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

最近这些年,印度出现了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主流舆论对曾经引以为傲的莫卧儿帝国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有时候,竟然直接将其称为了“外族侵略者”、掠夺者,神庙的亵渎者....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

莫卧儿贵族女性,虽然也穿纱丽但额头不点朱砂,不戴鼻环,有财产继承权,不屑于寡妇殉葬这些习俗

而真正的“侵略者”,近现代英国人,他们在印度的美誉度,却愈发的高。

下面,就捋一捋,这些怪现象背后的那些事儿。


跟咱们中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不同,在印度,很多时候,对于曾经的那两百多年的“殖民史”,并没有显得多么仇视,甚至还带着点“小幸运”的感觉。

典型的,像莫迪总理,就多次公开表示过,印度由衷地感谢英国给印度创建的现代教育体系、修筑的铁路网(2万多公里的铁路,现在还用着)、打下的工业基础,还有英语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等等....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2)

印度,原本就是一个“散装”的地区。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南亚次大陆已经被轮番征服多次,并陆续形成了160多个民族,并行着400多门语言,分归大小500多个土邦管辖,每个土邦,都有自己尊贵的“君主”——行使着国王权力的“大君”。

这些土邦虽然号称臣服于莫卧儿皇帝,但各自都拥有着独立的兵权、财权,信仰和习俗也不尽相同,他们都自豪地代表着印度,但又不愿意接受德里政府的领导。

因此,前殖民时代,印度一直没能形成一个长期并有执行能力的中央集权。

反倒是进入英属印度时代后,德里政府的中央集权才真正得到了落实,英语也顺势成为了印度上流社会和精英教育层面的“专用国语”,“正好”解决了南亚次大陆语言种类派系太复杂,沟通交流不便的难题——不同的民族之间,都用英语交流,自然不存在谁刻意去“将就”谁了。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3)

印度独立后把英语当作了官方用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太缺乏语言认同——说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只占41%

这么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印度是先有土邦后有英属印度,再后才有的印度共和国。

当然,英国人来南亚次大陆,可不是要改造落后社会、做慈善的,他们搞建设,比如,兴修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网...打下了印度的工业基础...那也是曾经一度天真地认为,自己将此地永远的主人;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4)

20世纪初,英属印度总督出行现场

而发展教育事业,更属于同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毕竟太少,要统治和监视庞大的南亚人民,花精力去培养本土亲英派人士,那也是必须的一个环节。

事实证明,英国人的这番操作,效果十分明显。尤其是印度的土邦王公和一些富裕且有地位的“上流人士”,对英国普遍不反感,甚至有的还带着明显的“敬畏之心”,几代人相处合作都挺友好。

即便是中下层劳动人民中,也在源源不断地为英国人提供着忠诚的仆从和海量的英属印度士兵。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5)

电影《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中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印度侍从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6)

电影人物和原型

尤其是进入1860年代后,吸取印度民族大起义教训的英国人,貌似开始变得“温和”——早前英国人大力谴责和坚决取缔的印度陋俗,如寡妇殉葬、溺杀女婴、童养媳制度、印度教种姓划分等等,又被公然默许,曾经的相关立法都成了摆设...

此举,深得印度人心,尽管这些都是英国人深恶痛绝的。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7)

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与玛丽王后“巡视”印度,被印度王公们高高供奉

只是,针对占了人口绝大比例的下层印度人,除了默许他们的那些落后民俗外,英国人可没给他们发过半点福利。

在英国殖民的两个多世纪里,南亚曾多次出现了毁灭式的“大饥荒”,每次都会饿死至少几百万印度人。

而饥荒的主要原因,除了天灾,更多的还是,英国人在收成减产的情况下,还要按照正常比例,坚持出口印度粮食,以补贴帝国财政...

