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光武中兴(你知道吗光武中兴)

何谓光武中兴(你知道吗光武中兴)(1)

在京山市绿林景区旅客集散中心,有一个大型雕塑,雕塑下方一排字写有“光武中兴,兆于绿林”。那么,你知道是啥意思吗?下面来给你讲讲。

西汉末年,由邑人王匡、王凤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起东汉王朝,史称绿林起义。王匡、王凤作为此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而名扬天下、彪炳史册,而汉光武帝刘秀也趁势成就中兴大业,为一代伟人。那么,绿林起义与光武中兴究竟有何关系呢,本文考据历史,试图说明一二。

一、绿林起义的历史背景

绿林起义的爆发,源于王莽篡政。《汉书》载:王莽是西汉第八代皇帝宣帝刘询的儿子汉元帝刘奭(shi)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是西汉后期外戚专权的始作俑者。王政君出身世家,其祖父王贺,是武帝时的绣衣御史。父亲王禁是廷尉史,生四女八子。四女依次为长女王君侠、次女王政君、三女王政力、四女王政弟。八子依次为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王凤、王崇、王政君为同母李夫人所生。王政君初嫁东平王刘宇,尚未过门,刘宇去世。王禁很忧心,叫卜者看相,卜者看后说此女今后大富大贵。王禁很高兴,请老师教授琴棋书画,十八岁那年送入掖廷为宫女。当时皇太子刘奭的爱妃司马良娣病死不久,宣帝就命挑选五名宫女供太子选择。刘奭无心选妃,在母后的一再逼迫下,随手一指,选出一个嫔妃,这个嫔妃就是王政君。王政君侍奉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刘骜(ao),宣帝封为皇太孙。宣帝死后,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立王政君为皇后,刘骜为太子。王政君的父亲王禁位“特进”,叔父王弘为长乐卫尉。

公元前42年,王禁去世,谥顷侯。长子王凤嗣侯,为卫尉侍中。前33年,元帝去世,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王政君为皇太后,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又封王崇安成共侯、王谭平阿安侯、王商成都景成侯、王立红阳荒侯、王根曲阳炀侯、王逢时高平戴侯,世称王氏一门五侯。五侯当朝、王凤专政,把持朝廷。王凤执政十一年,于公元前22年病逝。王凤在病中时,侄子王莽侍奉在侧,深得王凤赞许,临死时向成帝推荐了王莽。王莽的父亲叫王曼,早死,王政君怜悯他,对他格外优待,封为新都侯。王凤死后,王莽的几个叔父王谭、王商、王立先后为大司马。王根因病退职,荐王莽为大司马,是王氏家族中第五个大司马。

公元前7年,成帝去世,元帝庶子刘欣继位,即哀帝。哀帝罢免王莽官职,要他回封国休养。可是哀帝是一个短命皇帝,20岁即位,26岁去世。王莽趁机和王政君联手,立年仅九岁的刘衎(kan)为平帝。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复任大司马独揽大权(时年38岁),为太傅、宰衡、安汉公。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被王莽用药酒毒死,挑选出了年仅两岁的广戚侯刘子婴继位,称孺子婴。王莽自称摄皇帝,改元居摄。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建立“新”朝,次年建元始建国。

为了缓和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王莽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公元9年,王莽登基才四个月,就对田制、税制、币制、官制、市场、地方政区及奴隶问题进行改制。所谓托古就是复古,就是一切仿效古人,包括人名、地名、官名。总之,人们的衣食住行,一切按古人的章法办事,弄得人们无所适从。所谓改制,王莽主要进行了“四改”。一是改币制;王莽将当时沿用已久的五铢钱废除,改成货布、货泉,后又改为大小钱。王莽改币制的目的据说是“均天下贫富”,具体作法是让钱贬值,让有钱的人变成无钱的人,用以缓和贫富不均的矛盾。可是他没有想到,有钱的人钱贬值,无非是少了一点钱,而无钱的人钱贬值,就等于没了钱,难以生存了。王莽一共改币制五次,使得大批的人破产,加入了贫民队伍。二是推行均田制;王莽要恢复井田制,实行王田制,他说:“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无立锥之居。”王莽规定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每个男丁授田100亩,家有余田,无偿分给乡邻。三是民间奴婢改称私属;王莽说:“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犯买卖私属及王田罪,重则处死,轻则流放。四是推行五均六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市场经济的尝试。所谓五均,就是在全国设立五均司市师,下设平准交易官,官定物价。物品低于官价,由官府按官价收购;物品高于官价,由官府按官价出售,使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设立钱府官,职掌收税和借贷,抑制高利盘剥。贫民无钱可向官府贷钱,只收少量利息。凡做工务农经商的向官府申报纳税。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罚出白布一匹或罚作苦工。六管即是官卖盐、酒,铸钱,收山泽生产税,五均、赊贷。”

