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民富排行榜(江苏和浙江省民富PK)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不是同一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民富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往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就意味着那里的百姓民富水平越高。

这里不拿中国去和欧美发达国家对比,简单聊聊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迄今为止虽然全国不少地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以民富水平来衡量,江苏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可以说是完败于浙江省。

长三角民富排行榜(江苏和浙江省民富PK)(1)

中国人均GDP超1万美元地市分布图(2021年)

以下是今年前3季度这两省全体居民(指所有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表。

先来瞧瞧江苏的↓

长三角民富排行榜(江苏和浙江省民富PK)(2)

江苏省今年前3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榜

再看看浙江的↓

长三角民富排行榜(江苏和浙江省民富PK)(3)

浙江2022年前3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

通过比较,这两个省真正的民富情况得以一览无余,结果也是令人十分吃惊。

首先从两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浙江为47023元,江苏则为38114元,两省整体相差近9000元;

其次,从两省各自排行榜上的前三强城市来看,浙江前三强为杭州、宁波和绍兴,这三地人均已突破5万元大关,最高的杭州为5.6万元,而江苏最强的苏州/南京/无锡三地同样都超过5万元,但最高的苏州只有5.4万元,落后杭州2千元,同为省会的南京则少了4千元;

再者从排行榜后三名来比较,江苏后三名为徐州、连云港和宿迁三市,其中垫底的宿迁不到2.4万元;浙江后三名分别是金华、衢州以及丽水,最落后的丽水达到3.4万元,超出江苏宿迁约1万元;

另外两省最大的差距体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线下的数值——江苏处在平均线以下的有8个市(占该省地市总数的约62%),而浙江只有5个(占浙江全部地市的45%)。江苏这8个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最高的为3.7万元,最低的为2.4万元,而浙江的5个地市,其中人均最高的为近4.7万元,即使最低的也达到3.4万元。无论是最高或最低,两省相差都在1万元左右。

实际上,当咱们回看国家统计局2021年和2020年的数据,就会发现:过去两年来,江苏和浙江人均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20年江苏落后浙江约9千元,去年增大到约1万元。

去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54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5128元)高22413元,高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确实厉害!特别是,去年浙江省内不少县(市、区)已冲进7万元俱乐部,其中,义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77468元。

长三角民富排行榜(江苏和浙江省民富PK)(4)

近两年全国各省及自治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榜

不得不说,江苏虽然贵为中国第二经济强省,但很遗憾在民富方面完败于浙江,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经济最强省广东,它比江苏做的更差劲。

所谓的“国强民富”,小编的理解就是——一个国家在强大后,本地民众能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是高还是低,如果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证明百姓们的生活越富裕,反之,则说明大家普遍都不富裕。因此,真正的“国强民富”——国家强大的同时人民富裕,而要让百姓们跟着富起来,主要办法就是“藏富于民”。

为什么说一定要“藏富于民”呢?因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内需(即消费),前两者不可能永远可靠,当投资和出口无以为继之时,最终靠谱的只能是消费。但消费的前提是大家口袋里都有很多钱,有钱消费了经济增长就不缺动力,没钱消费了怎么去刺激促进经济?

至于“藏富于民”和“藏富于国”到底哪个更好?它俩应该是辩证的关系,但由亿万人民组成的国家,试问如果人民穷得叮当响,那么国家即使再强、再富,这个意义何在呢?

长三角民富排行榜(江苏和浙江省民富PK)(5)

从江浙两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的差距就能看出,江苏的发达主要是苏南地区,广大的苏北地区相对而言在经济等各方面仍然比较滞后,这尤其体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反观浙江,省内各市经济的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并且更显活力和潜力。

所以江苏应该大力扶持苏北各市发展,这不仅是为了保持目前整体经济领先的优势地位,也有助于江苏长远发展。假如江苏继续不重视苏北发展,继续不重视增加本地居民特别是苏北各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未来20年内就很难保证整体经济不被浙江省反超。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它愿意把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当地百姓,切实提高民生,真正的实现了“藏富于民”。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江苏还是其他绝大部分省份都应该向浙江省学习。


笔者申明:文中所有引用数据及图表均来源于合法、公开资料,仅供读者参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