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了无杂念(但不要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了无杂念(但不要心如止水)(1)

从前,有位老太婆发现一和尚在山中独自修行,就建了一座茅庵,供养和尚。多年来,她雇一名妙龄少女为其嘘寒问暖,送衣端饭。后来有一天,她决定试试这个和尚的修行究竟怎样。她让女子脱光了衣服抱住和尚问:“这个时候感觉怎样?”女子遵照老太婆的指令去做,和尚吓得战战兢兢,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 女子回来,将情形如实禀报。老太婆听了生气地说道:“想不到二十年来我养了一个俗汉!于是,老太婆一气之下,放了一把火烧了茅庵,把这个和尚赶走了。

宋代何耕 有诗可云: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达人定汝笑,胸中太泾渭。

不妨声色海,径造佛祖地。

所以亦乐翁,花前时一醉。

心如止水了无杂念(但不要心如止水)(2)

一解:

此联出自禅宗典籍《葛藤集》,是一个轶名僧人所作。

说是这位僧人独自在草庵中修行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来他的衣食供养全是由一位虔诚的老婆子负责。一日,老婆子想要堪验一下自己供养的这位僧人修行到底达到了什么境界,便让正值妙龄的孙女儿去送饭,并告诉她进入僧人草庵后如言所行。

少女将饭送入草庵,忽然抱住僧人缠绵,并附耳低语道:“正这么时,你感觉如何啊?”

那僧人冷冷地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孙女儿回家将情况告知老婆子。那婆子忿忿道:“二十年来我竟养了个俗汉!”她当即将那僧人赶走,并且一把火将那草庵烧了。

老婆子为什么说那僧人是个俗汉?那僧人之所为到底是得了道还是未得道?到底老婆子是对的还是那僧人是对的?若说老婆子是对的,莫非那僧人将少女抱住成就了好事,她就不说是他是俗汉了?若说那僧人是对的,面对美色冷若冰霜,是为得道高僧的风采?

可以肯定地说,那僧人并未得道。真正得道高僧是回复了天然本真之性情的人,是顺其自然随缘任运而为的人。那僧人面对妙龄女子冷若冰霜,显示了他是个绝情禁欲的人,一个背离自然的人,一个将自己锁定在死寂空门中的人。若是那僧人顺手牵羊将那少女抱住亲热,当然他也不是一个得道之人。那只能说明他二十年修行尚未脱尽世俗情欲,是个不可救药的俗人。

真正的得道高僧面对老婆子派来勘验的妙龄女子会如何应对呢?赵州和尚一则公案会告诉诸位。

一日,一位妙龄尼姑来参访赵州和尚,一见之下,不禁心生爱慕之意,赵州和尚得道高僧的风采实在令人心仪。她不禁近前问道:“如何是密密意?”意思是说,佛法真正的奥妙在哪里?赵州和尚用指头在她的手臂上掐了一下。尼姑一惊,道:“你也有这个在?”赵州和尚平和地说:“是你有这个在。”

得道之人心净如水,心静如镜,对自己、对他人、对一切都了了分明,岂能不了知那小尼姑动了凡心?这样的小尼姑当然也要点化超度她,赵州和尚便一物降一物,动用了以情治情,以欲显欲之方便法门。小尼姑当即省悟自己尚未挣脱情欲之锁,此后能由此悟入也未可知。

那僧人若是得道之人,应该知道送饭女子对他的勘验之心,因此不会与之亲热。若是那女子是对他动了真情,他也不会与之亲热。除非女子也是得道之人,二位得道之人在心神相契性情相投的瞬间,当下相许相悦,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得道之人与未得道之人本质区别在于:得道之人有情而不羁于情,有欲而不役于欲,一切顺其天然本真之性而为,自由自在自如。

心如止水了无杂念(但不要心如止水)(3)

二解:

有一种静叫死静,有一种水叫死水,有一种禅叫枯木禅,有一种人叫活死人。

无论修怎样的法门,活怎样的人生,若以心如止水为至高境界,那便与活死人没什么不同了。

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和尚四处云游参访,遇到一个颇有道行的老婆婆。老婆婆有意成就他,给他盖了一座茅庵供他闭关参禅,并派芳龄二八的孙女每日给和尚送饭。

三年后,老婆婆想考验一下和尚参禅的境界,叮嘱孙女给和尚送饭时故意挑逗一番,看看和尚的反应。

孙女在奶奶身边长大,也颇有几分道行。她按奶奶的吩咐,送饭时满怀温情的抱住和尚,娇羞的问道:你现在的感觉如何?和尚只回了一句: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

老婆婆听和尚如此说,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痛骂一声:我这三年竟供养了一个俗汉!

茅庵烧了,和尚只能跑路了。他边跑边想:二八佳人投怀送抱,我如柳下惠一样都不行,老婆婆到底想让我怎样呢?

说起来,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心如止水一样,不为外境所动,也是好的。只是,禅是活的,不是死的;水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

心静如水没错,但不能心如止水。水只有在一种状态下才完全静止不动,那就是——冰。一个活成冰的人,所有他身边的家人,都会感到一股寒意。

可以想见,一个心如止水的人,便如同一个活死人。冯唐《搜神记》里有个形容词叫“站猪”~~多么可爱的冯唐。可是,猪还是有温度的,一个心如止水的活死人,就是一堆行尸走肉,只会令家人心寒。

可笑的是,这样的人,他们却自以为自己很有修行!?亲,别逼我说真话好吗?——无情,不代表你有修行。老子说天地无亲,那不是说你,说的是天地!!

老子曰:上善若水。悟道的人心境如水,这当然没错。但是你要知道,老子说的水是液态的水,是能够流动的生命之源;而不是固态的水,不是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死海。

道心如水,水是活的,遇方成方,遇圆成圆,能适应任何一种不同的环境——无论是高山泉水,还是山涧溪流;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路边的臭水沟;即使是冰,也是水在零度以下的一种自然顺应。

一个悟道的人也应该像水一样,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状态、任何境遇都能随遇而安,即使在生死面前也能够安然不动——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安静的环境下心才能平静,在喧闹的环境下就会烦躁不安,那怎么谈得上心静如水呢?那就是一棵墙头草而已,心时时处处都被外境所扰。

前面的故事还没有完,茅庵烧了,和尚跑了,三年以后,和尚又回到老婆婆这里。老婆婆重新盖起一座茅庵,再次供养和尚闭关参禅,还是派孙女给和尚送饭。

三年之后,老婆婆还是像上次一样,让孙女试探一下和尚修行的境界。孙女又一次抱住和尚,问:现在感觉如何?和尚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教你家婆婆知!

老婆婆听到后,又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欢喜地对和尚说:“枯木逢春!恭喜你终于开悟了!”

静水流深——无风无浪的时候,大海看起来是平静的;但是,在平静的海面之下,在海底深处,却有一个神奇无比的海底大千世界……

悟道的人看似心静如水,然而——静水流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