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为什么热死了也不装空调(三伏天儿罕见高温)

历史最高气温德国热“化”了2022年7月19日这天,有可能会成为德国自188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根据德国气象局最新预警,这周德国部分地区的气温甚至可能达到 45 摄氏度近几年,德国的气温可谓是连创新高,我10多年前来德国时,经常同一条牛仔裤可以过四季,印象中夏天最高也不会超过32度,现在即使达到40度也不足为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欧洲人为什么热死了也不装空调?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欧洲人为什么热死了也不装空调(三伏天儿罕见高温)

欧洲人为什么热死了也不装空调

历史最高气温!德国热“化”了

2022年7月19日这天,有可能会成为德国自188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根据德国气象局最新预警,这周德国部分地区的气温甚至可能达到 45 摄氏度。近几年,德国的气温可谓是连创新高,我10多年前来德国时,经常同一条牛仔裤可以过四季,印象中夏天最高也不会超过32度,现在即使达到40度也不足为奇。

德国近三年高温致死的人数

超过死于车祸的人数

周二中午和一个来自摩洛哥的同事开网络会议,他一边用文件夹扇风一边抱怨天气闷热,我心中暗想:连非洲人都嫌德国热,那是真热啊!不仅德国,欧洲南部地区更是因高温干旱饱受森林大火之苦,不得不疏散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德国多处森林保护区也禁止游客徒步,守林员定期巡山。

据统计,德国近三年因为高温致死的人数已超过死于车祸的人数。2018 年到 2020 年的三个夏季里,德国有超过两万人死于高温,其中老年人居多。据《柳叶刀》的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老年人中因高温而致死的人数增加 54%。

我有一个忘年交——一位名叫艾卡的85岁的奶奶,她年轻时离婚后就没再婚,女儿嫁到了美国,只有圣诞节或感恩节才会回来看望她,艾卡奶奶独自一人住在一个70年代的老房子里。因为知道本周会出现高温天气,我上周末特意去超市买了20升饮用水和几个医用冰敷袋,给她送了过去。艾卡见到我很高兴,拉着我去厨房吃刚烤好的蛋糕,三十多度的天气再加上烤箱冒出的热气,桌上摆着热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大蒸笼里,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

普通居民不装空调的三个理由

主要是因为“不划算”

我问奶奶怎么不装一个空调,她说:“那东西特别费电。以前德国最热也超不过两周,忍一忍就过去了。实在热得受不了,就搬到地下室住几天。”她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态。德国的民用住宅建筑是普遍不装空调的,不是因为空调太贵买不起,而是觉得不划算。

首先,夏天最热的时候正好也是德国的暑假,怕热的都跑到海边或者湖边度假去了。德国昼夜温差较大,到了晚上温度就会下降不少。没出门旅游的德国人,白天可以去公共场所乘凉,附近的教堂和喷泉都成了老少咸宜的消夏胜地。当户外烈日炎炎,教堂里才20多度。

其次,德国新建的房屋注重环保节能,几乎每家窗户都安防紫外线的双层隔热窗帘。而且德国大多数房子都配有地下室,实在热得睡不着就去地下室纳凉。

最后,大多数德国人都是租房子住,出租的公寓基本不带家具和电器,搬家的时候房东还要求把房子恢复成“家徒四壁”的原样。拆卸空调需要专人,又贵又麻烦,所以很多人都选择性价比高的电风扇或者移动空调扇。

80%以上的德国养老院和医院

不安装降温设备

奶奶央求我帮忙打理一下花园。她摸着干枯的叶子惋惜地说:“这刚打花骨朵儿,还没等盛开就被晒蔫了。你帮我把花盆挪到阴凉的地方吧,我老了,搬不动了。”这花园是老太太的命根子,她经常忘记自己喝水,但每天都记得给花浇水。我很理解奶奶的处境,在德国最容易被遗忘的是独居老年人,他们因为中暑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热死”在自己的家中,很久之后才被邻居发现。奶奶很幸运,她的邻居都是相处了四十多年知根知底的老朋友。老太太的钥匙就插在门上,对门的邻居几乎每天都会进屋打个招呼,然后给奶奶的女儿发一条信息报平安。

