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下雨娘要嫁人是什么意义(天要落雨娘要嫁人)

在《乔家的儿女》里,乔一成的二姨要和马毓麟结婚,结果遭到了自己儿子女儿的反对,二婚在很多年代都是不被接受的,不像现在放的太开了,想结几次婚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然而半老徐娘拖家带口的改嫁,总还是会被指指点点的。

“娘”歧义的由来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俗语本来是追寻自然之礼,尊重客观规律的一句话,又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呢?其实不难理解,在明清时候的理学束缚下,女子都以三从四德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以存天理灭人欲的贞洁牌坊为自己的家族荣耀,怎么会出现娘要嫁人这样的话。

天在下雨娘要嫁人是什么意义(天要落雨娘要嫁人)(1)

娘在中文的释义中,有母亲的意思,也有姑娘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会产生歧义的原因。在不同的释义里,这句话的意思几乎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用古人的话来讲,母亲嫁人,宋元以后就是毁三观的大事,如果是姑娘的意思,就比较合理。

然而产生这句俗语的典故,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叫朱耀宗的人,从小失去了父亲,被母亲含辛茹苦地养大了,自己在上京赶考的时候,高中之后,替母亲求来了皇帝的恩典,一块光宗耀祖的贞洁牌坊。

然而在回家之后,母亲告诉他,自己要嫁给朱耀宗的老师,这件事让朱耀宗心头一惊,不光是不能接受,还有了皇帝赐下的贞洁牌坊,纵容母亲再婚就是欺君之罪,然而母亲这时说,你现在洗了衣服,第二天如果干了,就不再提改嫁的事,朱耀宗洗好衣服的当晚,风雨大作衣服就是不干,后来将此事告诉了皇帝,皇帝啧啧称奇,随免了朱耀宗的罪,下旨说:“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天在下雨娘要嫁人是什么意义(天要落雨娘要嫁人)(2)

这件传说流传开来,却没有实际的时代,有人说是宋代流传的典故,却因为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故事,为这句话引来了最初的争议,程颐的话是约束女性的道德标准,。

此“娘”的真意

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丈夫去世之后也曾改嫁,也不曾受别人道德上的谴责,起码在南宋初期,人们对改嫁还是持包容的心态的,也正是朱熹后来的解读,让人们对于程颐的中性发言,一边倒的认为那是针对女子的道德约束。

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里对“条要落雨娘要嫁人”解释为“天,纯阳无阴,要落雨则阳之求阴也;娘,孤阴无阳,要嫁人则阴之求阳也。如矢赴的,如浆点腐,其理如是,其势如是。”,这里面没有明确说明娘的含义,为什么没说呢?他不敢啊,如果说娘是母亲,这不是和整个社会对着干吗?如果不含有母亲的意思,那李清照这些人,统统该上耻辱柱,凭什么做流传千古的诗人。

天在下雨娘要嫁人是什么意义(天要落雨娘要嫁人)(3)

要知道,在能和孔孟比肩的圣人里,除了朱熹等人改进后的理学,王阳明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心学,在当时也很受追捧,也是比肩孔孟的大圣人。但是王有光不是圣人,他不敢违背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给这句话做释义的时候,也只能不解释,这样才能被大众接受,也才能流传到现在。

这里的“娘”应该是女子的意思,包含未嫁人和改嫁的,只是因为理学的闯入,让大家对这句话产生了歧义。

结语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原本就是古人说来男女婚嫁的事,是自然的规律,毕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娘字本身包含多重释义,更能代表女性这个群体,能产生如此大的争议,理学绝对是功不可没的,新中国以来,女权意识的觉醒,两性平等多年,更应该正确的认识两性的婚姻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