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争个人资料(陈争最暖的温度)

最暖的温度,是植根于心底的大爱

——全国“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八师石河子监狱医院副院长陈争的故事

陈争个人资料(陈争最暖的温度)(1)

陈争(中)与同事一起探讨住院患者的病情,制定诊疗方案(摄于3月5日)。八师石河子监狱 提供

陈争个人资料(陈争最暖的温度)(2)

陈争(右)为民警检查视力(资料图片)。八师石河子监狱 提供

陈争个人资料(陈争最暖的温度)(3)

陈争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参加“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揭晓仪式( 摄于2019年12月27日)。八师石河子

核心提示:7月的新疆,7时左右天已经亮了。此时的陈争已洗漱完毕,他穿上防护服,背上10多公斤重的消毒箱,开始在单位里来回穿梭喷洒消毒液。

近半年来,陈争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开始工作的。

春节前夕,陈争就住进了单位,从漫天飞雪到春暖花开,他在岗位上连续工作了3个多月。

从警14年来,陈争只在家过了3个春节。其实,即使没发生疫情,这个春节,他也会选择在岗位上度过。

今年35岁的陈争是八师石河子监狱医院副院长。平日里,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法律框架内与同事共同做好服刑人员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

10多年来,陈争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用爱心向社会传递着友善和温暖……

“是陈医生和民警们没有放弃我,用爱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7月6日10时许,在石河子监狱医院的病房里,马某站在窗前听着雨打玻璃发出的“啪啪”声,呼吸着空气中氤氲着的一丝丝潮气,他有点莫名的开心。下雨了,高温终于降了下来。正在这时,陈争推门进了病房。

“你今天感觉如何?”陈争关切地问。

“不太喘了,感觉一天比一天好。”笑容洋溢在马某的脸上。

“没事别总躺在床上,能下床就多走动走动,最好做些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陈争说。

今年40岁的马某因犯故意杀人罪,最初被判处死刑,后又改为死缓。

接诊马某那天,陈争听同事说,马某因为担心自己患有严重的心积包液等疾病,未必能活着出监狱,所以一直不太配合治疗,甚至用绝食的方式抗拒改造。

看着马某还年轻的脸庞,陈争对自己说,除了帮助这个年轻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外,还要帮助他治疗“心病”。

从那天起,陈争就没把马明当成是重病号。他反复对马某说:“你得的病不是绝症,只要认真配合治疗,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你家中还有老母亲,她时刻牵挂着你。你只有身体好了,才能好好改造,才能早日新生,才能回家赡养年迈的母亲……”

陈争还找来身边的典型案例,激励马某配合治疗,积极改造。

一遍遍听着陈争和民警们情真意切的话语,想到家中年迈的母亲,马某的心慢慢融化了。他把陈争和民警们的话记在心里,开始配合治病,积极改造。后来,因为改造表现良好,他又从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

今年3月,因受风寒,马某的病情加重了。陈争请示了上级部门,经批准后,他带着马某分别前往市人民医院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看病。经医生会诊得知具体病情后,陈争建议马某做手术。让人欣慰的是,马某的手术很成功。

马某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陈争忙前忙后,还给马某买来牛奶等营养品,鼓励他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出院后,马某得知他这次住院共花费了13万元,全是国家掏的钱后,感动不已。随后,马某请陈争帮他为石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了一面锦旗,以表达对医护人员的谢意。

“我还有4年多就能出狱了。这些年来,是陈医生和民警们没有放弃我,用爱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出狱后,我一定要好好做人,多干些好事,回报社会……”马某说。

“等我有能力了,我也要像您一样,用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陈叔叔,听我妈说,您又给她打电话了,问家里近期有没有困难,再次感谢您和阿姨对我们一家的帮助。我在学校挺好的,这学期放假,我就不回石河子了,打算留在成都打工挣学费……”6月25日,陈争收到了四川农业大学学生潘舒婷发来的信息。

说起陈争和潘舒婷之间的故事,得追溯到2009年。当时,陈争刚从六师新湖监狱调到石河子监狱工作。在八师石河子市团委开展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中,陈争结识了还在上小学的潘舒婷。

潘舒婷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她与母亲刘萍生活在石河子总场场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裁缝铺里。刘萍靠剪裤边、改衣服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了解到潘舒婷家的情况后,陈争决定资助这个孩子完成学业。

当时,陈争的月工资还不到700元,但他抱着“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好好上学”的心态,承担起了潘舒婷的学习费用。