王莽的改制看起来是为了均贫富、等贵贱,为老百姓做好事,可是那些地方官员无不横行乡里,百姓苦不堪言,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满。另外,王莽好大喜功,连年对外用兵,搞得国家财力空虚。加上连年天旱,农民收成不好,百姓更是怨声载道。

二、绿林起义的经过

人们在汉王朝的统治下,受尽了大地主兼并剥削之苦,满以为新朝可以提供一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谁知苦难更重。

天凤四年(17年),荆州大旱,赤地千里,人们成群结队进入野地、沼泽地采挖荸荠野菜度日。王匡、王凤所居的新市邑因有大富水流经而沼泽地甚多,长满荸荠、茨果,沿河两岸是绿林山脉的崇山峻岭,山上有野菜、野果,因而引来了不少饥民。这些饥民常常为了采食而互相争斗,有时甚至与官府发生冲突。据汉书记载:“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张霸、羊牧也就是当时逃难到新市度荒的饥民头领。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饥民队伍来到了富水河边,因为分属南郡和江夏郡,常为了采摘荸荠、野果和野菜而发生纠纷。王匡、王凤为人豪爽侠义,经常帮他们解和并与官府打官司,评理争讼,深得他们的拥护,被推为“渠帅(当时带着农民修渠引水的小头目)”,却被官府诬为“聚众造反”,派兵镇压。王匡不得已只好和他的好友云杜(今京山)人张卬、朱鲔、申屠建领着众饥民上了绿林山,与官府抗争。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绿林起义由此爆发。

王匡和众饥民上了绿林山后,在山上建安营立寨,号称绿林军,与官府抗争。舞阳人王常、成丹,湖阳人马武等前来投奔,队伍迅速壮大,数月间,发展到七八千人。

现存的京山县境内的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四A级景区_绿林景区内的一级景点绿林古兵寨就是当时绿林军的屯兵地,见证了当年起义的壮举,是我国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古兵寨,分为南、北两寨,已历经两千年风雨,堪称神州第一古兵寨。南寨海拔820米,总面积约150余亩。石城墙全长约1.5公里,高2米,厚约1.5米,为当年王凤屯兵演武大寨。北寨是当年绿林军的主寨,占地100余亩。两寨南北对峙,遥相呼应,鼓角相闻,哨所相望,形成了“连环古兵寨,一山二大营”的汉代军事要塞奇观。

天凤六年(19年),王匡率绿林军打下了新市邑的粮仓和辎重地离乡聚(今京山三阳镇小阜),官府惊恐不已。地皇二年(21年),王莽急令荆州牧带兵两万火速剿灭绿林军。当荆州牧带兵来剿时,王匡带领众好汉迎击于云杜道中,大破州军,并趁势占领了云杜、安陆和竟陵(今京山南、荆门、钟祥东南一带)、新市四地,队伍发展到五万多人,州、郡不能制。

地皇三年(22年)夏,绿林山一带发生大瘟疫,死者过半,绿林军也只剩下两万余人。为了保存实力,再图发展,王匡、王凤决定分兵两路,挺进中原。王常、成丹引一军西入南郡,号下江兵,王匡、王凤自领兵一支北出南阳,号新市兵。不久,王匡攻下随县,王常也打下了宜秋聚(今南阳境),两军胜利会师。平林人陈牧、廖湛、蔡阳人汉高祖九世孙刘玄响应绿林军北进,在平林(今湖北安陆境)起义,前往投奔。这时,舂陵(今湖北枣阳境)人汉高祖九世孙刘縯、刘秀兄弟也率宗族起义,号舂陵兵。刘縯率军西击长聚,屠唐子乡,杀湖阳县尉,进拔棘阳,计划进攻宛城(今南阳),不幸兵败小长安(今南阳境内)。刘秀审时度势,力主与绿林军合兵,刘縯于是派族兄刘嘉前往王匡营中说明投奔之意。王匡欣然接受舂陵兵加入绿林军,并和刘縯率绿林军在小长安与宛城官军大战,斩杀宛城前队大夫(郡守)鄄阜、属正(郡军事长官)梁邱赐。

