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第二次大围剿讲解(赏析渔家傲反第一次大)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历史背景

这首词描写的是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壮举。1930年,刚刚结束“中原大战”的蒋,任命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调集10万重兵妄图攻击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此危急时刻,毛主席客观的分析了敌我形势,提出一系列正确的御敌策略。与此同时,敌人在根据地范围内,多次扑空,身心俱疲,特别是敌师长张辉瓒孤军冒进。最终在龙岗爆发阶段性决战,这首词便重点对龙岗一战前后进行了艺术性刻画描述。

诗词赏析

万木霜天红烂漫” 诗开头第一句是景色渲染描写。这是深秋时节,山上的草木经过霜打,在阳光的照耀下血红一片,这万山红遍的火烈景象,不正象征着红军昂扬向上,满怀奋斗和斗争的激情吗?诗人也善于用这种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而且这里的景物所表达出的意象也极具诗人的个人特点。以往的诗词在描写深秋的景象时,往往赋予深秋以苍凉悲壮的景象。例如杜甫的在《月夜忆舍弟》中描写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叶生”;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的“君未归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但李德胜却赋予秋完全不一样的含义。本诗中的“万木霜天红烂漫”,以及诗人在《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及“万类霜天竟自由”。无不是赋予深秋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景象;无不透露着磅礴大气;无不充满着奋斗与活力。

渔家傲第二次大围剿讲解(赏析渔家傲反第一次大)(1)

天兵怒气冲霄汉” 更是将红军之气势恢宏与势如破竹的形象刻画到了极致。读完这一句,我仿佛能看见红军战士,摩拳擦掌跃跃欲上的景象。此外“天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有正统、正规军的含义,象征着我们战士是正统的战士,我们的事业是正义事业。而与之相比,前来冒犯的张辉瓒之流则是反动派。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一句有地点,有人物,有情景描写,画面感极强。龙冈这里是主战场,这是对大战前战场的描写。这一天起了大雾,群山时隐时现,寥寥数语就突出了战场的波诡云谲,瞬息万变。有趣的是在渲染完战前的场景之后,作者却直接略过战斗,跳转到了战后的场景,这种手法作者在《忆秦娥 娄山关》一词中也有一样的使用,在以后我们再来赏析。这里更是极具画面感,清理战场时远远听到前面一群战士在呼喊,走近一看,原来是抓住了敌人的头子张辉瓒!我们隐约能体会到一丝喜悦,“捉”这一动词的使用,也带有对敌人战略上的藐视。历史上张辉瓒曾企图换上普通士兵的衣服蒙混出逃,不过被红军战士识破,他也在随后的公审中被处决。

渔家傲第二次大围剿讲解(赏析渔家傲反第一次大)(2)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龙岗冈一战,我军俘虏敌人9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支,还要有迫击、炮机枪等物资。更重要的是极大振奋、鼓舞了红军战士、红区百姓的士气。乘胜追击,在不久的东韶战斗中,再次取得大捷。两次战斗后彻底粉碎了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的企图。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十万军重入赣”,虽然第一次“围剿”彻底失败,但是敌人并不甘心,再次纠集重兵,妄图卷土重来。“风烟滚滚来天半”,而且这一次更是来势汹汹,我们不能轻视。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虽然敌人看似来势汹汹,但是我们怕吗?不怕!只要我们充分发动广大群众,齐心协力,敌人必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词的结尾一句非常巧妙,我从这一句发掘出了两点信息。其一:感叹作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累,这里典故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其中有云:“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南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其二:作者赋予 折天地,绝地维的共工以英雄形象。乱世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每一个人都是共工,都是英雄。

关注一下,一起读完所有诗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