多年来的酷暑教训并没有让德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老人和病人是热浪中最脆弱的人群,然而80%以上的德国养老院和医院没有安装任何空调或电扇帮助降温。不仅如此,德国办公楼和居民住宅也鲜有空调设施。

德国还有很多像艾卡奶奶这样的独居老人,如何帮助他们安度酷暑是个普遍问题。目前德国一些城市的志愿者自发提供一项免费服务:在炎热天气给注册登记的老人打电话,提醒老人多喝水、避免高温出门。紧急情况下如老人不舒服,他们会通知急救医生。

政府应急措施“治标不治本”

人类正为全球气候变暖“买单”

除了民间自发的组织,德国政府又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没有全国统一制定的防暑行动计划,州政府自己负责制定具体措施。例如在室外安装更多的饮水点,免费开放有冷气的公共场所给流浪汉,为医院和养老院拨款改善条件等。

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极端高温天气其实是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引起的。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行动机构的最新调研数据表明:自2000年以来,德国每年为气候变化“买单”超过66亿欧元,累计损失至少1450亿欧元。2010年,德国政府在波恩附近的小镇彼得斯贝格发起了多国气候对话会议。

还是2022年7月19日这一天,彼得斯贝格气候对话会议在德国柏林刚刚结束,40多个国家的代表就气候适应、经济补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强调德国“不会偏离其气候保护目标,坚定不移地践行到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对此德国民众持怀疑态度,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到2045年德国会越来越热。

文/任淼淼(现居德国)

瑞士人的消暑乐:

关窗、上山、下水、烤肉、放烟火

瑞士植被丰富,湖泊和河流较多,加上阿尔卑斯冰川上刮下来的山风,夏天一般并不会特别热,算非常适合消夏的凉爽之地。但是近年来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欧洲的夏天多次被高温热浪席卷,处在欧洲正中央的瑞士也未能幸免。瑞士人也不得不考虑更多方式来抵抗夏天高温。

瑞士所有的窗户都有遮光板

在瑞士一般的建筑物都没有安装空调设备,防暑的方式都是物理性质的。瑞士人非常喜欢在夏天给建筑物穿上“全身防晒”的装束,这里所有的窗户都有遮光板或遮光帘,有大块玻璃幕墙的建筑物,甚至会有订制的遮光罩。到了夏天,很多家庭整个白天使用遮光板,不让阳光照进屋里,防止室内升温,清晨或者太阳下山以后才会打开窗户通风。

新建的办公楼,遮光罩一般根据光线自动控制,等阳光到了一定强度就会自动启动。有时夏天走进屋里会有眼前一黑的感觉,因为室内几乎都会尽量屏蔽阳光。

此外,瑞士所有较新的建筑都采取“零耗能”环保建筑标准来设计,夏天没有空调,冬天也不用燃烧能源来取暖,这些建筑物的隔热层都要达到很高标准,在高效隔热层的保护下,热交换等环保技术确保室内温度保持在让人体舒适的程度。

夏天很少旅游,选择在家附近游泳

瑞士在欧洲内陆,气候相对稳定,到了夏天瑞士山里和湖边都非常舒适。很多人会到高海拔的山里度假屋去消暑,喜欢户外运动的瑞士人会在阿尔卑斯凉爽的山风中徒步、健走、骑车和玩滑翔伞或者各种极限运动项目。瑞士人最喜爱的活动要数在公开水域里游泳玩水了。瑞士的国土面积不大,几乎每个城市村镇都距离湖泊和河边不远。夏天一般上午大家还上班学习,一到下午河里湖边就非常热闹,不少人都光溜溜地游泳、玩水、划橡皮船、站立式桨板。

首都伯尔尼的阿尔河源头非常清澈,看似无害舒适的河水却暗藏杀机。河水太冷和太急时游泳都非常危险,再加上有很多大石头,不小心就会撞到,每年夏天都会有不熟悉情况就盲目下河游泳的外国游客在河里溺亡。不过伯尔尼本地居民都有自己熟悉的河段,下水之前也会通过手机里的游泳APP查看河水的温度和流量。大多数人都会带游泳圈、漂浮包,小孩会穿着救生衣。我有一个邻居,会每天早晨沿着河边跑步到河的上游,把衣服鞋子放在防水的漂浮包里,顺流而下游泳回家。

