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各有一个活化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永初先生研究吴文化的学术成就

沈祖方

魏蜀吴各有一个活化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

张永初先生是我上无锡县实验小学时的校长,他办学认真,教育有方,要求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オ,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成绩。至今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难以表达的钦佩之情。

张先生退休之后,“退而不休”,为社会义务讲课,继续关心下一代之外,致力于刻苦研究吴泰伯、吴国史和吴文化。他治学严谨,注重实地考察,访古问老,对照古籍,运用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独立思考,分析比较,又广泛听取意见,因而在吴文化研究上开创了文献学、考古学与民俗学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常有独到的见解,学术性强,在先秦史学界颇有影响。他的治学精神,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此谈他两主要成就。

魏蜀吴各有一个活化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

ー、构成了吴文化的理论体系。

张先生研究吴文化由来已久。研究方法独特,注重深入民访,寻踪到泰伯在梅里(今梅村地区)的遗址、遗迹三十来处,其中泰伯率众春秋致祭的“文台”,作为商末遗址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泰伯立国梅里的重要佐证。在获取大量历史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研究,得出不少科学的结论。如他提出的泰伯奔吴的“西东两吴说”,即从岐山奔今映西的吴山,父亲病逝发丧后,又东弃无锡梅里。200年8月20日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多位记者的采访稿,影响甚广,先秦史学界认同他观点的人愈来愈多,吴氏修谱大多采用此说。

张先生为深人研究吴文化,不管年老多病,勤奋写作,笔耕不辍,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出版著作二十多部,重要的有《泰伯与梅里》《至德泰伯》、《勾吴史集》、《无锡野史》、《梅里藏珍》、《吴都阖间城考释》等等。尤其是张先生推出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专著《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书,把吴文化的来龙去脉,即吴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地域界定、基本特征、发展序列、历史地位、内外交融、内在含义,以及造就吴地的文明发展等,论述得凊清楚楚,有根有据,有条有例,和他的其他著作一起,构成了吴文化的理论体系,也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一吴文化学。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张敏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说:“对吴文化的含义与区域、起源与发展、特征与历史地位、交融与传播、科技与文化、环境与资源和吴文化的精神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进行了独到的分析,立一家之说,成家之言,可喜可贺!”可以这样说,在研究吴文化方面,像张先生这样,著作数量之多,研究之深,贡献之大的人,是不多见的。

二、开创了研究古史的“三结合证法。

张先生为了解读《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认真研读这篇经典文献,历经二十载写成《张永初读吴太伯世家》一书,热情之高,用力之勤,释义之新,令人敬佩。历史上对司马迁巨著作过注释、写过文章、作出成绩的确实不少。本书就附有千年传承下的“三家注”。张先生别创一格,把司马迁那篇三千七百余字、四十一个自然段落的俣太伯世家第一》一文逐段分析,解读了72个问题。对有出的“注”逐一校正,对未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补充考释,结合苏锡、常等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实际,逐题展开论述,引经据典,文物考释有理有据,分析得透彻、清晰,令人信服。

魏蜀吴各有一个活化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

张永初读吴太伯世家》一书,总括说来,有三大特色:

一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张先生认为,读史书的重点是“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也就是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基于这种观点,他撰写读吴太伯世家》,突出宏观研究,以“讲疏”形式解读。凡是原文及“三家注”讲清了的词面意义不再注释,把传统微观研究必须解说的地方化入解读中,以拟题和答题的形式疏讲。每一自然段,由原文、“三家注”、释读个部分有机组成,凸现了义理内涵,时代气息,使人耳目一新。

二是考辨非常精细。古书记载简约,留下许多疑窦,注讲必不可少的内容释疑解惑,这是考证和辨析的主要工作。张先生考辨,注重从时代背景上去立论。他认为太伯在政见上与古亶父不合,太王要翦商,大伯不从,所以军政大权由同识的三子季历掌管,且季历多立战功,故“贤”。太伯不忘故国也不争王位,思想一贯。且太伯为人敦厚、诚朴,有孝心,知父爱,在这种情况下,借父病托词外出采药以让位于季历,而季历却以大王临终最后遗命推太伯继位,“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兄弟互让,太伯迫不得已偕二弟仲雍再东奔。应该说太伯之让既是真让,也有迫让,但并非逃命。兄弟相让,有作秀的成分,但无“刀光剑影”之事。在春秋礼崩乐坏、争王夺位、父子相杀、兄弟相残这样的时代,太伯让王以避内乱的精神,孔子称其为“至德”,恰如其分。张先生立于时代背景综合多种资料,提出的辨析,有考有论,见解独深,推断合理,令人信服。

三是注重多重实证。张先生发扬王国维先生考证古史“重证据法”的治史精神,重视实地考察与文物考古资料的并重运用。太伯弃吴有多种说法,吴在哪里?有西吴、北吴、东吴等说。张先生为了证实太伯奔吴的史实,不顾年迈多病,两度远涉映西太伯故里岐山,多次寻迹无锡梅里,留心地方史书,寻访遗迹和民间传说。更证之于考古文物的发现,吸收郭沫若、陈梦家、岑仲勉、谭戒甫、李学勤等名家对“宜侯大簋”的研究成果,综合排比,分析对照,理出太伯奔吴的线路。最初,太伯让位,采药于今陕西吴山,最终远离周原来到东吴梅里,创建勾吴国。这绝不是调停西吴与东吴说,而是依据翔实的史料,引证文献,寻迹遗址、口碑,证之以出土实物,即运用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结合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这是科学的多重实证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先生经过数十年辛勤努力,终于撰写出了《读吴太伯世家》这部研究吴太伯、吴国史、吴文化、具有很高价值的学术著作。连同《张永初讲吴文化》以及之前的多部研究吴文化的著作一起,使他研究吴文化的思想得到了新的升华,开创研究古史的一种新方法,即文献学、考古学与民俗学三结合的考证方法,其功史不可抹。

以上拙见,愿与学界商讨、交流。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原粮食厅纪委书记、吴学研究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