为了组织更多的民众投入反抗王莽新朝的斗争,王匡接受了刘縯提出的“反莽复汉”的政治主张,决定立刘氏宗人为帝,正式打出“推翻王莽,复兴汉室”的大旗。地皇四年(23年)二月辛巳,王匡、王凤在淯水沙洲设坛陈兵,立刘玄为更始帝,以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建立起更始政权,建元更始,决议分兵两路进取中原。绿林军改称汉军,一路由王凤、王常领军西击昆阳,一路由王匡、刘縯领军北取宛城。

王莽听说绿林军兵势大盛,已立刘氏为帝,占了昆阳,直逼长安,进军宛城,欲取洛阳,十分惊恐,急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军严尤、陈茂率兵百万南讨更始,围困昆阳,驰救宛城。此时昆阳城中守军不过八、九千人,王凤面对强敌,运筹自如,派偏将军刘秀率十三骑趁夜缒城至郾(今河南郾城)、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搬兵,自与王常坚守昆阳,以阻官兵向宛。王寻、王邑率莽军围昆阳数十重,王凤使假降计拖延时间,以待刘秀援兵。刘秀至郾县、定陵,调动义军诸营兵马来解昆阳之围,城中王凤、王常率军鼓噪而出。里外合势,天降大雨,莽军大败,王寻阵亡,王邑、严尤、陈茂等将逃窜。

昆阳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显示了王凤卓越的军事才能。昆阳大战后,王莽军事上已无优势。此前三日,王匡已攻下宛城。王匡率义军趁势攻打洛阳,并派西屏大将军申屠建率兵三十万进图长安。王莽派出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守洛阳,汉定国上公王匡击杀莽太师王匡、生擒哀章。更始帝移驾洛阳,当时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见更始势大,也归顺了更始朝,来到洛阳,可是,由于刘玄生性多疑,樊崇不久离去。申屠建攻下武关,破王莽九虎五威兵,直抵长安。十月,王莽被城中少年朱弟义军所杀,校尉公宾就斩王莽人头献给汉军,传送洛阳。

王莽政权垮台后,更始帝刘玄入主长安,招降各路人马,大封功臣。封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他的宠妃赵夫人父亲赵萌也得封大司马。赵萌与时任宰相李松一伙专横弄权、挑唆煽动,使刘玄对王匡等绿林旧部日益不满。更始二年(24年)十二月,脱离更始的赤眉军复又声势大震。樊崇立刘盆子为帝,率三十万大军直逼长安。刘玄派大司马朱鲔与赤眉军大战于蓩乡(今河南境),朱鲔战败,退兵回守洛阳。

三、光武中兴

更始入洛阳时封刘秀为武信侯,前往河北招降。刘秀经营河北,在危急关头,王匡派兵驰援,平定王郎、剿灭铜马,刘秀势力大盛。更始帝恐其坐大,封为萧王,钦令回京。刘秀闻言长安内乱,便诛杀更始派遣官员谢躬等,并派出大将邓禹领兵西进长安。更始三年(25年),王匡据守河东,被邓禹所败。此时赤眉军又进逼长安,王匡、赵萌驻军新丰,李松领兵军陬,防守赤眉军攻打长安。

卫尉大将军张卬与申屠建、廖湛等人商议,想放弃长安,东归南阳。刘玄不听,密谋将张卬、申屠建、廖湛等召进宫中杀死。结果张卬等人逃出,申屠建被杀。张卬于是联络王匡等一同攻进皇宫,将刘玄逼走新丰。刘玄在赵萌、李松的支持下又打回长安,王匡投奔樊崇,领赤眉军攻进长安。刘玄在逃亡一个多月后向赤眉军投降,后被赤眉军杀死。

