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

7月30日,首博本馆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文物展品征集新闻发布会,征集范围包括和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等相关的文物展品。在发布会现场,知名摄影人刘世昭先生,向首博无偿捐赠他自1981年以来拍摄大运河的老照片——《流淌的史诗 京杭大运河骑行记》。

刘世昭1981年和2016年两次骑行,从北京沿着京杭大运河骑行,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的沿运河城市,展现了运河35年来的变化。

新京报对话刘世昭先生,带大家一睹20世纪80年代大运河的风土人情,领略35年运河的变化。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

8月5日,摄影家刘世昭在聊当年骑行大运河的拍摄经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

8月5日,摄影家刘世昭在找上世纪80年代骑行大运河拍摄的底片。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拍者:两次骑行分别从什么时间开始,用了多长时间?

刘世昭:1981年夏天开始,陆陆续续,4段路程,最终1983年1月到了杭州。用时四百多天。

2016年骑了68天,直接从北京骑到了杭州。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

8月5日,摄影家刘世昭上世纪80年代骑行大运河期间写的日记。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

1981年6月19日,离开北京开始骑行京杭大运河的征程,图为从天安门经过。白衣为刘世昭,蓝衣为文字搭档沈兴大。

拍者:两次骑行你分别带了什么摄影装备?两次分别拍摄了多少张照片。

刘世昭:第一次我带了三台徕卡,一台M2,两台M3。镜头是37mm、50mm、90mm、180mm、250mm。拍了三五千张胶片。

第二次我带了三台索尼,一台a7r,两台a7r2。镜头是16-35mm、85mm、70-200mm。拍了一万五千张左右。

拍者:为什么想在1981年骑行京杭大运河呢?

刘世昭:当时外文局的口号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当时供职的杂志社主要就是做对外传播的工作。

文字记者沈兴大报了这个选题。因为当时很少有媒体对京杭大运河有完整详细的报道,于是就通过了这个选题。当时需要和摄影记者一同去。

我那个时候每天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来回三十公里,中午还要打球。当时就问我愿不愿意去,我就答应了。1981年,出发的时候我33岁,我的文字搭档44岁,他的身体也挺棒。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5)

1981年7月29日,河北沧州铁狮子。

拍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开始了第一次骑行?

刘世昭:觉得是在面对一个未知的、觉有挑战性的东西,但是又觉得是挺有意思的事情,出发时还是很高兴的。

拍者:1981年这次的骑行是一次性完成的吗?

刘世昭:我们是分段出去的。因为夏天最热的那段时间,容易中暑,没法骑。冬天都是荒凉的,大家都不出门,拍不到(想要的)东西。

1981年5月19日,我们首先开始在北京进行采访。一个月后(6月19日),我们从北京出发,开始沿着大运河骑行。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6)

1981年7月23日,进入河北青县。

之后的路途,我们分成4个部分来走。第一次,骑到河北,刚进入山东。天就热了,那时候谁也受不了。后来就回来调整一下,秋天就接着骑行。第二段骑到济宁,进入了冬天就回来了。第三段是从济宁到镇江,夏天到了。第四段,从镇江到杭州,终点站。

拍者:你们当时的骑行路线如何设定?

刘世昭:我们以沿运河的城市为点,一站一站地“跑点”。点与点之间,我们在国道、省道上骑,也有县道。

到了城市或者村子里之后,我们会“发散”着骑,去很多需要采访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可能再呆上半个月。一千多公里长的运河,我们大概骑了一万多里。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7)

1981年,北京市,通惠河庆丰闸的二闸狮子会。

拍者:你们为骑行做了哪些准备?

刘世昭:我和我的搭档一人驮了一百多斤的行李在车后座。

我的搭档在出发前做了很详尽的案头工作,在图书馆查资料,规划采访内容等等,他手写的资料纸垒起来有一米多高。他带着这些资料和一些行李。

我的摄影器材五十斤左右,剩下的是一些行李。

拍者:为什么选择骑自行车?

刘世昭:当时是世界能源危机,我们一是希望环保;再一个“沿着大运河”骑行采访,是一个新奇,吸引读者的点。当时我们每到一个采访的地方,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两个人从北京骑行到这里来做采访”。

拍者: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刘世昭:在河北青县,到那里以后,正好赶上当地赶集,那天马路上全是人,车根本走不动,所以我想出去拍点集市照片。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8)

1981年,河北省青县兴济镇,骡马集市。

正在拍,后面有人拿棒子敲我自行车上的货,“当当当”。我说:“你干吗的?”他说警察,我说我是记者。

他说你在这儿拍照干吗?我知道,因为我骑着新自行车从城里出来的,个儿高,身上挂着俩相机。他一想,马上反应可能是外国人。他怕外国间谍跑这儿来拍东西。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9)

1981年,河北省青县,赶牛车出行的农民。

我到了第二次到青县,特别想找到这个警察。35年了,那人年龄可能也有六七十。我想找这个人,但是没线索,地方也全变了,是哪个派出所也不知道。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那个警察还挺负责。

拍者:那个时候一天能骑多远?

