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不是最强的盲僧(盲僧也想看一眼那只野)

我可能不是最强的盲僧(盲僧也想看一眼那只野)(1)

这是仙人JUMP的第183篇原创

1

老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眼睛对颜值的重要性,毕竟不透过窗户,没有人能看到你屋子里面是不是藏了一点什么奇怪的小玩具。

以前的专业演员专门有练眼神的课程,因为通过优秀的眼神控制可以更好的表现角色。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里,眼睛象征着力量,目光不但有温度,还可以杀人,像是美杜莎的石化眼,孙猴子的火眼金睛,当然还有二柱子的写轮眼。

但有趣的是,渐渐的我们发现蒙住眼睛反而会制造一种反差萌,让其他五官变得立体,于是在影视作品中就经常出现一些蒙住眼睛的角色,比如说《庆余年》里面的5竹,《陈情令》里的道长,为此还专门出了一个词,叫蒙眼系角色,他们为什么蒙眼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蒙上眼睛确实会变得比较帅。

我可能不是最强的盲僧(盲僧也想看一眼那只野)(2)

仔细想一想,这种对失去视力的倾慕在文艺作品中早已有之,远的有魔兽里的恶魔猎手扛把子蛋总,近的有尼尔里的2b小姐姐,再往前算,古龙笔下的花满楼,日本剑豪小说中的盲剑客,都是失明强者的典范。

失去视力,在这些文艺作品的演绎中,反而成为了一种强大的象征。

我瞎了,也变强了。

单眼失明更是从神话时代就和强大联系到一起。

奥丁用一只眼睛换来了智慧,夏侯惇和伊达政宗直接被日本吹上了武力天花板,《复仇者联盟》的尼克局长,一出场就是一副我独眼我特别酷的样子,哪怕他是被猫挠了。

一旦蒙眼系角色和闭眼系角色开眼,就是放大招的时候。

看不到你还能吊着你打成了一种另类的实力炫耀。

我可能不是最强的盲僧(盲僧也想看一眼那只野)(3)

2

但在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好事。

失去视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得到的只是痛苦,“我盲了,也变强了”,只能是小说中的艺术渲染。

视觉功能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

空间、距离、色彩、形状、符号,甚至平衡感都需要视力来修正。

不信你现在可以单腿站着试试,如果你盯着一个固定的点,就很容易找到平衡,每变一次视线焦点,身体就要重新找一次平衡,也就更容易摔倒。

失去视力,等于失去绝大部分感知世界的渠道。

我可能不是最强的盲僧(盲僧也想看一眼那只野)(4)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平面媒体越来越多,许多电子产品的交互必须要通过视觉才能确认,这就给视障人士的生存又增加了一个难点。

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只有洗脑歌的短视频,特效越来越炫酷的影片,全都与视力障碍人士绝缘。

以前看到一段话,听力障碍隔绝了人与人的交往,视力障碍隔绝了人与世界的交流,所以听障者可以单独行动,却很难和人交流,而视障者行动不便,却能紧跟潮流。

电子时代挽救了听障者,因为现在连正常人都只用眼睛交流了,但电子时代却妨碍了视障者,因为更多娱乐和交互需要在平面上通过图形来传达。

好在现在读屏软件越来越发达,才让盲人没有失去进入信息世界的能力,也让盲人群体能够在大众面前发声,大众才能更加关注这一群体。

3

现实中经常有人调侃电子竞技不需要视力,嘲笑一些看不懂局势的玩家为盲人玩家。

但是真正的“盲人玩家”,却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词组。

现代电子游戏的基础就是图形交互,在电子游戏连音乐都没有的时代,就已经有了乒乓球和俄罗斯方块这种玩法。而不管是8bit时代的横版过关,还是PC、大型游戏机时代的3A大作,或者手游时代的别出心裁,绝大部分游戏始终没有摆脱图形交互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视力障碍者几乎不可能享受到电子游戏的游戏性。

“盲人”,“玩家”,组合在一起,几乎等同于挑战不可能。

文艺作品中总是用“心眼”这个词来渲染盲人失去视力之后还能保持强大的秘诀,现实中或许没有“心眼”,但有人依然强大。

有一个玩家,名字缩写是TJ,2018年,他在论坛上宣布自己在《使命召唤:二战》中完成了1万次击杀,1万击杀对于FPS游戏来说并不是一个很难达到的数字,唯一的问题是,TJ是一个真·盲人玩家。

