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

之前两篇关于虎蹲的文章,已把桩功的劲力架构及理法阐述清楚,但初学者在阅读时可能还存在认知障碍,这有一个身体力行的体悟过程,随着站桩时日渐久,功感渐增,则理法自明矣!

武以文载,但文字功底终是有限,恐有交待不清之处,反贻误后学,而担不善之因果,故在此进一步把内家武学的理法和练功次第详加阐释,以正视听。

郭云深前辈在其文章中写道,内家拳修炼有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易髓;三种道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但是却没有言及入门之纲要,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内家拳没有了下手的基本功法,就譬如清风之与浮云,虽近在眼前却触不可及也!

这入手的第一层究竟是什么呢?概而括之,就是以整劲为法,以易形为功,以炼形化精为理的筑基炼己之道,筑基者命功,炼己者性功也。

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1)

分而述之,首先谈整劲。何为整劲?内外三合者是也。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交感,以气合力而成劲,是为整劲,故又有心意六合之说。因此整劲绝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后天习惯力,而是通过长期系统性习练获得的先天劲力。

人体后天力,又称拙力,初赖以肌肉,经长期锻炼有成,亦可壮筋骨,但此力是以肌肉为启动源,筋骨与肌肉混合做功而成,好学宜练。其特点是局部分散无整体间架,无发力核心,力距短,少变通,尚力而不尚气,心意不能诚于中,故日用而不知,无内练之法,故不能养。

整劲者,去后天拙力,初成以骨力,再成以筋力,后成以气力,三者须循序渐进,绝非朝夕可成。其特点是周身统合发力,以整体架构为支撑,有发力的核心源头,有力的顺畅传导路线,力距远,有变化善变化,尚意气内涵,对劲力能自我感控,而养练结合。

整劲的习练要分层次,遵理法,循序渐进,方可功感清晰,进步神速!

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2)

整劲第一层:骨力(直劲)

站桩日久,达到骨升肉降的层次后,会产生沉降与升撑的贯通力。沉降,升撑都是自重借地心引力而沉与撑,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松,能松则能沉,能松则能撑,二者互为一体产生的合力就叫骨力。

骨力,力源为大地的承托力,力距长,间架结构稳定,少变化,故力直而刚,又称直劲。

太极拳中称之为顶门杠,习者到此境,推手时,往往见两者互不相让如顶牛之状,故又称顶牛劲。但此劲绝非蛮力而是借地而起的支撑力,所以推手时,自身肌肉要尽可能的放松,起到辅助支撑筋骨架构的作用即可,不能局部用力,否则,反容易使肌肉又生横力,而影响整体结构力的传导。

此劲又可分为两步来下手习练感悟。

一.松沉

松沉是人体自重顺地心引力由上而下沉降的状态,不是外形上的下落,而是体内意气的自然下沉。

人体通过长期站桩,局部的拙力放松后,肌肉与骨骼筋腱逐渐松开,后天识神对人体肌肉的掌控力变弱,使肌肉自身被动的挂在筋骨上,顺地心引力向下松垂,此之谓肉松。而皮肉松垂,人体筋骨就会有沉坠负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产生的第一个部位就是颈肩十字,而后是胸背,再依次到腰胯膝踝脚。

松沉是站桩经历的第一个功感,同时在站桩过程中也会产生酸麻热胀等体感,但这些感受,都只是人体放松后,气血运行改变导致的自然现象,是附加的次要的,无须在意!

松沉不是松懈,松懈是形松意懈,丟了精神气,看上去松松垮垮的没有了站姿结构。松沉也不是下压,下压与松懈刚好相反,是用意过重人为的向下沉坠,不是因循自重,顺地心引力的自然沉降。松懈丢了心意,懈了精神,就会越站越没结构,越站越无精打采。下压则是后天拙意不减反增,自己却一无所觉,日久导致压肩压肋,弯腰驼背,压胯压膝等毛病,长期如此关节承重过大,就会受损变形,不可不察。

有了松沉的功感,去后天化就算踏出了第一步。后天的肌肉僵力由不知而渐觉,后天的思维由发散到收束,心态得以调整,人体的先天知觉得以开发,感知渐渐敏锐,微控力慢慢增强,自重逐步下沉而落于脚底,至此习练者才能体会到脚的存在,明白脚踏实地的真正含义。

二,松撑

升撑是人体骨骼借地心反作力节节向上支撑贯通的状态。不是外形上的升提,是意气的自然撑拔。

升撑不是升提,升提是后天肌肉做功,是人为施加的拙力,拳论云“无提拔之意,无抽扯之形”说的就是要去后天拙意拙力。否则刻意的提升就会导致两脚虚浮,下盘无根,填胸憋气,架肩努力,甚至出现颈项僵直,头晕脑胀的现象。

有了松撑的功感,人体骨架就会借地力而自行调整,关节的畸形变位会慢慢得以更正,骨骼节节相撂如搭积木,中正又不失平稳,桩架的要领逐步体悟上身,桩态结构日益完善!