曾因高温取消8月1日国庆烟火

夏天瑞士人最爱的活动就是呆在室外烤肉了,他们的烤肉聚会很有特色——大多数时候组织聚会的人只提供场地和炭火。可能因为物价比较昂贵,大家习惯了烤肉聚会自己带饮料、零食和烧烤食材。

瑞士的很多旅游路线和水域边都提供这样的公共烧烤架,还有用来烤肉的木柴。在离我家不远的河边就有两个烧烤点,同时有告示牌,如果你要在某月某日预定这个烧烤点和朋友开Party,可以在告示牌上写自己的手机号和预定时间段,大家就会自觉地把这个时间避开。没有人管理,大家自觉形成默契。另一个瑞士人的最爱就是冰啤酒了,啤酒厂经常赞助夏季音乐节和夏日庆典。

每年盛夏瑞士最盛大的活动就是瑞士国庆节了。瑞士的国庆在8月1日,几乎每个城市和乡镇都会组织放烟火的盛大庆典。国民们也会买很多烟花自己回家放。到了国庆节这一天瑞士人会把以上避暑的所有活动全部集中一起大组合。在湖边烤肉、玩水,听音乐、喝着啤酒看倒映在水面的盛大烟火秀,空气中飘着木炭、水流、酒精和火硝混合的夏日香气。

谨慎如瑞士人,如果夏天温度太高烟火庆典就会被取消,不允许向普通居民售卖烟火。2003年和2018年因为欧洲高温,为了防止引起森林火灾瑞士都取消了国庆烟火。2022年欧洲高温更是破了纪录,不知这会不会又是一个没有烟火的炎夏?文/贾淑芬(现居瑞士)

在英国见证一回历史:大暑中的伦敦“众生相”

2022年7月19日,英国历史首次超过40摄氏度的一天,让我赶上了。对于一个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国家,40摄氏度真是“大烤”,更是“大考”! 毕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是非同小可的,虽然身边的人都挺淡定,但明显感到街上行人少了,公交车上乘客少了。

写此稿时正值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原本是宋代诗人形容大暑节气的,想不到此刻竟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了。

政府、居民“各显神通”避暑

英国绅士也难抵高温颠覆形象

政府提前几天就预警了,跟以往重点对脆弱人群加强保护不同,这次特别提醒,疾病和死亡也会在健康人群中发生。机场航班有的取消了,轨道交通降速了,高速路上有的路段撒了砂子防止融化,而电子显示屏则提醒大家“极端天气规划好行程、带上水”;有的学校把课程改到网上,非必要、不外出,尽量居家办公。

不知道和根深蒂固的海洋文化有没有关系,避暑族纷纷跑到苏格兰、北爱尔兰或者伦敦附近海滨,看同学们发的照片,除了蔚蓝大海就是乌泱泱的人山人海;留守族也是“任水唯亲”,伦敦的游泳池、喷水池人满为患。孩子们穿着泳衣穿梭在水柱间;坐在池边的人,有的脚伸到池里、有的脖子上围着毛巾,还有人兜头浇水;男士们有当了“膀爷”的,彻底颠覆了绅士形象——也是,风度和温度从来都不能兼得。

英国超市冰柜区也做了强劲的风幕,保证冰柜的食品新鲜。

英国限制建筑安装外挂机

部分新楼盘开始配空调

国内亲朋好友最热议的是空调,英国为什么住宅不安空调呢?以我个人观察,最主要原因还是气候,极端天气持续时间不长,大家觉得忍几天就好了。

伦敦有漫长的冬季,英国政府对建筑的围护结构有保温隔热要求,能做到冬暖的也就意味着夏凉,空调不是必需品。如果安装家用分体空调,势必要有室外机,我们的租房合同里都明确要求不能在室外安装任何东西,这从技术上又限制了壁挂空调的使用。在英国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网店,都看不到壁挂机和柜机,只有小型可移动风冷机,价格从几十镑到几百镑不等。所谓“买得起但安不起和用不起”的说法也有点道理,各种人工费吓死人,这几年我学会了组装和维修技能,还不是让昂贵的人工费给逼的。