刘世昭:一天最多骑50公里。

拍者:有想过放弃吗?

刘世昭:没有遇到困难后不想做了,不管怎样都得骑下来。

拍者:第一次骑行到终点,是什么样的场景?

刘世昭:当时我们两个人骑到了杭州拱宸桥。我们就说了一句话:“终于到了!”然后我们就约定:“怎么样?10年以后咱们再骑一次!”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0)

1982年12月25日,抵达杭州拱宸桥。

拍者:什么时候开始想再跑一次京杭大运河?

刘世昭:京杭大运河准备进行申遗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再去跑一趟。退休之后,就在准备第二次骑行。2016年我就骑一个城市旅行车了,“细轱辘”的那种。

这次有朋友开着车跟我一起,因为要带电脑,硬盘之类的东西。这个自行车不是载重的车,如果带着电脑硬盘骑,很容易损坏。我的朋友就帮我运着这些行李。

这次是直接从北京骑到了杭州,用了68天。

拍者:这次您沿着京杭大运河骑行,每个地区的拍摄内容,是提前规划好的还是偶然遇到的?

刘世昭:想要去看什么,都在我的心里。

过去通州的标志,燃灯舍利塔。那时候槽船很远就能看见那个塔,看见塔就知道到北京了。现在的通州,北京的副中心,高楼大厦林立。几十米的塔和几百米的楼对比起来,我想拍一张对比的照片。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1)

1981年,北京市通县,运河边的燃灯舍利塔。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2)

2016年,北京市通州区,随着通州成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从建筑高度上,燃灯舍利塔已失去了地标的作用。

在张家湾,我们去的时候(1981年)有一条沟叫官沟。山沟其实是一条土路,两边住的人家。

过去到北京来赶考的那些人坐船到了张家湾下船,就住在这官沟两边的人家里。再从这里进京,骑马坐轿子,坐马车等等。所以把这个地方叫官沟。

2016年,我到张家湾,去问官沟在哪?问谁谁也不知道。没找到官沟在哪里,挺遗憾的。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3)

1981年,北京市通县张家湾镇,官沟因上京赶考的举子多在此下船再赶往京城而得名。

在天津河西务,我就想去看看“大油饼”,特别有意思。炸大油饼的是当时马路边上的一个国营食堂。一个大概有80公分,炸这么一个要一斤多面。那时很多漕运的劳动力买这个吃。这是运河漕运的遗存。

首先我上网查,对于大油饼的存在说法不一。到那里之后,就拿照片问旅馆老板娘,得知照片中的人已经去世了,他的一个亲戚搬到农贸市场里卖大油饼了。

第二天找到了,但是变化了,吃法变了。油饼还是这么大,但是它炸得薄了。就跟煎饼果子似的那种吃法。它在变,这是肯定的,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在变化在提高。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4)

1981年,天津市武清县河西务镇,漕运遗风炸大油饼。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5)

2016年,天津市武清县河西务镇,炸大油饼。

我还想拍拍天津海河的晚上。过去海河晚上黑乎乎的。有栏杆和水泥墩子,每两个墩子之间都有一对恋人在谈恋爱。一到傍晚,海河岸边,这些栏杆就被谈恋爱的人占领。那时候去晚了就没地方了,而且大家非常自觉的,两个墩子之间只能有一对,不会再挤过来另一对,要给人留空间。

我特别想看看现在海河边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海河边变成了旅游景区,灯火辉煌。很多是钓鱼的、旅游的、拍照的。那些桥修得特别漂亮。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6)

1981年,天津市,傍晚海河边的恋人们。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7)

2016年,天津市,傍晚海河边的钓鱼人。

在河北,比如吴桥,是杂技之乡。我去的那时候(1981年),杂技都是在各自的家里练。那时候在村子里,可能随便问一个人“你会杂技吗?”,他们就能给你来一手儿。这次去那里,建了国际杂技学校,走向国际了。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8)

1981年,河北省吴桥县,农村几乎家家、人人都会杂技。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19)

2016年,河北省吴桥县,杂技学校。

到山东,我想去看看菲律宾苏禄王墓的变化,他的后代还在那里守墓吗?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0)

1981年,山东省德州市,看守菲律宾苏禄王墓的苏禄王后裔。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1)

1981年,山东省德州市,菲律宾苏禄国东王墓。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2)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菲律宾苏禄国东王墓。

拍者:你比较遗憾的是什么?