由于刘玄的无能和对绿林众将领的猜忌,长安政乱,四方背叛。前孺子刘婴、蜀王公孙述先后自称天子。

六月己未,在众将的再三劝说下,作为更始朝萧王的刘秀在河北高阝县(今河北柏乡北)称帝,建元建武。后世称光武皇帝,派兵攻打赤眉军。由于长安连年战乱,加上天旱,军队无粮,公元26年正月,樊崇决定放弃长安,分兵出略天水、安定等地求食。王匡领兵行至安定(今甘肃固原县),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只得回军。途中遇到刘秀部下尚书宗广,宗广劝王匡投奔刘秀。王匡与宗广行至安邑(今河北境内),被宗广以“道欲亡(说王匡想逃跑)”罪名杀害。

刘秀称帝后,经过近十二年的征战,于建武十二年(36年),终于统一全国,实现了“复兴汉室”的夙愿,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名臣臧洪在《报陈琳书》中写道:“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这段话清楚地告诉世人,东汉王朝的建立,就是绿林起义的最终结果。“匡复汉室”一词清楚地说明了王匡复兴汉室所作的重要贡献。

当年,刘秀跟随王凤扼守昆阳,在昆阳保卫战中积极为王凤出谋划策,深得王凤信任。在危急关头,王凤派其前往定、郾搬兵。刘秀不辱使命,领兵突击莽军,大获全胜,解了昆阳之围,受到王凤、王匡的赞赏,在攻打洛阳时立功,晋封武信侯。后出使河北,平定王郎,剿灭铜马,被更始帝册封萧王,终成帝业。可以亳不夸张地说,没有绿林起义,就没有光武中兴。其实,刘秀本人就是绿林军最杰出的领军人物之一。从复兴汉室的意义上来说,刘秀建立的建武王朝,不过是绿林军所建立的更始朝的继续和领袖人物的更替而已。

近代在有关绿林起义和东汉王朝建立的问题的看法上,总有人认为是刘秀这个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人为地把刘秀与绿林起义割裂开来,以为刘秀与绿林起义无甚关联。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无稽之谈。

根据史书记载,刘秀自率舂陵义军加入绿林军后,一直是绿林军的重要骨干和忠实追随者,他担任起义军的高级指挥员,自然也就是绿林起义的首领人物了。他对王匡信任有加,情感至深。就在他的亲兄长刘縯被冤杀之后,他追随王匡之心也始终未改。他作为绿林军首领以及更始朝的核心人物,始终和王匡一起站在反对王莽政权的最前线。他们的成就也自然是绿林起义所取得的成就。不管最后谁做了皇帝,都应当是绿林起义的结局。

在这里,有一个误区应当突破。在范文瀾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一书中,范文瀾先生认为:“刘秀——汉光武帝获得了农民战争的果实,重新建立起汉朝的统治……汉光武帝本人是个大豪强。他所依靠的统治集团(云台二十八将、三十二功臣、三百六十五功臣)是一个以南阳豪强为基干的豪强集团。”(P137)范文瀾先生是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历史,所以得出上述结论,这只能说是历史的悲哀。而实际上,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刘秀虽说是汉高祖九世孙,到他父辈刘钦也只做过南顿县令,不久就到舂陵养老,已成为一介平民。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刘秀辈已历九世,早已势衰,还哪来的皇恩浩荡?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当地的土财主罢了。《后汉书·卷一上》记载刘秀“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岳麓书社1993年版,P1,下同)《后汉书·卷十四》记载刘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P231)书中并无其家为当地豪强的记载。至于说他后来的那些功臣也是南阳豪强的话就更武断了。云台二十八将中的马武原是绿林军的前锋将,他是从湖阳逃难参加绿林军的,怎么能说是南阳豪强呢?三十二名臣中的王常,也是最早前来投奔王匡绿林军的舞阳穷苦百姓,总不能说他也是南阳豪强吧。至于刘秀营中的其他部将如冯异、邓禹、贾复等,多半是刘秀在绿林军中带兵打仗时所结交,根本不存在他有一个“南阳豪强集团”作支撑。和他一起发动舂陵起义的宛人李通兄弟等不过是几个南阳商人,也不能称为“南阳豪强”。并且李通兄弟在刘秀称帝的过程中基本没起什么作用。当时李通作为更始朝的柱天大将军西平王一直受命镇守荆州,直到刘秀入洛阳定都,他才前往。而李通的弟弟更始朝五威中郎将舞阴王李轶和朱鲔一同镇守河南,虽有投降刘秀之意,可是事泄后被朱鲔谋杀。李通的另一个弟弟李松身为更始朝宰相,被赤眉所杀。与绿林军没有直接关系的仅吴汉等少数人而已,但这些人也是刘秀徇河北时打着更始政权的旗号所招募,他们的实际出身也很低微,更不能称为南阳豪强。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刘秀并不是南阳豪强的代表。在他起义之初和以后,并没有一个强大的豪强集团来支持他。当时他的舅舅南阳大户樊宏都没有参与他们兄弟的舂陵起义,一直在家闲居观望,直到刘秀称帝,他才赶到洛阳。应当说,刘秀在河北的拓展就是更始朝在河北的拓展,是绿林起义事业的继续。刘秀作为绿林军的优秀首领建立起东汉王朝,实际上标志着绿林起义取得了最后胜利,根本不能说是刘秀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刘秀本人也对他作为绿林军首领与王匡、王凤共同奋斗,推翻王莽政权、在更始帝治下的经历炫耀不已。只是因为更始政乱,他为汉室计,才不得已决意称帝,以免胜利果实落入他人之手,葬送了复汉大业。在他即皇帝位诏告天下的祝文中,他毫不谦让地说:“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后汉书P8)