今年上半年,伦敦的电价涨了。从谷歌搜索大数据能看出,这几年一有热浪,英国人对空调的兴趣就增加,但从消费观念上,他们还没觉得非要付诸行动;另一方面,有些新开发的楼盘有空调系统,还会作为销售亮点写在楼书里,就是租金较高。

伦敦的百年老桥哈默史密斯

享受了空调待遇

这次伦敦热浪,Hammersmith(哈默史密斯大桥)享受了空调待遇。这个桥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一说它是牛津大学跟剑桥大学划船比赛的必经之地和最佳观赏地,就知道这座桥有多重要。

这座135岁高龄的悬索桥,在缆索部分包裹了隔热银箔减少太阳辐射热,加装的温度控制系统也会在夜间运行以冷却大桥,可以看出当地人对古迹保护的意识,也是我在这次热浪应对中最受触动的。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很佩服我们老祖宗的节气,英国也没躲过去。很馋姥姥熬的绿豆汤,希望姥姥、姥爷看到文章能放心,也祝国内朋友们夏安。

文/艺烇(现居伦敦)

身在宜人的北欧瑞典

由热浪带来的环保思考

2018年夏天席卷欧洲的热浪至今记忆犹新,瑞典那年夏天7月中旬到8月上旬那场持续25天的热浪,史称百年难遇,持续时间之长则是破了1941年以来的纪录。对于瑞典这样夏天以宜人而闻名的地方,房子以隔温防寒双层玻璃厚厚隔绝层,再冷的天气也保证所有平民百姓的公寓室温不低于18℃的国家来说,那个夏天热得措手不及。不过2018年热浪之后,许多人都意识到,从前那种瑞典夏天近期内不会回来了。

家有一个受不得热不怕冷的小姑娘,不顾先生的反对和犹疑,在2018年5月就买了移动空调放在女儿房间——事后证明这个决策是多么英明。厂商毫无准备,空调脱销,风扇货架也开始空了。媒体开始教大家做环保经济的自制制冷设备,商店的小伙知道我提前买好移动空调,声称只要我肯,双倍价钱也可以卖出去。北欧这块地方,空调被视为极不环保的东西,我们住的房子都有独立的通风系统,人们喜欢自然风。四年前我的移动空调在我们这20户人家的居民委员会里是独一份,今年邻居老头子和居民委员会的其他五六家一起,也终于向热浪低头,斥资装了室内空调。

在这个开车十几分钟就是森林的居住环境里,我们一家三口都喜欢开窗迎来的自然风,风里有夏天的味道。所以我们选择一边开窗通风,一边用移动空调,一两个小时温度降下来就停机,让风吹进来。

四年前的热浪引起众多环境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森林里很多树木枯死,连着两年我最爱的漫山蓝莓盛况不再,秋天的蘑菇少得可怜。政府开始号召某些时段不可以浇灌草坪,也开始鼓励大家可以划出部分草坪任野花野草生长,多样化又环保。四年来最明显的感受是,不到草坪干得太厉害的时候,邻居们都尽量让草坪靠天吃饭,从前那种家家户户傍晚开着洒水器的景况再也没有了。

如果你问这里的人们是真心实意的环保吗?我周围的样本是肯定的。大自然不是遥远的旅游胜地,就在你身边,人们享受着它的馈赠,也心痛着它的变化。

那年秋天,我一个人走在森林里看着枯死的树,还有没能恢复生机的野果灌木丛,心里难过得不行。那以后我不再为了草坪的美丽绿色,几小时几小时地开着洒水器,冲洗碗碟的水都会再倒出去浇花,还有生活中许多惜物的小改变。

今年夏天雨水难得的多,蓝莓漫山遍野,可是那些我怀念的、熟悉的树木回不来了,徒步森林路过的时候总会想起。

文/阿卡(现居瑞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