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款以什么为盼(用岁次落款值得商榷)

翻开《书法报》,经常看到用“岁次丙申×月×××书”这种形式落款的书法作品(如《书法报》2016年第39期第7版左下图,第23版右下图,第26版右上、左下图;2016年第40期第9版右图,第31版左下图;2017年第1期第38版下图;2017年第4期第18版下图,第24版左下图,第25版下右2图)仔细推敲,将“岁次”在落款中这样使用是不恰当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落款以什么为盼?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落款以什么为盼(用岁次落款值得商榷)

落款以什么为盼

翻开《书法报》,经常看到用“岁次丙申×月×××书”这种形式落款的书法作品(如《书法报》2016年第39期第7版左下图,第23版右下图,第26版右上、左下图;2016年第40期第9版右图,第31版左下图;2017年第1期第38版下图;2017年第4期第18版下图,第24版左下图,第25版下右2图)。仔细推敲,将“岁次”在落款中这样使用是不恰当的。

那末,“岁次”是什么意思?在落款时如何使用呢?

“岁次”中的“岁”就是“年”“年份”;“次”是与主相对,第二。

在落款中使用“岁次”,就是一幅书法作品落款文字中,有一种主要的纪年形式,如公元;再写上另外一种纪年形式,如干支。可在这两种年份之间加上“岁次”,如公元二〇一六年岁次丙申。而且,干支纪年一般都是放在岁次的后面;反过来把干支纪年放在岁次前面的情况几乎没有。完整的落款应如:二〇一七年岁次丁酉孟春中浣×××书(表示:二〇一七年农历正月中旬×××书)。

使用“岁次”落款有何意义?这便于后人查对作品的创作年份。试想:一个专业书画家活了90岁,从25岁开始有作品流传于世。如果只用干支纪年,那么,他85岁至90岁期间创作的作品之落款年份,与25岁至30岁之间的作品年份会有重复,后人难以辨别。历来书画家都喜欢用干支纪年落款,历史久远、名气不是很大的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仅仅凭借一个干支年份落款,恐怕连作品是哪个朝代创作的都很难弄清楚,更不要说是什么年代了。如果另外再增加一种纪年形式在作品里,就能一目了然。

为什么两种纪年形式会在同一落款里?

在封建时代,各个朝代的皇帝登基,除了封帝号以外,还有一个甚至多个年号,如汉武帝刘彻就使用过建元、元光等11个年号,唐太宗李世民只使用过贞观1个年号,宋徽宗赵佶使用过建中靖国、崇宁、大观等6个年号。公元1107年可写成“大观元年岁次丁亥”;公元1876年可写成“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在民国时期,公元1914年可写成“民国三年岁次甲寅”。把两种纪年形式写在同一款里,任何人看起来都方便。

“岁次丙申”为什么是错的?没有第一,怎么会有第二?没有主要,怎么会有次要?在一幅书画作品上,落款中只写一个创作年份(无论是什么纪年形式),都是恰当、合理的。但是在这个年份前面加上“岁次”,在逻辑上说不通。因此,把“丙申×月×××书”写成“岁次丙申×月×××书”的落款是不恰当的,成了画蛇添足。

在报上看见一些基层书画协会的领导在以一种纪年形式落款时使用“岁次××”;还有书画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也同样在作品上用“岁次××”落款。长此下去,让人担心书画的落款会被“岁次××”的形式绑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