刘秀称帝后,对更始还是一往情深的,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刘秀下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后汉书P9)建武二年(26年)夏,刘玄夫人带着三个孩子到洛阳,光武俱封为侯。

东汉王朝建立后,开疆拓土,巩固边防,不仅对汉民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东汉以后,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江山如何易主,中华大地始终是分久必合,再无裂变。

四、绿林起义的主要历史功绩

绿林起义较之第一次农民起义,不论在规模还是在治军理政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多个第一的历史功绩。

1、这次起义首创军事屯田制:王匡率军起义进入绿林山后,不到半年,队伍急骤发展到六七千人,最高峰时发展到五万余人。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是起义军碰到的一个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匡带着队伍在绿林山上开荒造地,史称“古汉梯田”。现在的绿林山上到处都可见这些梯田遗迹。王匡开创的这种以军养军的大生产方式,充分说明了王匡所领导的绿林军是一支不扰民、不劫财的仁义之师。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能在绿林山坚持五年之久,并在经历了瘟疫之灾,队伍锐减一半之后,能够在北出南阳的途中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一举攻下长安和洛阳,夺取政权。历代的统治者,出于自身的需要,在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和证据的情况下,信口雌黄,将王匡、王凤等绿林英雄污为“大盗”,将“绿林好汉”这一褒奖绿林起义军的专用成语改性为贬义词。这是极不公平的,现在该是为“绿林好汉”正名的时候了。

2、这次起义第一次建立起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天凤四年(17年),王匡和众饥民上了绿林山后,绿林军队伍迅速壮大,数月内达到七八千人。

为了解决义军给养的问题,王匡率义军打下了新市邑的粮仓和辎重地离乡聚,接着又打下了新市邑,队伍进一步壮大,地盘也不断扩大,引起了王莽的恐慌。地皇二年(21年),王莽急令荆州牧带兵两万火速剿灭绿林军。当荆州牧带兵来剿时,王匡带领众好汉一举将官军击败,并趁势占领了云杜、安陆和竟陵(今荆门、钟祥东南),建立起一片义军根据地,拥有五万人马。到地皇三年(22年),因为绿林山发生大瘟疫,王匡分兵撤出绿林山地区,整整在这块根据地上坚持了五年之久。

3、这次起义建立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农民政权:公元23年,王匡在育水河拥立汉高祖九世孙刘玄为帝,建立起农民自己的政权——更始政权。攻下了长安,推翻了王莽新朝,各地诸侯牧守纷纷来归。王匡被封为定国上公、王凤被封为成国上公,兄弟二人均为更始朝的实际掌权者。和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只建立短短的八个月张楚政权相比,更始政权长达三年之久,并一度号令全国。这说明王匡兄弟的远见卓识和攻战谋略都远在其上。

4、这次起义的最后结果是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名臣臧洪在《报陈琳书》中写道:“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这说明,在东汉人的眼中,东汉王朝的建立,就是绿林起义的最终结果。

