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示意图(观察平常中见神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爬山虎的脚示意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爬山虎的脚示意图(观察平常中见神奇)

爬山虎的脚示意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板书:爬山虎的脚 看看,谁来读?谁的脚,指名读;爬山虎的什么,指名读。这篇文章的重点你发现了吗?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并不陌生,在咱们学校南边有,在技校工厂靠路旁的小楼的墙上也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把生字读准。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最认真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爬山虎,长在咱们学校南边,长在路旁的小楼上。还长在哪里?读第一自然段。叶圣陶爷爷是想说,爬山虎实在是一种很普遍的园林绿化植物。

人们为什么要广泛种植呢?答案在第二段。

叶子美丽:你喜欢哪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欣赏爬山虎图片。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既写出了静态美也写出了叶子的特点。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看爬山虎的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爬山虎叶子的这些特点,咱们把它连起来说,怎么说?(用“又…又…”或“既…又… ”连接)这爬山虎带给人满眼的绿,实在是美,让叶圣陶爷爷的心中也漾起喜爱之情。再读“一墙的……”,所以人们广泛种植,学校的操场北边墙上有,我家小院屋顶上也有。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5 爬山虎的脚        

 美丽 ——叶子:小叶嫩红 大叶嫩绿 (新鲜 均匀 茂密)  (观察细致、有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进入新课   1、听写部分词语:均匀 叶柄 痕迹 逐渐

2、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体会到了爬山虎的美丽,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反复读课文来了解爬山虎那美丽的外表下面隐藏的神奇之处。  

二、合作研读,交流收获   

卷须神奇:1、同学们,爬山虎不需要搭架子,软软的藤却可以不断向上爬,它为什么会拥有这样神奇的本领?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2、汇报交流。它为什么会拥有这样神奇的本领?请说说你的发现。   脚的样子 这是第三段的第几句?请你把他读出来。(学生说教师贴图。)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爬山虎的脚原来是它的卷须。(板书:卷须。)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卷须比喻成动物的脚,这比喻又新鲜又有趣,他多么有童心哪。指导读出枝状和六七根。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样纤细柔嫩,却具有那样神奇的本领,太让人惊讶了。有感情地读。

再一次问脚是什么样子的?细丝有几根?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所以才能写得这么具体。不仅如此,他还细细观察了它的颜色与生长位置。 

爬的本领 继续交流。那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划出写爬山虎爬过程的动词。(触、变、巴、拉、贴)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边模仿动作体会过程。重点体会“触”与“巴”,“触”要摸索,“巴”要用力。只有巴紧了,才能用力拉,才能紧贴墙,不被狂风刮下来,不被暴雨冲下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动作重复。爬成了一面看上去非常舒服的绿墙,一道特别美丽的风景。神奇的本领,纤细的脚,我们真的要说,爬山虎的脚真的--------(厉害或神奇等)读出来。现在我们去看看它的脚。看25页,像什么?连叶圣陶爷爷也不禁发出了小小的赞叹,爬山虎的脚真了不起,几乎可以和神话中蛟龙的爪子相媲美。指导朗读。

继续交流。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神奇之处?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文中这句是称赞。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句。

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正如爬山虎的脚能吸附在墙上一样,向日葵的花盘也能跟着太阳转……许多生物都具有神奇的本领。生物具有的多样性,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这是由生存竞争决定的,也就是“适者生存”。自然界的神奇无处不在,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

那叶圣陶爷爷观察了爬山虎多久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很多作家都是善于观察、坚持观察的。阅读链接。

三、引导观察,回顾全文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回顾板书。

范读学生观察片段:桂花长得可爱极了。花瓣是圆形的,很厚,花的中间是两粒蚂蚁脑袋般大小的花心。梦幻豆一朵朵地看,发现所有的花都长着四片花瓣,花瓣都是圆形的,而且每一朵花的花心也永远只有蚂蚁脑袋大小。每一朵花都一样!梦幻豆觉得太神奇了: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却有无数一模一样的花!

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那花心确实小,但很精致,像极蛾类的羽状触角。

四、布置作业 整理巩固

1、我们虽然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但对它为什么能在墙上爬得这么牢固却不清楚。可进行观察或从课后习题中的观察任务选一。

2、整理笔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美丽 叶子:小叶嫩红 大叶嫩绿 (新鲜 均匀 茂密)       

       神奇 卷须:怎么爬:触--→变--→巴--→拉--→贴       变化:牢固 萎了   

善于观察 —————— 描写具体

相关资料

爬山虎 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爬山虎与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爬山虎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缘植物。正如《爬山虎的脚》中所说的,它依靠吸盘沿着墙壁往上爬。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除爬山虎之外,牵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绿化。

叶圣陶 (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