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一个探求真理的过程,改造世界是在真理指导下实践过程我们追求真理,掌握科学知识,无非是以此作为行动向导,去改造客观世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时间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时间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一个探求真理的过程,改造世界是在真理指导下实践过程。我们追求真理,掌握科学知识,无非是以此作为行动向导,去改造客观世界。

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物质变精神过程。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回归实践的过程,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具体的、直观的、表面的认识。它只反映客观世界的表面特征,因此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但这不是感性认识所能达到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思考和加工改造,从中抽取出隐藏在事物深处的本质及规律性,从而形成了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的反映了客观世界。人们运用理性认识形成的新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确定新的发展方向,科学预见未来,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目的,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一个量变过程,需要占有、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深入调查研究。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突破,是质的飞跃,产生的是新思想新理论。

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理论指导。

新民主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把新民主主义总路线重新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必须是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些敌人的集中表现,就是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时,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由“反帝反封建”修改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这就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意义的反对资本主义。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是爱国的,是我们团结的对象。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不区别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这是两个性质不同革命运动;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不能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的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也必然是衔接的,中间不可能再插入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曾形象的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提出:“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慨括。遵义会议之前,中国革命屡遭挫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国情不同,革命的性质、道路、依靠力量也必不相同,而常常机械地套用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教条地对待共产国际的指示。

在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特别是抗战爆发以来十多年的革命实践,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得到了充分展现。曲折而丰富的革命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比较深刻认识,已经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纯熟地结合起来,能够系统地回答有关中国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正是在这样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界。”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第一次飞跃是一个探索追求真理的艰苦过程。并不是所有的感性认识都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需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第二次飞跃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正确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会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真理在手,前景光明,投身实践,跃跃欲试,改造世界决心大,干劲足。这时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真理绝对化扩大化,认为真理是无限的,试图用一次飞跃来解决所有问题。真理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过犹不及,正如列宁说:“真理哪怕是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变成谬论”。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发生的历次政治运动,无不是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结果。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开展整风运动。广大党员和群众、党外人士积极响应号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以及领导干部的作风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建议。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要求认清阶级斗争形势,注意右派的进攻。其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右派的斗争。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反击是正确的,必要的,这对于分清大是大非,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把历史转变时期新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把大量思想认识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并且沿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斗争方法,致使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最初定为五千人,最后有55万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给党和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严重损失。

1959年庐山会议,把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延伸到党内。毛泽东说,庐山出现的这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在我党,这一类斗争,至少要斗二十年,甚至半个世纪。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7年,上海造反派夺权,掀起一月革命风暴。毛泽东对此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一扬大革命”

1968年4月,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做出了新判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质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继续”。把文化大革命性质判断为“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使问题进一步升级,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从文化大革命初期冲击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发展到清查解放前有或怀疑有这样那样历史问题的人,文化大革命涉及的社会面就更广了。

1968年9月,全国除台湾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合一,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它以抓阶级斗争为基本职能,是“领导广大革命群众对阶级敌人进攻的战斗指挥部”。

1969年4月,党的九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阶段的任何时侯、任务情况下都要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式规定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1973年8月,党的十大肯定九大的政治路线,并提出:“阶级斗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定为客观规律。

1975年初,毛泽东针对邓小平提出的“三项指示为纲”批评说:“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

毛泽东如此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是有历史渊源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学说,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形势,制定战略,提出任务,指导工作。因此,阶级斗争观点深深印在广大党内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头脑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党从长期的战争年代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思路不是很清晰的,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社会革命和经济建设各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规律。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了,但主观认识跟不上,这就容易沿用过去战争年代的思维方式,照搬战争时期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继续把阶级斗争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这些矛盾和问题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来认识。由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巳被消灭,于是把社会上、党内的不同意见,把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缺点的批评、党的高级干部对党内的某些政策的不同看法,都认为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提出对他们的斗争是阶级斗争。这就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

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当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之后,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它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或者说是“过去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这就客观的、事实求是的认识了阶级斗争,即承认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又承认它不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澄清了长期以来对阶级斗争问题的模糊认识。

……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是绝对的。真理又是具体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又是相对的。人类认识就是这样不断地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而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构成了绝对真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