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1)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2)

箭扣长城位于怀柔区西北的八道河乡境内,东与慕田峪长城相连,可与古北口、山海关衔接;西与黄花岭长城相连,可与八达岭衔接。城墙依山就势,敌楼依山势险要而建,其走势富于变化,易守难攻,历来以险、奇、峻、秀而著称。

然而,这段城墙被称为“箭扣长城”,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不但明清史籍中不见“箭扣”之名,即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文史资料和《北京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名字。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3)

目前查阅到最早记有“箭扣”之名的史料,是2000年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编写的《长城》,其中在介绍“慕田峪长城”时说道:“再往前,长城继续延伸,经过一个名叫‘箭扣’的地方,两侧山峰如削,达到1044米的高峰”,这里提及了“箭扣”,但并无“箭扣长城”之名。

2001年怀柔县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怀柔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在介绍《怀柔境内长城》时,也出现了“箭扣”二字:“这段长城最低凹处,远望如一张弓放置在此,而此处正像是弯弓搭箭的地方,故名‘箭扣’。”

此后演变成今天通常的说法,即“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故名。”

有关“箭扣长城”名称来历的民间传说

明代在怀柔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段40多里长的边墙,当时并没有名字。边墙修成后,一位工部官员到此巡视,当他登上一座高高的山顶远望时,发现这段边墙在群山之间,就像一个涧口,于是命名为“涧口边墙”。可当他回到朝廷时,觉得这个名字不妥,便想改个名字,但一连想了好几天,也没想好。一天他翻阅史书,忽然看到“铁马金戈仰天笑,弯弓箭扣射双雕”的句子,当即拍案叫绝,那怀柔山中新修筑的边墙形状颇似满弓扣箭,于是就将“涧口边墙”改称为“箭扣边墙”,后改称“箭扣长城”。(明清时期多称长城为“边墙”,明代北京及今天河北省北部地区所修建的长城分别称为“蓟镇边墙”、“宣府镇边墙”和“昌镇边墙”,而“长城”之名系近现代所使用。)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4)

那么,“箭扣长城”原本叫什么名字?

据1993年编纂的《北京市怀柔县地名志》记载,这段长城原被称为“九眼楼长城”,因九眼楼为该段长城的最北部,且地势最高,建筑规模最为雄伟,故此得名。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5)

九眼楼位于箭扣长城北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是箭扣长城地势最高的敌楼,为正方形双层敌楼建筑,因每边有9个瞭望窗而称“九眼楼”、“九孔楼”。该楼坐落于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顶部,又被称为“火焰山楼”。由于山势高峻,天气晴好时站在敌楼之上可隐约望到京城,所以也曾称“望京楼”。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6)

据史料记载,

主持修建“九眼楼”的是明代的王仪

据嘉靖年间《隆庆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初,巡抚都御史王仪上奏明廷,建议在皇陵(十三陵)的北面筑边墙(长城),作为拱卫北京的防御工事。不久“上允其请,仪乃委佥事程绶董工役”,并由王仪主持部分边墙的修建事宜。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7)

尽管火焰山位置偏僻且地势险要,但修建“九眼楼”之后,名声大振,朝廷官员纷至沓来,登上“九眼楼”,远望京城和幽燕胜景,并纷纷吟诗抒怀,不少诗作还被镌刻于石碑上,矗立于“九眼楼”附近,至今敌楼下还较为完整地竖立着8块诗碑,刻有6人题诗14首。

这些诗词为嘉靖年到崇祯年之间宣府巡抚、巡按宣大御史和南山路参将所作,由此“九眼楼”成为长城上唯一立有诗碑的敌楼。

石碑所镌刻的多为七言律诗,大多是惊叹火焰山之雄奇,描述“九眼楼”之壮观,抒发疆臣之抱负。

其中:

➤ 万历年巡按宣大御史吴礼嘉所作《登火焰山楼》诗曰:“白云层里插危台,俯首穷荒亦壮哉。万叠关山皆北向,九天灵采自东来。风清鼓角龙沙净,光闪旌旗海曙开。仗剑登高霜气肃,欲凭火焰暖霞怀。”

➤ 万历年巡按宣大御史徐申登上九眼楼,在晓霁紫雾中所见的是“酒近华阳采雾封”、“九陵明日挂芙蓉”,五彩祥雾笼罩京城,一派祥瑞。

➤ 明文坛“嘉靖后五子”之一的张佳胤从京城而来,拄着拐杖攀登九眼楼,所见则是“举头日与长安近,指掌图披督亢明”。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8)

如今“箭扣长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上说,将怀柔区与延庆区交界,呈“三叉边”的长城泛称为“箭扣长城”,而狭义上的“箭扣长城”是指怀柔区西北的八道河乡境内一段明代所建长城。因处在险要的崇山峻岭中,未被开发,不属于旅游景区范围。

为什么叫箭扣长城(箭扣长城名称的溯源)(9)

鹰飞倒仰

此次启动大修的箭扣长城,为“鹰飞倒仰”至“北京结”段,全长744 米。

《怀柔文史资料选编》称:“鹰飞倒仰”位于小火焰山东南,山势急转而下,约行800米,一峰兀秃而起,北侧万丈悬崖,长城至此如巨龙腾空,直奔山顶,惊险异常,即使是老鹰飞到此都得仰面而飞,故人称此处为‘鹰飞倒仰’。”

《长城史话》则称:“就建筑情形而言,‘鹰飞倒仰’指的是北京怀柔境内修建在一边突兀的山体之上的敌楼,其势险峻雄奇,在本来就跌宕起伏的群山间拔地而起,就连雄鹰飞到这里也要倒仰向上奋力高飞才能到顶,故名。”

“北京结”又称

“长城结”、“三叉边”、“丁字结”

非古已有之,而是现代人命名的

1985年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北京地区长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勘查,发现北京地区长城总走向主要分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怀柔区八道河乡西栅子村旧水坑西南的分水岭上会合,大致呈三叉形、倒“丁”字形,由此这个会合点被命名为“北京结点”,简称“北京结”,被视为“万里长城”中的一个重要枢纽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