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3)

综上所述可知松沉是去后天拙力,松撑是得先天劲力。肉松是自重的下沉,骨升是自重的上升,二者都是被动的借地心引力和反作用力完成的重力势能态,互为因果,有先有后,同时又不能截然割裂,就如淤泥与莲花之共生,淤泥沉塘底喻为肉,莲花出淤泥比作骨,骨升肉降源为一体,这种功感要在站桩中细心体会。

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4)

总之,骨力就是人体将所受之力下传卸与地,再借地上传形成的支撑力,人体骨架越正直传导就越顺畅,故称结构力,因骨正而力直,亦称直劲。

这一步功夫,在站桩中要求重心要落在两脚跟,脚掌平铺地面若即若离,以便于自重循骨架上下传导顺畅。

呼吸上要求自然安逸,不可观注于呼吸,以免干扰心神而犯意滞形僵之病,正所谓“骨正体自松,形正气自顺,自然归无极,忘气亦忘形”!

整劲第二层:筋力(外劲)

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5)

在骨升肉降的状态下进一步习练,周身大筋吸收大地的能量而渐渐挑起,变被动传导为主动吸收,人体筋骨由筋柔骨顺逐步强化而骨健筋强,继而从骨力撑拔为主的刚性结构变为筋撑骨立的弹性结构。这种状态下关节更为灵动圆活,以筋运骨,筋弹骨活,周身大筋螺旋拧裹,可随曲就伸,达到整身如簧的地步,拳术中把这种周身筋膜可借地反弹的的发力方式,称为筋力或劲力,又称外劲。

如果说骨力是借地能撑开骨缝获取的重力势能,那么筋力就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获取了弹性势能。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为主动吸收,自主,灵活性更为提高。人体骨缝因为筋膜的张力增强,关节腔进一步打开,由骨髂被动承力转为筋腱的自主撑拔,筋撑骨立体态更显挺拔。

人体的筋膜初步获取了大地的重力和弹性势能,开始自力更生,借力撑筋,挑筋,拧筋,运筋,使周身筋腱变得更有张力和弹性,筋长而力大,这里的筋长不是把筋拉长变细,而是使筋得以生长,生长是筋腱增粗、增长、韧劲弹力活性全方位提升的意思,所以才称为筋长力大。

而且人体筋膜是敷盖周身的,这其中最主要的筋有四正筋和八柱筋。

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6)

何为四正八柱?

前胸由喉头顺胸骨两侧下行到腹,后背由项顺脊骨两侧下行至腰,称为四正筋。

两臂筋,两腿筋,两背筋,两虎领筋合称八柱筋。

其中两腿筋起于脚趾,沿地龙筋,过跟腱,合腘窝大筋,循大腿内外交于前后胯,由胯与四柱筋合于腹腰。

两臂筋起于掌指,合掌心劳宫,过腕,交于肘头肘窝,复延大臂内侧入于腋,顺外侧合于肩胛。

两背筋上合于虎领筋(前文已详述),又与臂筋相通于肩腋,前循腋,合肋交于腹前,后循胛,沿背顺于腰侧。

此四正八柱贯通周身,正是这一阶段习练的重中之重,拳门中又称功合四象(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其实还有虎背又称猿背或鹰背,再加鹰捉,虎豹雷音合称六艺。

这一步功夫,四正八柱筋逐一强化通达后,人体的筋膜就会逐渐形成以腰腹为核心的发力模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四正八柱筋的走向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筋膜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在腰腹部聚合,使腰腹部成为人体筋膜的汇聚中心,这是人体筋膜与生具足的先天态,我们习练的目的只是开发和强化这种本能。

与此同时,以筋运骨调整人体上中下三盘骨架结构,使筋骨合力共同构成以丹田为核心腰脊为主宰的发力体系,这个在《虎蹲》中已有详尽解读,再不赘述!

