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峄山刻石全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古代州县衙署大堂前都刻有一块石碑,上书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就是《戒石铭》,最早由宋太宗赵光义书写,敕令立于各州县衙门前。

李斯峄山刻石全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1)

《戒石铭》原文

据宋代成都人景焕的《野人闲话》一书中载,这个《戒石铭》是个精简版的,原作者为五代十国时期的蜀主孟昶。孟昶当时颁行郡县的原文是这样的“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共二十四句。

大意是这样的:朕想着天下黎民百姓,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现在告诉你们这些州郡的长官,一定要爱民、亲民、惠民。为政至高要出现三种奇迹,治道之要在于抚琴而治。处理事情时要用赶鸡鸭的方法(耐心引导而不能急躁),当官时要遵守留下小牛犊的规矩。为政要张驰有度、宽严相济,风俗就可以改变。不要让小吏侵夺欺压百姓,不要让百姓满目疮痍。小民容易虐待,但上天难以欺骗。田赋收入是国家切身要事,军队和政府都要靠这些来养活。朕赏罚有度,不会该给的不给你。你的俸禄钱粮,都是百姓的民脂民膏。为民父母的,没有不仁慈的。告诉你要引以为戒,深刻体会我的想法。

李斯峄山刻石全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2)

御制《戒石铭》

这二十四句,颠来倒去,但不如宋太宗总结归纳出来的四句简洁大方。但其中多处用典,值得了解一下。

政存三异,指的是汉中牟令鲁恭行德政而出现的三种奇迹。《后汉书·鲁恭传》:“鲁恭任中牟令的时候,专以德化为施政方法,不实施刑罚…… 建初七年,郡国发生蝗灾吃庄稼,中牟和其他州郡边界犬牙交错,可是蝗虫就是不吃中牟的庄稼。河南尹袁安听说后,觉得不像真的,于是让一个比较忠厚的下属肥亲到那儿去查访。鲁恭陪着走在田地里,走累了都坐在桑树下休息,有只五彩斑阑的野鸡飞过,落到了旁边。旁边有个小孩子,肥亲问他:“你看到野鸡为什么不去抓呀?”小孩子说“野鸡这个时候正生蛋孵鸡呢,不能抓。”肥亲感慨的说:“现在蝗虫不犯境,此一异也;政化惠及鸟兽,此二异也;小毛孩子有仁心,此三异也。’”。

道在七丝,七丝指琴弦,《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人赞为“抚琴而治”,也就是无为而治。

驱鸡为理,驱鸡,汉荀悦《申鉴·政体》:“睹孺子之驱鸡也,而见御民之方。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就是小孩子赶鸡和统治百姓是一样的。小孩子赶鸡,急着赶鸡就吓跑了,慢慢赶鸡就不走了。

留犊为规:留犊,《魏略》载,寿春令时苗,少清白。到任时乘薄軬车,黄牸牛,布被囊。居官岁余,牛生一犊。离任时,留其犊,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一个人可以为官清廉的什么程度?就像这个三国时期的县令时苗,上任时乘了个牛车,当了一年官,牛生了一头小牛。离任时,他就把小牛留下,说:“我来的时候只有一头母牛,这头牛是在淮南生的,理当留下。”

孟昶在五代十国时偏居一隅,并非勤俭爱民之君,但此铭文也算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李斯峄山刻石全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3)

黄河发大水,山东大干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