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的宫殿是怎么消失的(元大都的营建历史以及废弃和改建)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到121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元大都的宫殿是怎么消失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元大都的宫殿是怎么消失的(元大都的营建历史以及废弃和改建)

元大都的宫殿是怎么消失的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到121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

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来,因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各汗国纷纷自立,蒙古帝国实际上已分裂,演变成为忽必烈的元朝(大元帝国)以及位于其西部的四大汗国,忽必烈仅获得其中的伊儿汗国的承认,直到1303年元成宗在位时,西北四大汗国才名义上重新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

其中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蒙古国(外蒙古)本土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等地。忽必烈登基之后,以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境)为帝都。但是上都位置偏北,对控制中原不利,因此忽必烈在1264年解决了与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决定迁都至燕京地区。

燕京地区当时尚有金中都故城,然而此城历经金朝末年的战争,自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军队攻陷之后,其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焚毁,而且其城市供水来源——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

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1264年9月5日,忽必烈发布《建国都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两都制正式形成。

1267年2月25日,元世祖忽必烈由上都迁都到位于中原的中都,定中都为首都,将上都作为陪都。

1267年忽必烈迁都中都后,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并于1267年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金朝琼林苑),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 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

1272年3月28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并建中书省署在此。元大都和南城(金中都旧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新城营建以后, 命旧城之人徙居新城之中。

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宫阙告成,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以及高丽国王王禃所派使节的朝贺。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时,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至元二十二年,发布了令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地过八亩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从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1294年),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自旧城(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此时期还陆续完成了宫内各处便殿、社稷坛、通惠河河道、漕粮仓库等建筑工程。元大都的营建工作至此基本完毕。此后元代各帝陆续又有添建,如孔庙、国子监、郊祭坛庙和佛寺等,但对元大都总体布局没有变动。

元大都北城垣水关遗址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夏,朱元璋遣将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七月抵达通州,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元惠宗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携后妃、太子、公主自健德门出城北逃,前往元上都避难。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军攻陷大都齐化门,由此入城。明朝洪武元年八月十四日(1368年9月26日),明太祖将大都改名为北平。

由于至正年间饥荒与黑死病等瘟疫为害,元大都故城居民稀少,明军入城时居民仅剩万余人,山西元军由王保保率军反扑大都而来。徐达、常遇春等人留下三万余将士,即开往山西迎战,元大都留守军民不到五万,再由于元大都城北居民稀少、地势空旷,在防守时城上军人无可依托,因此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城中偏北部增建一道土垣,将城垣变为“日”字形布局,使北段城墙靠近居民密集区,战时守城士兵可以从容筹画衣食。由于新筑城墙西端正值河床,因此自今德胜门以西处向西南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洪武四年(1371年)将此段新城墙以北的元大都城垣废弃,原来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以及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和肃清门也一并废弃。这四门的城楼,以及被划在城外的官署、住宅尽被拆除。[9]

但是,元大都北城垣虽被废弃,但并未被拆除,而是仍然起到拱卫城池的作用。直至嘉靖朝俺答之变时,在土城(尤其是改名“德胜门外土关”的健德门附近)仍有明军驻守。

北平此后为燕王朱棣驻地,其城市格局在明初的五十余年中没有变化。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将北京城南墙南移二里,原元大都南城垣亦未完全拆除,而是任其自行湮灭。至明朝末年,元大都南城垣已经被剥蚀为数座土丘,并被称以“下岗”、“上岗”之名。至清朝,大都南城垣遗迹已完全消失。今天在北京市朝阳区和海淀区依然保存有元大都北城墙遗址,被称为土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