特别是印度独立前的最后一次饥荒中(1946年),丘吉尔竟轻蔑地说——“印度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如果没有饥荒,印度人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8)

1946年印度大饥荒场面

不过,至今,在印度的主流社会和舆论中,他们对丘吉尔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甚至,上世纪的印度国大党领袖们,也曾一面领导着印度搞独立运动;一面还对英国统治充满了深情,多次表达了对英国的感谢和肯定。

毕竟,他们大多是伦敦留学回来的,子女也多在英国求学。

典型的,像尼赫鲁父女。

尼赫鲁中学读的是英国王室和贵族们专享的哈罗公学,后来以不错的成绩进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的独生女英迪拉则上了牛津大学。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9)

印度独立后,其社会精英阶层,基本上都是英式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而这些精英阶层又代表着印度的主流社会,主流社会又会影响价值观、各种舆论和文化教育领域,带动媒体选择性的正面报道。

于是,这么着持续影响下去,几代印度人自然就对英国充满了感激;

更何况,有仇恨的早就在大饥荒中给饿死了,本身很多又是文盲,被种姓制度踩在脚下,根本没有话语权。

当然,如今的印度总理莫迪,倒是中低种姓出身的草根领导(莫迪为吠舍阶层,非更低的首陀罗或者贱民,贱民出身的,是印度的虚位元首考文德总统)。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0)

而且,莫迪也没有过“留洋”经历,最高学历是函授的成人大专。

但相比他之前的那些精英层或者政治世家出身的总理,莫迪对英国的好感并未减少,反而更显深厚。

尤其是在印度执政党人民党的主导下,最近这些年,印度的民粹主义不断发酵,他们高举印度教大旗,打压穆斯林和其他宗教的国民。甚至,在某些激进派眼中,所有公民都必须接受印度教的改造,变成印度教徒,才配做真正的印度人。

这样的环境下,北方穆斯林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就让他们看着极为不顺眼。

按照史书记载,莫卧儿创始人巴布尔号称是成吉思汗后裔,黄金家族继承者之一。这方面,还是有点血缘关系的,他亲妈就是成吉思汗后代中察合台系的羽奴思汗的直系后裔。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1)

巴布尔画像

总的来说,莫卧儿王朝是一个突厥人建立的波斯宫廷文化的王朝,统治层信奉伊斯兰教。最开始的时候,确实跟南亚当地的信仰、风土人文环境,差距很明显。

但即便莫卧儿人是以征服者身份进入了南亚,但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印度在沦为殖民地之前,一直处于“散装”的状态。

无论是传说中的阿育王时期的孔雀王朝,还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16-17世纪,巅峰时代的莫卧儿帝国,都没真正实现过大一统。

在看似还算辽阔的莫卧儿帝国疆域中,莫卧儿帝国统治者真正掌握的,也主要是印度北方地区。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2)

很多土邦大君们,根本没怎么把莫卧儿的皇帝当回事儿。

这样的环境中,莫卧儿统治者曾经多次尝试把南亚伊斯兰化,什么武力征服、税收打压(不信伊斯兰教的要叫朝拜税)、奖励说教等等都试了个遍,都没多大效果。

老实说,在当时环境下,号称人人平等,鼓励现世生活(莫卧儿统治者属于世俗化的苏菲派穆斯林),相比讲究种姓制度,过于重视来世轮回的印度教,的确有着明显的先进性。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3)

莫卧儿帝后画像——莫卧儿穆斯林女性额头不点朱砂,不戴鼻环,服饰带有明显的中亚色彩

典型的,像印度教中的寡妇殉葬习俗——萨蒂仪式。

莫卧儿统治者曾经下过政令,试图在王朝全境禁止这一陋习,并允许寡妇再嫁。

上述尝试失败后,莫卧儿皇帝又下令严格规范这种行为。

第一、怀孕的、有12岁以下子女的女子,禁止去做“娑提”。

第二、想做“娑提”,必须要先提出申请,得到地区总督的同意,才算合法。

但即便如此,在强大民俗环境下,德里方面的政令,往往还是一纸空文。

印度教徒们,仍旧继续烧寡妇。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4)

类似的还有关于童婚、巨额嫁妆习俗和溺杀女婴的禁令。

至今,印度教徒中,女婴非正常死亡的比率仍然远高于穆斯林。虽然印度的穆斯林群体中也不乏重男轻女的现象,但他们只要生下,就会坚持把女孩养大。

在那段岁月中,就这么着,莫卧儿的穆斯林统治者和地方土邦的印度教王公,谁也说服不了谁,很难产生什么民族、国家的意识。

整个16-17世纪,几位开明的莫卧儿皇帝,都曾主动放下身段,向印度教徒们示好。

比如,16世纪中后期的阿克巴大帝,在武力扩展疆域的同时,他终身致力于宗教宽容政策。

阿克巴自己带头,娶了势力强大的拉杰普特土邦的印度教公主做了帝国皇后。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5)

2008年电影《阿克巴大帝》海报,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只有印度教女性才戴鼻环,比如海报上的皇后珠妲拜

