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省市的方言(祖籍与方言)

不同省市的方言(祖籍与方言)(1)

新加坡福州大厦

新学期开始了,因为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在网上做了个调查表,除了收集联络方式,也对学生的国籍与祖籍、华语与方言能力、教育背景与专业知识做基本的了解,以便教学做相应的调整。

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除了本地学生,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中国的。有趣的是看到学生在祖籍一栏填写的答案。来自中国的学生大部分知道祖籍的意思,即使有些人并非生长在原籍,有人填写具体到城市,有人则仅填写省份。有些本地和东南亚的学生则填写国家名称,有的甚至写“无”,当然,也有本地学生能写出祖籍所在的县市,令人刮目相看。

这是个简单的学生调查,没有什么研究目的,也不作为统计分析,只是想看看年青一代对于“祖籍”一词的理解。显然,并不是人人都知道何为“祖籍”,有些自认为是常识的事,可能已经不再是常识。

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清晰的祖籍概念?我虽然是出生在厦门,但成长在福州,从小就知道自己是福州人,家庭户口本上父亲是户主,籍贯一栏盖着“世居福州”的印,虽然不知道世居福州几代,但应该是正宗福州人。来到新加坡后,有时会被问:“你是哪里人?”答曰:“福州人。”让我意外的是,常常有人追问:“福州哪里人?”才意识到本地的福州概念包括五区八县,福州人可以是闽侯人、连江人、长乐人……

祖籍概念是大大小小的圈子,小到村,大到省,再放大就是国,要如何定义真是要看个人的理解。

说到祖籍,便想起方言,这两者对我而言是一体的。我的福州话不灵光,讲不出几句完整的话,但对福州话的腔调极为敏感。在世界各地的中餐馆吃饭,落座后侍者来打招呼,无论他们说何种语言,我都能轻易识别出老乡,原因是福州方言有几个发音极为特殊,说话便有一种特殊的腔调。小时候若是说话带福州的“地瓜腔”,会觉得老土,努力说字正方圆的标准普通话。离乡后听到福州腔普通话,却觉得莫名的亲切,好像是乡亲接头的专属密语,天线一摇接收到信号,自然而然划出同乡的小圈圈。

在我看来,祖籍与方言带来的亲近感,是某种生活经历产生的共情,可以是某种食物,某种空间,某类场景,甚至某种声音,总是有种记忆能触发情感。这类记忆有时是亲生经历的,有时是环境塑造的,有时是教育形成的,在脑海中留下触发情感的引子,祖籍变得有意义。若是没有这些能够产生共情的记忆,便只是个普通的标签,即便写下了,也只是个陌生的地名,在未知的某处。

祖籍与方言打造了另一种身份认同,将自己与来自同个地方的人链接起来。这种链接有用吗?虚无缥缈的东西,没啥实用价值。若说没用嘛?似乎又能让自己与某群人、某个地方、某种文化,发生微妙的连接,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身份,是天赋的资产。

原文题为

“祖籍与方言”

刊登于《联合早报》

2022年8月20日“自在言”专栏

不同省市的方言(祖籍与方言)(2)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