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

姜文执导《鬼子来了》初衷就是“警世”,让中国人民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也让日本人民正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要再用混淆视听的历史资料来教育本国人民。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1)

日本人喜欢称中国人为“支那人”,中国人也同样喜欢称呼日本人为“鬼子”,何为鬼子?出自“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把边。”日本人从小鬼逐步演化为鬼子,也体会出中国人对其厌恶、鄙视的心理暗示。

一衣带水的中日之间经贸往来密切,然而一提到侵华史实,很多日本人都会三缄其口,历任首相更是不顾中韩等国的情感,数次祭拜靖国神社,姜文在上学期间就曾深入思考这段历史,并亲赴日本靖国神社,在武士刀店对400年的武士刀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同样是日本人,来华留学的中国学生精神面貌与侵华日军无法重合。”看似温文尔雅的日本人为何会残害手无缚鸡之力的中国人民,《鬼子来了》正是基于姜文35年人生阅历的总结,通过挂甲台居民马大三的视角,将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2)

作家尤凤伟原著《生存》融合了当地真实故事,姜文将其从山东胶南转移到了河北老家唐山,所有人物性格都进行了重新的“编译”,马大三担心怕事却又心地善良,自己想要承担消灭日本人的重任却又无法下手,这是民族自尊感与个人懦弱的博弈,即使面对凶残的侵略者,他身上仍然表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反观为虎作伥的侵略者们,不仅大摇大摆地在村中行走,唱着队歌,甚至还有士兵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姜文巧妙地将这些情节串联到了一起,旨在表现出日本军人的两面性。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3)

一方面日本军人极其信奉其道德体系中的武士道精神。这是自天皇建立以来长久形成的至上而下的等级体系,虽然也有“忠孝仁义”的概念,但是更像是一种愚忠,在美国学者《菊与刀》中,日本就是菊花王朝,象征着皇权至上的等级观念,而刀则代表了武士道精神,也就是忠、勇、献身、耻辱精神。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4)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5)

对于俘虏花屋小三郎而言,被俘就意味着战败,必须要以死殉国才能报答国家的养育之恩。而中国人讲究圆滑,翻译官董汉臣为了活命基本上花屋所说的日文都采用了卑躬屈膝的“曲解”翻译,这也代表了中日战争中有些中国人随风倒、两面草的叛国事实。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6)

日本人对于武力的迷信还体现在对剖腹产的灵魂寄托中,剖腹代表了他们将灵魂释放以德服人,花屋的屈服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强烈“同化”效果,仅仅六个月时间,为什么他由宁死不屈的战士成为两车粮食换名的投降派?其实反观汉族对于蒙古族、满族的文化趋同现象就可得知,民族主义会将“一条虫”的人民仅仅团结在一起,通过信念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不管这股力量有多么强大,最后都势必俯首称,数千年的历史经验一遍又一遍地证明着:中国人民有极强的忍耐力和誓死不屈地精神意志。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7)

花屋的妥协还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他为什么不想死了?因为他还有家庭,这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他想通过继续报效祖国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倾向,可是他以身殉职的事迹已经传回家乡,“面子”对于日本人来说同样重要,宪兵队队长的赶尽杀绝体现出日本军国主义言行的不一致,出尔反尔的原因是他无法接受应该战死的士兵苟延残喘地活着。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8)

为了体现出更荒诞的效果,姜文更深一步地将时间设定在了日本投降的前一天晚上,在明知战争已经失败的前提下,他们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报复行为:杀人灭口,挂甲台的所有村民成为了替罪羔羊,这种残暴性令人发指,是建立在少数人意志之上的彻底疯狂。这种意志的传导与日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密不可分。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9)

而日本执行者真的下得去手吗?这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现象:从众心理,《乌合之众》揭示了此种现象,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单独的房间让某人故意摔倒呼喊求助,而在另一个房间采用一个人或多人的设计,结果发现,在一个人的房间里,救助比例会提升73%,这说明个人的智力总是高于群体智力,而在群体活动中,无意识力量总会成为推动群体行为的源泉,进而削减个人特征和智力,产生别人会行动或与我无关的心理,历史上发生的纳粹屠杀、日本南京大屠杀等行为中,侵略者们都会无意识地遵从统治者的意志,完成自身不愿意却不得不作的行为,而这群人在心理上依然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甚至遭受战后综合征的困扰,本片中,宪兵队队长的意识成为这场残杀的导火索,也成为挂甲台的灾难。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10)

《鬼子来了》中的群众脸谱非常生活化,这里有“一手掐死一个”的疯爸,有不给白面却又以一换八的八婶,有心疼保护马大三的鱼儿,有脑袋掖在裤腰带里的六旺,有老谋深算的村长,有皇家斩首官六爷,在兵荒马乱的抗日战争期间,各色人等一应俱全,每个人都表现出正义凛然的态度,可是面对战争,他们都表现出了退缩、无力、悔恨、畏惧。他们害怕杀人,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和“杀人偿命”、“中庸”的思维定式,这揭示出阶层的不对等,日本武士道精神讲究奉献、爱国、执着、无悔。中国人讲究与人为善,自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11)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12)

日本是侵略国,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资源,抢占领土,所以并没有什么人情道义、道德伦理可将,导致中国老百姓奉行的这一套道德观念与日本军人无法对接,只能被动挨打,只有当这种忍耐力超过了一定限度,人民才会揭竿而起,这就是结尾马大三疯狂报复的由来,亲人的死去带来无尽的伤痛,所谓“含笑九泉”是以日本军人的鲜血染成的,也成为黑白片中唯一的一点红色,上苍要摧毁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日本军人的最后疯狂在“小男孩”原子弹的胁迫下终以投降收场,可是留在人民心中的则是战争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13)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从鬼子来了看中日文化差异)(14)

《鬼子来了》并没有赤略略地批判日本的民族性,而是用一个略带讽刺的故事,欲扬先抑地展示出战争的疯狂和日本军人卑劣的行径,这里面更多的是反思,我们铭记历史的目的并非心存报复,施加于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只有正视那段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