TJ因为先天疾病,5岁左眼失明,14岁右眼也一起失明,但见识过光明的14年已经让他成为了一个游戏玩家。失明后,TJ沮丧了一段时间,又重新开始游戏,用耳朵玩游戏。

踩在地板上和草坪上的不同声音,距离远近脚步声的一点点差别,这些寻常玩家用来辅助的声音成为他游戏的主要渠道。

至于FPS最重要的刚枪环节反而最简单:只要听到有人到了面前就开枪。

我可能不是最强的盲僧(盲僧也想看一眼那只野)(5)

靠这样粗糙的游戏方式,TJ硬是拿下了1万次击杀。

就是不知道被他乱枪打死的玩家会不会有心理阴影。

和他相似的还有荷兰的斯文·范德维赫,斯文失明后意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声音听出角色的位置和招式,于是便开始研究格斗游戏,并渐渐可以靠声音打赢电脑和身边的朋友。

后来斯温被邀请去参加正规的格斗比赛,还在比赛中KO掉了正常视力的选手。

我想那些被击败的人,心中一定想着我要这视力有何用。

4

为残障人士开发游戏在游戏界并不新鲜,1997年在日本世嘉游戏机上就发布过游戏《真实之声:风的遗憾》,18年的时候,EA也为旗下《劲爆美式足球》以及《极品飞车》加入了辅助模式。

在国内,腾讯曾经为了视力残障人士做出过专门的游戏《长空暗影》,这可以看做是腾讯关心残障人士的一个体现。

我可能不是最强的盲僧(盲僧也想看一眼那只野)(6)

一些电子产品的读屏系统也越来越完备,甚至专门开发了无障碍模式,以此帮助视障人士读屏,让他们可以更方便的操纵智能设备。

但是,这些东西都是针对已经失明的人的补救措施,是在亡羊补牢,对已经失去的人弥补再多,也不能让失去的东西就这样变回原状。

视力问题,并不全是不可抗力,相反,有相当一部分的视力问题只需要提早预防就可以及时避免。

之前在知乎上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突然发现自己的左眼视力急剧下降,不管配什么眼镜都没有用。答主的家人只是埋怨他玩手机玩太多,并没有重视,答主自己去小医院先检查了一下,医生认为是有炎症,让他打几针消炎药试试。

好在这个答主自己就是学药学的,看到医生给自己开了7天消炎针就意识到问题可能不简单,又跑去三甲医院挂了个专家号。专家经过复杂的检查,认定是视网膜血管炎,转到住院部。住院部医生听完病情,觉得有些不对劲,又补了几个检查,这一查才发现,虹膜下面有一个血管瘤,本地的医院根本解决不了,得直接去省会才行。

按答主的说法,这种病十分少见,每次被检查的时候都会引来实习生围观,夸奖答主病的像教科书一样标准。

这位答主的视力经过治疗已经好转,但是这其中的环节听起来就让人感觉瑟瑟发抖。

如果他没有去医院检查,如果他听到小医院的诊断就停下来打消炎针,如果三甲医院的住院部没有额外检查一下,那么他的眼睛就会在连续的耽搁中被拖延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一个及时挽回的案例背后会有多少失败的案例?

还有许多人在反复的拖延中错失了最好的挽回机会,与其亡羊补牢,不如及早预防。

5

在耽误治疗导致的视力障碍中,弱视可以算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门类,现在儿童弱视的发生率己高达3.57%,但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却不多。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视力较弱,其眼轴较短,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一般3至4岁的孩子都有20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随着生长发育,视力逐渐趋于正常,小孩长到7~8岁的时候,眼球的大小基本定型了,眼轴的大小已接近了成人水平,这一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过程”。

但是因为现代电子产品太过发达,很多3、4岁的孩子,还没有完成正视化就已经开始不健康用眼,刚上小学就已经有了近视,而家长却很容易忽略这一切,等到意识到的时候,近视已经发展成高度近视,更有可能发展成弱视。

我可能不是最强的盲僧(盲僧也想看一眼那只野)(7)

先天性弱视则更为致命,因为小孩子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状态,父母又不愿意去想自己的孩子患有先天弱视,大部分先天弱视最快要到4岁才能发现,而弱视的最佳矫正时期就是4到8岁,每拖一年,矫正的难度就增加一些。

如果遇到一些讳疾忌医的家长,一听到戴眼镜这个话题就立刻反对,孩子可能要拖到中学才能得到治疗的机会。

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布了“寻光明之爱”项目,号召大家关注儿童青少年眼病的预防和治疗,为包括儿童弱视在内的眼病患儿提供免费治疗或资金支持,让那些可以远离黑暗的人走向光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