按照伊斯兰教义,穆斯林是严禁偶像崇拜的,但阿克巴却同意在他们寝宫,为皇后设置了一个朝拜室,供奉印度教神像。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6)

《阿克巴大帝》中,皇后珠妲拜在进行印度教祷告;她身边的婆婆,皇太后则在进行穆斯林礼拜

为团结印度教徒,他废除了“朝拜税”;为尊重印度教徒对牛的崇拜,他自己停食了牛肉,还经常出席一些印度教典礼,和印度教徒们共庆节日。

阿克巴的后代们,大多数仍然继续着类似的宗教宽容政策,直到17世纪末奥朗则布皇帝恢复了主要针对印度教徒的“朝拜税”。

奥朗则布死后,帝国开始分裂,马拉塔封建主们联手趁机重创了莫卧儿帝国。随后,阿富汗人又从北方杀了过来....等到18世纪英国人开搞南亚的时候,莫卧儿王朝的实际控制区域,已经缩成了下图的样子。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7)

狡猾的英国人,除了暴力征服外,还特别擅长玩阴的——他们很会选择利用邦国之间的矛盾,逐一攻破。用几句空洞的许诺,几纸瞒天过海的契约,几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礼就收买了印度的王公、将军,顺利的把历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顺利统治的区域全纳入了行政区划。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8)

到了19世纪,从未去过印度的维多利亚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画像挂满了南亚次大陆的各种场所。印度中上层人士都以说英语,上英国人办的学校,给英国人做事儿,去英国开眼为荣。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19)

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英国人对起义军施以残忍的“炮刑”,如今早就没有人提了

然而,当二战后,英国“体面”地撤出南亚次大陆时,印度这个“散装”的国家,却又面临着一个维系国家、民族认同感的重大难题。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这片土地上,存在着160多个民族,400多种语言,各土邦派系错综复杂,却缺乏一个民族实力强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国家。

这时,非常需要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主流认知作为重要纽带。

很显然,覆盖了超过83%人口的印度教,就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再加上印度的死敌,巴基斯坦,其人口又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20)

就这样,潜移默化的,莫卧儿穆斯林帝王们的文功武治被刻意忽略了,除了它的创建者巴布尔和给印度人创造了大量门票收益的泰姬陵的修建者沙贾汗外,其他的皇帝,基本无人问津。

甚至连什么题材都勇于尝试的宝莱坞,也没怎么出品过太多有关莫卧儿帝国的影视作品。

比较著名的,有1960年代的《莫卧儿大帝》和《泰姬陵》,此外就是2008年的《阿克巴大帝》了。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21)

1963年的《泰姬陵》海报,穆斯林女性同样不点朱砂,不戴鼻环,也不穿露脐装

当年,《阿克巴大帝》上映时,印度总理是锡克教徒辛格,国内整体舆论环境相对比较温和客观,推行印度教民粹主义的人民党,还是在野党。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22)

大缠头是锡克教男性的主要标志

这之后,十几年过去了,再未出现过任何正面描述莫卧尔帝国的宝莱坞大片....

更多的,都在突出莫卧儿帝国早期征服南亚时,对印度教徒们的暴政,以及王朝末期的昏庸,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凶残的外来侵略者,异族、异教徒....

反倒是近来大搞“泛突厥主义”,到处“认爸爸”的土耳其,跨越了两千多年,翻出了曾经的16个帝国,将其列为自己的祖宗,摆在了接待大厅。

按时间顺序,第15个就是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因为,土耳其方面的理解是,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带有突厥血统,也应属于土耳其的光辉历史(据最新基因检测证实,当今土耳其人的血统跟希腊最为接近,不是很“突厥”)。

即便曾经有那么几个世纪,莫卧儿帝国和排第16位的奥斯曼帝国,两者是同时存在的。

英国统治印度历史(某些印度人这样看历史)(23)

埃尔多安接见外宾的背景很有“历史感”

也不知道印度人对此是个什么反应?


其实,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各色外来民族征服的历史。但无论是北方古雅利安人建立的孔雀王朝还是突厥血统的莫卧儿人,他们都自认为代表印度,自己就是印度人。

当年,莫卧儿人占领了土地,并逐渐融入了印度文化,成了印度人;而英国人则在继续做着“高贵的英国老爷”的同时,巧妙地殖民了土地和思想,并影响至今——这才是他们最狡猾的地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