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浅析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新的转变,需要不断增加教育的对外开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实现本土文化的对外输出本文重点针对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并着眼于现状来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浅析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新的转变,需要不断增加教育的对外开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实现本土文化的对外输出。本文重点针对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并着眼于现状来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

高等教育对于我国来讲,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所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立足于民族的基础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有效地融合,借此来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把控。同时,高等教育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之中至关重要,需要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注重借鉴国际优秀经验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国际化与传统文化双向发展,带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从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角度来讲,是通过全球化的角度来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结合国际化的视角来进行观察,这也是现代化教育的趋势,结合多元化教育的内容来对国内文化进行教育,这就需要高校的管理人员具有全球化的意识,我国将传统文化将其有效地融合,可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进行提升,让学生在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前提下,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其中蕴含的理念与观点,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具有一致性,比如和平的观念、向上的态度等等。

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来看,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国际化来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培养,不断强化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理解,我国拥有56个民族,拥有几千年历史沉淀的文化,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同时,从能力上来讲,需要对学生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提升,让学生在后续的社会工作中不断丰富自我,形成国际化的意识,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在学习国际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受到国际负面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灵魂,将其融入到高等教育之中,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感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凝聚力,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的角度来看,主要包含几种方式,比如通过国际专业与教育课程来进行教学,结合国际主题所设置的全新课程,在已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国际化的内容,也有部分高等教育通过对国际重大课题的研究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这一系列的方式都需要在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高等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国际优秀文化的引入,也应该强化传统文化的输出,所以要避免过于注重国际化的学习,还应该加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学习,并配合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来不断强化教育,在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开展国际化的教育,不断强化校际的沟通与交流。

还应该注重人员之间的交流,主要就是学生、教师等方面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发展留学教育的同时,吸引国际上的学生进入我国学习,借助传统文化来对学生的视野进行开拓,更好地提升师生在国际交流上的自信心。而教师作为国际流动的主体,教师自身的水平会直接影响人才的发展,所以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是面向学生的,更需要教师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借此来影响人才的培养效果,为本土的教师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加强教师的国际流动性来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世界。

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的内容是国际的,但教育的形式则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将国际化与民族化有效的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有效地在高等教育之中融入民族化元素,是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稳定性的基础。

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方向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注重观念的国际化,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知识的融合,将素质与能力作为一体化的方式开展教育,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注重传统文化的引导教育,并将传统文化的优势进行分析,增加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之间的差异化教学,将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当代高等教育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持创新,注重对国际竞争意识的人才进行培养,充分结合国际动态变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理念、精神方面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视野、认知以及主动性,还要强化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不断增强实践能力,来应对国际变化带来的挑战,更好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输出。此外,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上,更应该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对人才的全球化观念培养,简单地说,通过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标准,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更注重人才的流动,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来降低人才的流失。

加强国际合作来提升传统文化输出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不断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课程不断更新,将教学内容与方式充分结合国际化的动态变化,注重开放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注重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兼容并蓄,在课程设置上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知识,转变了专业过于细化的现象,对现有的基础课程进行不断地拓展,并强化实践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强化了国际经济、贸易等知识的地位。同时,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更是不断突破专业课程之间的限制,不断地组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结合市场的发展来设置相应的专业。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均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培训,加强我国优秀大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在师资力量方面,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融合,不仅具有国际知名学府的教师任教,也有本土优秀教师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定期开展骨干教师的出国进修等等。高等教育学校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也相对较高,学生的来源更是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校园生活可以加速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融合,来更好地将我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提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注重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结合培养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对人才培养中,注重有重点有层次的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发展情况依然处于探索的环节,尤其是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融合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完善。比如上海的外国语大学,其强势的专业以语言文学为主,目前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依然需要注重专业自身的特点,所以在传统文化的融入方面较为成功。其采用分层教育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化来进行考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制定不同的标准,以此应对不同的学生,但传统文化元素是每个层次学生的必要课程。在质量评判标准上也注重国际化的特点,以此来应对国际上的高等教育竞争,转变传统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方式,对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以此来提升教育的效果与能力,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将其与国际化的标准进行对比,方能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此外,针对国际化也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负责,主要针对高等教育之中的国际化事物进行协调,其中也包含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输出。

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在高等教育不断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传统文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相容难问题,但整体来讲,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非对国际成功经验的照搬,而是需要结合我国的特点来走中国化的道路,既要对国际上的优秀经验进行借鉴,也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对成功经验进行吸收与创新。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学生对国际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学习,同时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类文史、哲学类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会逐渐向着传统文化与国际结合的方向发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之中融入传统文化,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特性。传统文化也是我国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增加蕴含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保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保持民族化的特点,并借助高等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文化的交流。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追求的是平等的文化交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持续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增加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之间的碰撞。虽然现阶段的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还存在零散的现象,难以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进行全面的把控,但在不断地实践与发展之中,传统文化与教育国际化的融合会不断深入,从国内的角度来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融合向着全新的路线转变,更为直观地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优势。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将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融合,可以更好地保障高等教育具备的民族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同时,融合传统文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可以在不断的发展中对师生实力进行提升,借助培训、实践来让学生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到国际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推动我国整体文化的素养提升,强化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朱琪,系南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助理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