总之,人体劲力的形成导致大地的直接作用力被弱化,间接作用力被强化,骨感渐消而筋感渐增,脚下踩劲不在起于骨而是启动于筋,正如拳经所云,劲起于脚,形于腿,抱合于腹,主宰于腰,通背贯脊而达于手。

这一阶段,站桩时要求两脚平铺地面,重心落于脚掌前三后七处,此处是人体脚筋由足底向内收束的核心,可以使脚底筋膜自然收放开合而吸收地面承托力。

功行渐久,周身筋膜越来越舒展柔和,内气渐生,呼吸由自然状态调整为顺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胸肋微展而收,使肩胸之气内敛下降,同时小腹微鼓,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合,劲下沉于足底,上行脊骨通达于手臂。这种呼吸状态是功到自然成,不可刻意为之,功夫到了,人体的筋骨在重力和弹性势能的共同作用下会自然引导和促成顺腹式呼吸,这叫以形导气。同时劲力的开合升降也会自然形成,毫不赖以人为。如此行功渐久,气机蕴养有成,自可由外劲步入内劲,进行下一阶段的习练。

整劲第三层:气力(内劲)

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7)

人体由筋撑骨立,以筋运骨的外劲阶段,进一步柔筋开骨,展筋腾膜,就会进入筋开生气,气行血活,化血还精的功夫。此时体内精气渐生,顺筋膜而运周身,又称易筋腾膜布气。筋的主动性渐被气所取代,气行鼓荡,以气运筋,气充筋掤,内外交感,内家拳将这一步功夫状态下产生的力称之为气力,又称内劲。得内劲者掤劲自生。

正如太极拳论中云“所谓掤劲者,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

此步功夫,人体四正八柱筋进一步活化,变得收放更为自如,筋膜舒张则气顺筋膜以运行周身,筋膜收缩则气顺筋膜而汇聚于腰腹。脚底的借力会进一步弱化,人体的启动和发劲机制渐渐被丹田取代,呼吸方式由顺腹式呼吸演变为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全身筋膜随吸气而向丹田收合,丹田压缩紧密如球,呼气时小腹外放如蹦簧,全身筋膜亦随呼气而外抻;吸则两脚心,手心之气顺筋膜内收于丹田,两脚趴地似有离地之感,呼则通达四梢。气行于内而筋膜通达于外,以内摧外,以气运筋,内外相合,此即心意六合初成也。

内家拳之秘法图解(内家拳易骨易筋)(8)

注:外三合成就外劲,内三合成就内劲。气与力合,内外交感而成就六合之劲。內家拳内三合起于心意,外三合亦不离心意,心者心力也,意者元神中之真意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三步功,又是一步功,而心意是下手之关键,起初心意微弱不能自觉,日久功纯心意运用才能渐渐熟练,故内家拳有处处不离心意,全凭心意用功夫之说!

同时,气以直养而无害,心意气本为一体不可分,故整劲三态,由直劲,外劲到内劲,气须臾不可离,离之则劲无以充,形无以立,是以得气则生,失气则亡,气足而形全矣!

外劲与内劲的区别:前者以筋为主,气为辅,借地力而运周身,后者气为主,筋为辅,以气机鼓荡而运周身;前者腰腹部筋膜收张为体,后者丹田命门开合蓄气为体;前者还需以脚借力,生裆劲而上提合于腹,练筋以为用,后者涌泉窍开,采地气由会阴收于丹田,合内气以为用。

需要注意的是,外劲与内劲,并不是截然分割开的,由外劲入内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渐积渐累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练筋养气阶段。这一阶段,因腹部筋膜缩张的弹性不够,还要借地力,自主性弱,气感不强,人体的呼吸方式会由自然呼吸本能地转变为顺腹式呼吸,而不是逆腹式呼吸。因为顺腹式呼吸相比逆腹式呼吸更便于放松,可使气感增强以养气,吸气时气沉丹田腹部外鼓,腹部筋膜被动舒张,呼气时,腹部内收,腹部筋膜又被动收缩。如此日积月累,腹部筋膜的弹性渐增,筋膜塌缩扩张能力渐渐强大,丹田气机逐渐鼓荡,呼吸方式自可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此呼吸的形成使人体对筋膜的主导性大增,筋膜的锻炼强度更大,气感也更强,是以称之为练气运筋。

如此练养结合,筋主于外,气主于内,以筋养气,以气壮筋,气与力合,内外混成而为六合,又曰混元气,混元劲!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