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痛不欲生(死去活来)

死的痛不欲生(死去活来)(1)

文 | 谦钟素 · 主播 |阿成

死的痛不欲生(死去活来)(2)

茅盾在《机械的颂赞》中写道:

交通停顿了,马达不动了,电灯不亮了,德律风不通了,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上海便将成为死的黑暗的都市了。

这句话曾是某地高校历史试题的题面,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德律风是什么?

德律风其实也是东拉西扯来的日本音译词语,就是电话(telephone)。虽然风在汉语里有传递、传达的意思,可德律说的不清不楚,实在不好理解,后来就被更加形象的词语电话代替了。

相同词尾的只有麦克风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像维他命(Vitamin)、密斯(miss)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这些红极一时的时髦词汇已经销声匿迹了。一些音译词如吉普(jeep)、引擎(engine)、摩登(modern),已经深入人心,仍然在用。

死的痛不欲生(死去活来)(3)

易中天老师说

语言从来就不是自给自足的,也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引进”,有的“借出”,有的“死去”,有的“活来”。

就如新上海人,现在实兴说“不要”“不要太潇洒哦”“不要太漂亮哦”。这里的“不要”,其实是“实在”的意思,这两句话意思就是“实在太潇洒”,“实在太漂亮了。”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对人们的影响,语言的变化,让很多游子再回故乡已经看不懂,听不懂了。

死的痛不欲生(死去活来)(4)

游子看不懂,听不懂还算是情有可原。天天朝夕相处,也有可能会看不懂、听不懂到底在说什么。

前段时间看了个消息,某高校一男生,为心爱的女生写了212封情书,该女生十动然拒。

“十动然拒”是什么意思?以为自己孤陋寡闻,把成语词典翻了个遍,然并卵。读到这,是不是感觉一头雾水?正为“十动然拒”迷茫着,突然又跳出来一个“然并卵”

死的痛不欲生(死去活来)(5)

其实这些都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网络新兴语言。

“十动然拒”就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然并卵”是然而并无卵用的缩写,就是一无所获的意思。这些词语只是将一些语言简略缩写了,可这简写,也刮起一阵旋风。

类似于此的还有,不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细思恐极。猛的一看,似乎真以为是成语了,其实都是十分浅显的语言。

“不动然拒”意思是不觉得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

“人艰不拆”,意思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不明觉厉”,意思是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累觉不爱”,意思是太累了感觉再也不会爱了。

“细思恐极”,指仔细想想,觉得恐怖到了极点。

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曾经引起热议,网络新式成语会不会对文化有什么影响?

其实看了“死去活来”的方言,我们就明白,语言自身也会筛选,去粗存精,要么自我消亡,要么发展进化融合到主流文化中去,并不需要我们过度惊慌

死的痛不欲生(死去活来)(6)

聊了“死去活来”的词语,其实词头和词尾也有“死去活来”的。

印刷品、普遍性、知名度这些词早已耳目能详,而这些词的词尾“品”、“性”、“度”是日本人发明的估计鲜有人知。他们在翻译英语时造出来这些词尾,这些“活过来”的词尾我们拉扯回来就直接用了。

“有”则是“死去”的词头。上古时,地名、国名、部落名前,常会加“有”,如有虞、有苗、有殷、有周,现在已经没人这么说。

死的痛不欲生(死去活来)(7)

倒是有长生不老的词头——“阿”。有用在名字前的“阿斗”,有用在称谓前的“阿婆”,粤语里排行也加阿,如“阿三”。南方喜欢说“阿”,在南方叫阿三、阿六,到北方就叫老三、老六,老张、老李。对应的还有“小”也是常作词头,如小王、小赵

当然叫老的不一定都老,如北方方言的“老疙瘩”就是指最小的子女,称“”的也不一定都小,如上海人的“小菜”其实包括所有的菜。

经历了“死去活来”,语言不断精进了,于是越来越多的语言不仅只顾顺口,还会考虑顺耳,下节我们就听听“张冠李戴”的方言,敬请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