顿交响乐的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勃拉姆斯在他的前三部交响乐中避免采用诙谐曲,因为恶魔式的、疾速而不可抗拒的诙谐曲是古典主义交响乐艺术的缩影,如非出于真正交响乐的高昂锐气的驱使,必然写成了华而不实的音响游戏。门德尔松写过一些精致的、很富于艺术性的诙谐曲;但勃拉姆斯懂得诙谐曲的实质是奔放而不是优雅;因此,通过在室内乐中写诙谐曲来学会恰当地掌握它之前,他宁愿返回到较早期的交响乐中间乐章。舒伯特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因为在他敢于着手写交响乐诙谐曲之前,有很长一个时期他坚持写小步舞曲。

第三交响曲曾被人叫作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开始几个小节是他的典型的和声用法、主三和弦的小调形式和大调形式相交叉的特好例证;低声部上行的F—Ab—F在这首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又很明显,末乐章以F小调开始,直到尾声才归回F大调。

六、经典作品

1.《第四交响曲》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录的《第四交响曲》也许最能代表成熟的勃拉姆斯。其他版本,如:瓦尔特的CBS版保持了他一贯的抒情风格;克勒姆佩雷尔(EMI版)的抒情显得更为矜持,结构的把握中少了一些激动人心。其余几位大师的DG版都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伯恩斯坦显得有些做作,快慢乐章的夸张对比增强了不必要的戏剧性;朱利尼速度太慢,有点儿绅士风度;伯姆又太简朴平淡,有点儿温吞水。同样用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录,但在克莱伯的手中像是换了一个样:一乐章在沉思中潜在着热情与力量,二乐章在严峻的外表中蕴含着温暖亲切,三乐章的狂暴夹杂着幽默,四乐章最为出色,那全奏的顿音强悍有力,斩钉截铁,表现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10)

2.《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当时,德国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荣誉博士学位,勃拉姆斯特作此曲以示答谢。他自己称这部作品是“索贝(当时比利时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风格的快乐的学生歌曲集锦”。作品中的几首主题,素材来自索贝的学生歌曲集。这部作品1881年1月4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勃拉姆斯亲自指挥。《悲剧序曲》作于1880年,是《学院节庆序曲》的姐妹篇,勃拉姆斯当时给他的一个朋友写信说:“我不得不写一首悲剧序曲,以此来满足我忧郁的本性。”“两首曲子,一悲一喜。”这两部序曲,是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瓦尔特指挥演录的这版CD,强调每一个细节,既有柔美的情调,又有深刻的内涵,非常符合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11)

3.《第二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勃拉姆斯没能超越贝多芬,但比贝多芬有更多委婉的抒情和更为开阔的精神表现。他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既不以瓦格纳的夸张、奢华为然,也不满意浪漫乐派的放浪形骸,而是以浪漫乐派坚实有力的交响乐形式,填满了古典主义的音乐框架,几乎可以认为,没有勃拉姆斯,浪漫乐派就没有交响音乐。《第二交响曲》是一首纯朴的田园抒情音诗,旋律清新、流畅,意境亲切、温馨,有一种女性化的柔美。自1877年首演以来,深得人们的赏识和喜爱。卡拉扬的诠释于细腻和透彻中带着含蓄,分寸感好,录音也极佳,DG公司出版的这张CD,属不多见的珍品名片。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12)

4.《德意志安魂曲》

加迪纳指挥蒙特威尔第合唱团、革命和浪漫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德意志安魂曲》(女高音、男中音、合唱及乐队)作于1861-1868年,第二乐章实际作于1857年。这部安魂曲,因歌词选自路德的圣经德译本而不是罗马天主教仪式中所用的拉丁文,所以称为《德意志安魂曲》,共七个乐章。1867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时只有一、二、三乐章。1868年4月在布雷门教堂第二次演出时增加了四、五、六乐章,一个月后,勃拉姆斯又在第五乐章里加进了女高音独唱《现在悲哀》,是为纪念他1865年死去的母亲。这张唱片的最大特色在于乐团以古乐器及按照当时维也纳式样演奏,因此速度虽比一般版本快,但并不因此而僵硬呆板,反倒显得更坚韧、有力和富于戏剧性,此处两位独唱及合唱团亦表现出色,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瓦尔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与威斯敏斯特唱诗班的演录版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七、综合评价

在60年代以前的早期作品中,已具有乐观、倔强、勇猛、有力等特点。70至80年代,是他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他投身到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中去。在这个时期,他写了4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责曲》和2首序曲等。他晚年(1889-1897)创作有显著衰退,只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反映出一种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19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

向阳光简介

勃拉姆斯创作了几首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13)

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会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音乐教育与创作》专栏作家,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教论文800余首(篇)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HRA)、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等10余部。艺术成就简介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音乐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