刘世昭:最想看的无锡的米市,没能看到,很遗憾。

米市结构很有意思。在运河边上有一排码头,一间一间的隔开,成了各家的小码头。后面隔着一条小路,对应的就是各个小码头老板的家,他们仓库就在这里,米就存在仓库。如果有人要买,从这儿拿出来装船。这么一个市场,很有意思。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3)

1982年,江苏省无锡市,运河中的渔船。

后来,我骑着自行车希望能找到这个地方,到了那里什么都没有了,成了一片绿化。然后在岸边用石头立了一个石牌——“无锡米市遗址”,变成了一个遗址,特别遗憾。

无锡的清名桥就变化不大,只是背景变成了高楼大厦了。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4)

1982年,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5)

2016年,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

所以说这个对比起来有时候挺有意思的,有遗憾,有的也挺欣慰。

拍者: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刘世昭:比如无锡,很多人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爬到山顶上,去锻炼身体。2016年依然是这样,人们的生活习惯30多年来没变。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6)

1982年,江苏省无锡市,清晨惠山上练石锁的市民。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7)

2016年,江苏省无锡市,清晨惠山上练石锁的市民。

常州这个地方我印象很深,觉得特漂亮。我就想,我这张照片大概在什么附近拍的,这里变化太大。当地的摄影家协会的主席,陪我找了半天没找着,最后他们认定大概是在这个地方。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8)

1982年,江苏省常州市,流经市区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29)

2016年,江苏省常州市,流经市区的京杭大运河。

拍者:两次骑行中间相隔35年,你看到的京杭大运河沿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刘世昭:因为早就预料了会有很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还非常丰富多彩。各个方面都有变化。从景观来说有变化,变化是遗憾也好,欣慰也好。

人们的生活在变。尤其往南走,到了江苏这一带,过去很多渔民在陆地上是没房子的,他家就是船。现在基本上都在陆地上。那个时候,船上的孩子,身上会绑一个绳子,拴在船上。他们大人在干活,不可能照顾孩子。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0)

1982年,江苏省高邮县,高邮湖中的渔船人家。

还有排筏站,镇江运河段这些木头,都是从云贵川上游漂下来的。上游扎成排筏,漂到这里编组,之后再运输。后来政策要求保护天然林,排筏站就都取消了。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1)

1982年,江苏省镇江市,长江边的排筏站。

这些都是历史的进程。

拍者:如今,你如何评价两次骑行所拍摄的影像?

刘世昭:这些影像,消失掉的影像,把历史给记录下来了,能够留下来。可能很多后人都不知道的历史细节。

如果我(1981年)不走到那里我也不知道,我走到那里看到了拍下来才知道过去这个故事。这个影像是很珍贵的,可以作为历史留存下来的。

拍者:目前还有什么计划。

刘世昭:之前拍的底片还有很多没有扫描整理出来,目前就是整理一下之前拍的图片。之后也希望自己能够出一本相册。

1981年京杭大运河骑行部分摄影作品

北京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2)

1981年,北京市,什刹海边农贸市场的小摊贩。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3)

1981年,北京市通县,街头赶毛驴的农民。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4)

1981年,北京市通县,曾在大运河上做过搬运工(俗称“扛大个儿”)的百岁老人戴成元。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5)

1981年,北京市通县,街头推孩子出行的老太太。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6)

1981年,北京市通县,农田中间苗的农民。

河北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7)

1981年,河北省沧州市,农家的武馆。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8)

1981年,河北省青县,村童们。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39)

1981年,河北省青县,农村生产队的妇女开会。

山东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0)

1981年,山东省临清县,京杭大运河上的渡口。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1)

1981年,山东省微山县,搓草绳的孩子们。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2)

1981年,山东省微山县,串亲戚的渔家。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3)

1981年,山东省武城县,街头的杂技表演。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4)

1981年,山东省武城县,市场管理员在监督着农民排队交售棉花。

江苏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5)

1982年,江苏省,邳县到宿迁间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6)

1982年,江苏省高邮县,运河上的帆船和河中心的唐代镇国寺塔。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7)

1982年,江苏省镇江市,西津古渡(小码头街)的居民们。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8)

1982年,江苏省无锡市,大运河中使船的船民。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49)

1982年,江苏省苏州市,草席之乡浒墅关运河边卖草席的农民。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50)

1982年,江苏省苏州市,说书场。

1982年,江苏省苏州市,运河上的古石桥(后为吴门桥)。

浙江

京杭大运河摄影作品(骑着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51)

1982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

1983年,浙江省杭州市,王星记扇厂。

1982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栖镇广济长桥(通济桥)旁的竹木家具市场。

1982年,浙江省嘉兴市,早晨农民把刚出生的湖羊幼仔拿到收购点等待出售,珍贵的湖羊皮就是剥取这种尚未吃过奶的小羊皮制成。

首博藏品部负责人冯好介绍:“刘老师这批照片,对于大运河博物馆非常重要。一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照片覆盖了整个大运河沿线,非常完整成系列,这是很珍贵罕见的。另一方面,时隔35年后,刘老师又进行了对比拍摄,让我们系统了解这几十年大运河的发展变迁。

首博馆藏的北京方面的和大运河相关的老照片,就几乎是空白。刘老师的图片,之后是实体展览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影像对于举办虚拟性的展示,非常方便灵活,我们可以用照片办很多专题性的虚拟展示。”

7月30日,首都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向大运河老照片捐赠者刘世昭颁发捐赠证书。

图 刘世昭

记者 浦峰

编辑 浦峰 郑新洽 张湘涓

校对 赵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