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花草香无边光景一时新(万花敢向雪中出)

春风花草香无边光景一时新(万花敢向雪中出)(1)

花鸟纹水晶扁瓶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春风花草香无边光景一时新(万花敢向雪中出)(2)

白瓷堆花高足钵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文/图 李珏雯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的上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下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南宋诗人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象征。其实,梅花原产我国,古人很早就对其性状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山海经·中山经》说:“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而最早对梅的注意是因为它结有酸果,1975年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梅核的考古发现,证实了梅的食用,到今天至少已经有三千多年了。

古人对梅花的喜爱,可以追溯至先秦。今学界认为赏梅兴起于西汉,所据资料主要是《西京杂记》。例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的《中国花经》“梅花”条云:“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于汉初。”春秋时期野莓已引种驯化成家梅,到了汉代,品种品类日繁。古人赞赏梅花,除香色外,还特别注重其枝姿的美和韵味。梅于南北朝时“始以花闻天下”。自刘宋的鲍照首开咏梅文人诗的先河,从此梅花芳名大振,咏梅之风亦由此长盛不衰。大致说来,两宋之际是梅花显贵的分水岭:北宋牡丹称雄,南宋则梅花居尊。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据宋代卢炳《汉宫春》记录,南宋时期梅花成为“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从此,梅花的地位居高不下,延至今朝。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众多精美的馆藏文物艺术品中,就有与梅花相关的珍贵艺术品。例如,唐乾封二年的白瓷堆花高足钵,1956年西安市东郊段伯阳墓出土。此钵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质明亮。造型呈敛口、圆腹、喇叭形高足状。装饰采用了轮制、堆塑、模印等技法。口沿饰一组弦纹,弦纹以下腹壁第一层以模印的方形或圆形花纹相间排列,方形为八瓣宝相花朵,圆形似宝石状,周边皆以联珠纹围绕。第二层是用阳模印出连续的圆形梅花纹。第三层是第一层装饰的重复,但方形和圆形花纹变换了位置,并无雷同之感。下腹部堆贴仰状圆硕的莲瓣,莲瓣间堆贴团花。高圈足上贴饰并列覆状的莲瓣,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整体上看,此钵造型新颖,气魄雄伟,装饰富丽,极具初盛唐风格,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而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清代花鸟纹水晶扁瓶,则是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兵团移交的。瓶腹为椭圆形,两侧以花枝为耳,椭圆形足。瓶盖以梅花花枝为盖钮,梅花枝叶上立一喜鹊。以梅花、喜鹊构成图案称“喜鹊登梅”,“喜鹊”的头字是“喜”,“梅”属冬季之花,在冬春之交开放,有“报春花”之称,因而寓意为“喜报春先”“喜报早春”或“喜报平安”,而将喜鹊置于梅花枝巅,又隐喻为“喜上眉梢”。这种传统吉祥图案起于元,明清时期很流行。

梅,凌霜斗雪,冲寒而开,它先天下而春,被视为报春的使者,自古以来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作者:

来源: 西安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