五、绿林文化与绿林好汉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与禁锢,绿林起义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绿林英雄竟成了“强盗、土匪、反贼”的同义词,这是多么地不公平。其实,事实胜于雄辩,历史说明一切。翻开《汉书》、《后汉书》,并没有绿林英雄们为匪为盗事件的记述。只是在记述张卬密谋要将刘玄挟持东归南阳时有一句话:“时王匡、张卬守河东,为邓禹所败,还奔长安。卬与诸将议曰:‘赤眉近在郑、华阴间,旦暮且至。今独有长安,见灭不久,不如勒兵掠城中以自富,转攻所在,东归南阳,收宛王等兵.事若不集,复入湖池为盗耳。’”(《后汉书》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P196)这段话中“复入湖池为盗”出自张卬之口,似不可信。绿林好汉们从起事之初就没有为盗经历,如果说他们是一群盗贼,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到五万余人并在绿林山坚持五年之久吗?如果说他们是一群盗贼,他们能在北上随县后迅速发展到百万大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推翻了王莽政权吗?如果说他们是一群盗贼,他们能创造以少胜多的昆阳大战的奇迹吗?难道在打下天下之后,张卬还会自己说要去为盗吗?历史证明,没有人民的支持,绿林军是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复入湖池为盗”的说法并无事实依据。

无独有偶,在近代有关史书中,范文瀾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话“……更始帝大封宗室新市平林下江诸大将以及某些南阳豪强为王,起义军中较小的首领,不按军功大小,只凭大首领好恶,滥封官爵.带兵在外的将官,拥兵割地,专断横行,分裂自主,不相统属.不论朝内朝外,什么法纪都不讲,专讲掳掠得多少(《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P107)”。只不知这段文字的根据来自哪里?恐怕不会来自《后汉书》吧。

千百年来,由于统治阶级的造谣污蔑,人们对这次起义的不甚了解和误会,绿林英雄壮举竟被玷污,岂不可悲?综观绿林起义全过程,完全可以说她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农民革命史。她留给我们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绿林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绿林文化的本质内容是“英雄好汉”文化,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世代传承而不变。她的深刻内涵是王匡、王凤所建树的绿林好汉精神,其精髓就是“疏财仗义、豪爽侠义、深明大义、主张正义”的“四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礼、义、仁、智、信”之文化传统。

当年王匡、王凤兄弟为饥民调解,被饥民推为渠帅。这一记载清楚地说明王匡、王凤绝对是两位疏财仗义的好汉,才得到了饥民的拥护与爱戴,成为了这次农民起义的首领。

和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一样,王匡、王凤兄弟为人十分慷慨大度,豪爽侠义!当他们为饥民奔走呼号,四处筹集食物时,他们的表现是那么地执着,以至面对官府的威逼,他们毫不退缩;当官府污蔑饥民造反,派兵镇压时,王匡兄弟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领着饥民与官府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矛头直指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王莽政权。

王匡兄弟虽然出身农民,但他们的眼界很宽,他们对为什么造反,造谁的反,心中十分清楚。他们知道是王莽篡夺了汉家天下,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他们要反对的是王莽政权和他手下的贪官污吏。因此,一切反对王莽政权的农民义军都是他们的朋友,他们都愿意联合起来对敌。所以,他们一旦得知平林人陈牧起义,便马上与之联合;当刘秀力主与绿林军联合时,王匡当即拍板接纳了刘氏兄弟,使舂陵兵不至被莽军消灭;在夺取长安后,王匡同样接纳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王匡兄弟就是这样的人,为了推翻王莽政权,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他们没有想自己的一己私利,没有怕丢失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拒绝与人合作,而是一切从大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反抗王莽政权的斗争,这种深明大义的举动,赢得了各路义军对他的信任。

王匡起义之初,有人劝他称帝,王匡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接受刘秀等人的图谶之说,认为只有打出“推翻王莽、复兴汉室”的大旗才能凝聚人心,才是正义之举,所以,他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选择了汉高祖九世孙刘玄为帝,建立起更始政权。这种主张正义的精神,赢得了各路义军对他的信任,保证了义军最后取得推翻王莽政权的胜利。

王匡、王凤所领导的这次起义,历时9年,驰骋大半个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光辉史实,因为有了这次起义,所以就有了“绿林好汉”这一成语典故。它的出现比梁山好汉要早1000多年。梁山好汉、当今的江湖义士、武林侠客当属绿林好汉之一脉相传。天下好汉出绿林,绿林好汉为中国武林之鼻祖当之无愧,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大名片。绿林好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发扬光大。

(据京山市档案馆 作者: 鄂中京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