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散文名篇(当代散文母亲纺车及织布)

文/朱玉富

母亲散文名篇(当代散文母亲纺车及织布)(1)

岁月流逝,生命存灭。盛世显现年代,为生存理由蹉跎。国庆节回家帮老婆拾棉花,记忆的胶片上,立刻溯源到封尘的往事。脚步自主地移到了大街上的老屋。推开那扇破旧的门,发现多年没有人烟的老屋依然走着四季的年轮,院内荒草及膝,满目的荒芜,除了那棵老柿子树上黄灿灿的的果实让人觉得还有些生机,曾经整齐的院落淹没在一片颓废中,那架为全家立下汗马功劳的纺车也在墙角落满了灰尘。

从记事起,寒冷的冬天我几乎每天都是伴着母亲纺线车的声音入眠,每当夜晚一觉醒来时,母亲还在“吱吱、嗡嗡”的纺线。在没有火炉的屋里,在如豆的煤油灯下,盘腿炕上一坐,右手食指伸进纺轮摇孔,一圈圈摇动,年深月久,摇孔越磨越大,且磨得油光发亮。而手指毕竟肉长的,磨不过木头,母亲常常磨出血泡,寒冬腊月冻出口子,翻裂着嫩肉。母亲随便扯绺布罗嗦裹上,继续摇动。初纺时,母亲左手捏着一根棉条,一头放口里蘸点唾沫润湿,随即炽在锭杆上,缓慢地摇,待线从棉条中抽出,锭杆便插一节苇杆,倒一下纺轮,线就绕苇杆上了。右手不停地摇,左手不断地接续棉条,枣核形的线穗不知不觉里越纺越大。淳朴、善良的鲁中家乡的女人对纺织的痴迷,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纺棉花线穗织老粗布是一个女人的基本功,一个女孩子从小就得学,不会纺花织布的女人是笨女人,会被其他女人或婆家看不起。

那个时候由于物资匮乏,国家每年发给每户人家几尺布票,妇女生了孩子,有5尺布票的奖励补贴。用这些布票到供销社扯洋布,根本不够穿,况且还要花一定的钞票,只有娶媳妇或者定亲的人家,才肯咬紧牙关,舍得花费布票和钞票。所以,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纺花织布,那个时候发布票是按人头分,不管个子高矮,因此,便有了一句“你个子长得高怎样?又不多发给你二尺布票”的调侃。

家乡因是三面环山的山岭薄地,所以大部分都盛产棉花,家里每年都能从生产队分到30多斤的带仔的皮棉,全家十几口人的衣服、被褥、鞋祙都是靠母亲纺织的土布制成。从棉花到成布要经过10多道工序,最难和最需要时间的是把一团团的棉花纺成纱线。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心灵手巧是全村出了名的纺织好手,母亲纺的线穗均匀、细;谁家在初次的纺织中遇到难题需要帮忙,母亲总会热情相助。母亲白天伺弄家务,喂狗喂猪养鸡,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充分施展她的纺织本领,除自家的活计外,母亲有时还会“揽活”,为一家一户和乡邻纺线为家里挣点粮食。那时,整整纺一个晚上的纺线,母亲能挣到二斤地瓜干。就这样,一架老纺车,陪伴母亲度过了大半生,直到纺白了她的头发,纺的皱纹爬满了她的额头,我也在母亲的纺线声中渐渐长大。那时候,农村闺女出嫁最好的陪送除了棉被、新衣、脸盆等生活日用品外,就是几块印花的老粗布。织布的工序非常繁杂,那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一茬庄稼从播种到收割,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将沉甸甸的果实贡献给农民。而一块老粗布,特别是多缯、多梭布匹,要经过几十道工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你要是知道了它的生产过程,就会深深体会到一针一线来之不易,织出的每一寸布都氤氲着女人的心血和汗水。

母亲心灵手巧,织出的布不仅质地细,而且花色多,色泽鲜艳,素雅古朴,带着一股田园气息;那是母亲用精巧的手,把纵横交错的田野与沟壑,一点点织进了纹络里。布的花样虽有传统样本,但母亲喜欢随性而织,让那些彩线在自己手中千变万化,把自己心中的那个情结编织得更加完美。美丽的花条布,不仅凝聚了母亲辛勤的汗水,也包含了她对子女的爱。

小时候,身穿粗布衣,没感觉到舒服,反而有一种不自在,觉得很土气。后来,当穿过不少名牌衣服,穿过许多种用不知名的布料做成的衣服后,我才越来越钟情于粗布衣,穿在身上,从身体到内心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用故乡的棉花纺织成的老粗布,不仅温暖着身体,更温暖着我的记忆。铺一条粗布床单,是我多年的嗜好。我书房里的那张小床的老粗布床单,与我使用的现代传媒工具电脑,没有任何的不协调,每晚写作累了,我的头一挨着枕头就会进入梦乡,触摸老粗布,我仿佛回到了家乡的老炕,老粗布散发着故乡特有的气息,熏陶、温暖着我的整个身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打工潮的涌起,家乡年轻的女人纷纷走出家门,没有人再纺花织布了。物转星移,岁月更迭。谁都没有想到,一直被人瞧不起的老粗布,近些年又以其古朴典雅、绿色环保等特点,返璞归真地再次成为人们追逐的新时尚。在母亲去世时候,大姐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母亲纺成的一块用棉花织成的老粗布,母亲纺线织布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母亲纺车的“吱吱”声,在心海里纺出的根根丝线,拉扯出越扯越长的思念……

【作者简介】朱玉富,大学文化,出生于1962年5月份。中国散文家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神州文艺》签约作家、《中国乡村》认证作家、《望月文学》特约作家《中国陶瓷报》、《山东医院报》特约记者。曾供职于《首都公安报》《淄博晚报》编辑/记者。现任《中外法制网》编辑、记者。散文《那山、那村、那狗》获全国征文金奖;论文《浅议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获山东省政府奖;小小说《酸涩的葡萄》获山东省五个一文化三等奖。自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等60余家中央省市媒体刊用新闻、文学和摄影新闻稿子上万余篇件。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电话:13853164811 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