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与洽有什么不同(为洽川之)

洽与洽有什么不同(为洽川之)(1)

洽川风景名胜区,位于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洽川镇的黄河台地上,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10公里,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生物种类最多的天然保护湿地生态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融,历史遗迹和现代工程相呼应,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与洽川风景名胜区盛名极不适应不匹配的是,在当今的一些汉语辞书里并没有收入“洽”字“hé”的读音,以致于一些人们在“洽川”的“洽”字的读音上常常犯难,要么读作“qià chuān”,要么虽然读作“hé chuān”,但并不了解其所以然,不能理直气壮,可能还存在着种种疑惑。其实将“洽川”读作“hé chuān”,是洽字古代读音的一种延续,古亦有之,在当代一些汉语辞书里依然保留,其历史是悠久的,底蕴是深厚的。

“洽川”由洽水来的,指洽水一带黄河西岸的川道。“洽”的本意是水名,亦作“郃”(hé)。《诗经》的《正月》《江汉》《大明》等诗篇和《尚书·大禹谟》等古籍中就有“洽”字。《大雅·大明》诗云:“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或作“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郃之阳,在渭之涘。”其中“洽”和“郃”都指的是洽水。那么,洽水又是哪条河流呢?《诗集传》说:“洽,水名,本在今同州郃阳夏阳县。今流已绝,故去水而加邑(按:即部首“阝”),渭水亦经此入河也(按:言“渭水亦经此入河”为误)。”《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华文化研究所出版)则说:“洽水,亦曰洽河,又名水瀵,有三源,并出陕西省郃阳县西北,南入黄河。”《郃阳县志》亦说:“洽河,汉永平年间流绝,其绝处有干河村,后复流,土人重之,呼为金水。”其实,《中文大辞典》及《郃阳县志》的说法亦有误。合阳民俗专家史耀增先生的《黄河岸上的明珠——洽川》“洽水故道”条,对“洽水”作了很好的说明,其考证云:“在莘里村中间,有一条不起眼的东西向小河沟,一直通到黄河,这就是著名的洽水故道。在这里,‘洽’读‘合’。过去有两股小溪从西塬上的潘峪和党峪(即南涧、北涧)流出,到莘里村西合成一股,所以称为‘洽水’。魏文侯十七年(前429),魏文侯伐郑还,在洽水北岸筑‘洽阳’城,从此始有‘洽阳’之名。后来洽水干涸,去水加邑,称‘郃阳’。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为‘合阳县’。从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到西魏大统三年(537)县城西迁的900余年间,洽川一直是合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莘野村北和莘里村洽水故道北岸,原先都立有‘合阳故城’的木牌坊。”史耀增先生所言极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洽水在古洽阳县城的紧南面,是发源于洽川西塬潘峪和党峪(即南涧、北涧)的一条并不很长河流。“洽水”并不在合阳县的西北,也不是金水(金水沟),也不是“又名水瀵,有三源”。今洽川西原上的合阳县城,为西魏大统三年(537)县城西迁始建,同洽水北面的洽川的古洽阳县城是两码事。

洽与洽有什么不同(为洽川之)(2)

至于洽水“洽”字的读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洽,沾也。从水,合声,侯夹切。”又说:“郃,左冯翊郃阳县(按:古城在今洽川镇莘里村一带)。从邑,合声。《诗》曰‘在郃之阳’,侯閤切。”《康熙字典》也曾引《集韵》注“洽”字的读音为:“葛合切,音閤,水名,亦作‘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洽,沾也。《大雅》:‘民之洽矣。’《传》曰:‘洽,合也。’此谓毛诗假‘洽’为‘合’也。《释诂》曰:‘郃,合也。郃即洽。’毛诗‘在洽之阳’,称引者多作‘在郃之阳’是也。从水,合声。”其中《说文解字》说“洽,沾也。从水,合声”,又说“郃”“从邑,合声”,“侯閤切”。《康熙字典》引《集韵》注“洽”为“葛合切,音閤”。《说文解字注》亦云“从水,合声”。都说洽、郃二字读作“hé”。“閤”字有“h锓gé”两个读音。读“hé”时,为“全,总共”和“闭合”的意思。“闭合”正好是“合”的意思。而读“gé”,则是名词,指大门旁的小门或宫中小门,显然与“洽水”“郃水”相背。今之《辞源》(商务印书馆)《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辞书则在“qià”以外,另注有一个“hé”音,并举“洽水”词条为例。由诸多典籍和古今辞书可知,最少远在汉代,近在清朝,以至当代,“洽”与“郃”字一样,有着“hé”的读音,“洽川”读作“hé chuān”,古今沿用,正确无误。

洽与洽有什么不同(为洽川之)(3)

古代在洽水的北面曾设有夏阳镇,一度又曾设夏阳县,所以洽川亦称“夏阳川”。但洽水在汉代永平年间(公元58-75)就已干涸,所以“洽水之阳”(《诗经》)的洽阳县后来被改为“郃阳县”,《说文解字》说部首“阝”是山丘的意思,洽川依山傍水,人们根据洽川的沧桑之变遂将“洽”字改为“郃”。今合阳县之“合”,则是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时代替“郃”字而用的,与“洽”“郃”在含义上并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借用了“洽”“郃”的读音而更换为一个常用字而已。这以后“郃阳”“洽阳”“洽水”“郃水”便慢慢淡出了人们视野。

“洽”这样一个多音字,在有些辞书里已经却被当作了单音字。如《现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等一些常用辞书,给“洽”字只注解了一个“qià”的读音,一些人将“洽川”误读为“qià chuān”,当根源于此。但“洽川”读作“hé chuān”,也如上所列举仍在当代一些辞书里有所保留。合阳人,特别是洽川一带的人依然将“洽川”的“洽”读作“hé”,保留着“洽”字古老的读音。命名的“洽川风景名胜区”的“洽”字,也读作“hé”。

因此,有必要呼吁各类汉语辞书的编委会和编者,在编辑或修订辞书的时候,应该将“洽”字注为多音字,收入洽”字“hé”这个既古老又延续至今的读音,并列举“洽水”“洽川”等辞条举证说明,修改前人和一些辞书解释“洽水”的一些错误。

来源:渭南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