10多年来,陈争从未因买房、娶妻生子、自己生病需要治疗等带来的经济拮据,而减少对潘舒婷的资助。

2015年11月的一天,刘萍带着一面写有“捐资助学 情暖人间”的锦旗找到了石河子监狱,寻找资助女儿求学的恩人陈争。这时,陈争资助贫困学生潘舒婷的事,才被同事们知道。

后来,当陈争得知刘萍身体不太好后,他便利用休假时间,带着刘萍到石河子的多家医院看病,帮刘萍挂号、联系医生。直到现在,刘萍每次身体不舒服了,还会第一时间给陈争打电话,咨询吃啥药。

2017年,潘舒婷高考前夕,陈争怕她学习压力大,营养跟不上,便利用休息时买了不少营养品,与妻子魏红燕一起送到潘舒婷家中,鼓励她安心高考。

2017年9月,潘舒婷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舒婷上大学后,陈争和妻子又商量决定,谁休息了,谁就往潘舒婷家多跑跑,把刘萍照顾好,好让孩子安心读书。从那以后,夫妻俩又从自家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去接济刘萍。而潘舒婷在大学期间,也仍然像上小学和中学时那样,经常向陈争汇报学习情况。

2019年寒假,潘舒婷回家后,陈争去看望她时,潘舒婷坚定地对陈争说:“陈叔叔,我想好了,等我毕业后就回新疆工作。这10多年来,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不可能这么顺利地考上大学。等我有能力了,我也要像您一样,用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您用爱心温暖了一个孤儿的心。遇到您,是我一生的幸运”

其实,潘舒婷是陈争资助的第二个孩子。2007年,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陈争来到新湖监狱工作。一天,陈争的同事发现他刚领到工资,便急匆匆地跑去当地的银行,将一部分工资汇给了六师一〇二团的一名孤儿——张薇。

张薇从小便失去了双亲,与姑姑一家生活在一起。当时,张薇姑姑一家从四川刚迁居到一〇二团不久,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

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张薇每次看到别的孩子有新衣服穿,有新书包背时,便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地哭。

通过六师五家渠市团委开展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陈争走进了张薇的生活。从此,这个孤儿也有了崭新的书包和文具,有了关心和呵护她的人。

除了每学期给张薇捐赠助学金外,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元旦、春节,陈争都会为张薇买礼物,有时是一个新书包,有时是几本书,有时是一套新衣服……

陈争资助张薇后,曾担心当时还是女友的妻子会反对。没想到,魏红燕不但没有责怪他,还鼓励他说:“你要帮就帮到底。”从那以后,他们俩便把张薇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2009年,陈争夫妇调到了石河子工作,虽然离张薇远了,但对她的牵挂,却一点儿都没少。

魏红燕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平时也很忙,夫妻二人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张薇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次,得知张薇又考了班级前三名时,夫妻俩十分高兴,便前往一〇二团把张薇接到石河子小住了一段时间。

2013年6月,张薇初中毕业后,她的姑姑要求张薇早日踏上社会,自食其力。陈争得知这个消息后,焦急万分,他先后给张薇的姑姑、姑父打了10多个电话,但没能改变他们的决定。

放下电话后,陈争向单位请了假,买了前往五家渠市的车票,又转车到一〇二团张薇姑姑家,劝说张薇的姑姑、姑父继续支持孩子求学。但是,由于特殊的原因,最终初中毕业的张薇还是提前步入了社会。

时至今日,陈争仍然清晰地记得,他从张薇姑姑家出来时,张薇对他说的话:“陈叔叔,如果不是您的资助,我恐怕连初中都上不完。您用爱心温暖了一个孤儿的心。遇到您,是我一生的幸运……”

如今,陈争依然保存着张薇小时候画的画和照片。回忆起当初前往张薇姑姑家一事,陈争言语中充满了遗憾:“我要是能帮助张薇上了大学该有多好啊!”

……

算起来,陈争从23岁踏上捐资助学之路,到今年已有10多个年头了。这期间,陈争除了资助两个孩子外,还要养育儿子、赡养自己以及妻子的父母,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同事问陈争,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收入又不高,你为何一直坚持捐资助学?对此,陈争的回答很简单:“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一次,陈争对妻子说:“这辈子我的职业算是选对了,天天穿警服,省了不少买衣服的钱。”听了陈争的话,妻子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因为,只有她知道陈争有多少年没添置过新衣服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陈争都用行动赢得了单位和同事的肯定。这10多年来,陈争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奖。

2019年7月5日,司法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头条的醒目位置,介绍了陈争的故事。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的网友。有网友留言,称他扛起了当代年轻人的责任,有担当,有爱心,是青年人的楷模。2019年12月,陈争荣获全国“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称号。(兵团日报驻八师记者站 李秀 通讯员 古玉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