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

#头号周刊#

东汉过渡到三国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耳闻能详,不仅在课本上,影视戏剧中 东汉过渡到三国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耳闻能详,不仅在课本上,影视戏剧中,此段历史被多次演绎,关于东汉后期分为三国的原因,其实大部分人心里也有答应,坦白一点来说,便是互相僵持,三方没有哪一方有碾压实力,故而只能暂时分裂。

可今天我们所说的统一,并非国土面积上的完整,统一天下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犹如当年始皇帝颁布的,车同轴书同文,三国时期想统一,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首先解决自汉元帝一来,社会上形成的豪强地主阶级,历史上有几个朝代,都在此阶级上吃过亏,最为严重的,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直接亡国。所以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1)

自战国开始,古人一直在尝试变革,主要的改革成果,是打击封建固化贵族,对底层百姓带来利益,建立扁平化社会。战国有个著名改革家李悝,在国内进行一系列变革,赋予民众掌控规则,以及解读、运用的能力,同时撰写《法经》,在魏国实行开,魏国后来能够跻身进入强国行列,李悝功劳可以说非常高。

魏国出了几位知名改革家,除去李悝之外还有吴起,李悝撰写的书籍,也影响到秦国法律体系,秦律与其说是秦国的,不如说是集战国改革之大成的产物。后来这套体系被西汉所继承,萧何在秦律原有基础上加以修改,添加了三条适合本国的法律,于是形成了汉朝的《九章律》。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2)

说起西汉历史,便不得不提刘邦,刘邦在未造反之前,是个十分合格的秦吏,秦朝依法治国,律法尤为严苛,汉朝则不同,他们更亲睐于黄老之说,以孝治天下,汉文帝更是主张无为而治。秦汉两朝之所以可以威震天下,得益于当时国家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凡想要在乱世中立国,社会制度绝对是重要的一环。不过一旦变革,便会从其中诞生出不好的一面,在汉文帝时期,已经出现了混乱,在汉文帝统治的时候,经常有人假造祥瑞,说有惶恐出现,此事还导致丞相张苍失掉官职。汉武帝从太后手中夺权后,不断重用儒家,最终采用董仲舒的提议,想进入官场的读书人,首先要考察儒学。于是儒家治国的时代开始了,直至汉元帝的皇后,把玉玺交给了王莽,由刘邦一手建立的西汉王朝自此消亡。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3)

建立东汉的刘秀,虽说是个宗室子弟,但本质上是个豪强地主,纵观历史,农民起义摘得的胜利果实,大部分是被贵族享用,刘秀能够称帝,一部分是因为他恢复了原有制度,坐上皇位以后,他设法通过度田法来抑制豪强兼并土地,这下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了,他的儿子汉明帝更大胆,以至于被官僚集团攻击诽谤。

纵观中国上下三千年封建历史,出身草根的皇帝们,更容易传出杀功臣的言论,刘邦是一个,朱元璋也是一个,当然了史书上的真假,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纵观东汉末年到三国的这段历史,其实能统一全国的只有曹操所创立的魏国。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4)

为何这么说?

1.整体实力

魏国(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由于曹魏在三国中占据中原地区,国力远胜于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两晋南北朝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在疆域上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后将朝鲜半岛北部并入了版图,南部诸州大致以秦岭淮河与蜀、吴为界。公元263年,攻灭蜀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曹魏国土约达四百万平方公里。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5)

2.曹操的个人能力

众所周知曹操是被世人厌恶的宦官之后,军事能力上虽然比袁绍强,声望上显然不如袁绍高大上,但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

曹操机智奸诈,他叔叔在其父亲面前告曹操的状,曹操便心生一计故意让父亲厌恶叔叔,从而不再打小报告。

曹操胆识过人,敢于只身刺杀董卓。

曹操才华过人,与其儿曹丕、曹植并称建安文学的“三曹”。

曹操爱惜民力、实行屯垦,重用人才,手下文臣武将如云。

其实,曹操也不是一个残暴的人,按理他是可以杀掉刘备的,可是一直没有杀,直到刘备变成他最强劲的对手。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6)

3.政治

黄淮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百姓遭屠,土地荒芜,幸存者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方。可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面对这种悲惨景象,曹操在世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从曹操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如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①惩办豪强: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所以袁绍虽兵多、钱多、粮多,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②稳定局面:汉献帝被西凉军争夺,各州郡牧守都在拥兵自强,断绝纳贡。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汉献帝小朝廷,远远没有控制政治局势的能力,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作用。

③唯才是举: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④尚礼重法: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此即“拨乱刑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7)

4.军事

①统一北方: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②稳定二北: 曹操继承汉制稳定西域长史府,这就避免如司马懿破坏辽东民族结构的事情发生,为隋唐西域都护的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趁公孙度逝世的机会攻取东国的中原飞地登莱后,又与公孙康缔约“海北土地,割以付君,世世子孙,实得有之”,“为其绝域,委以海外之事”取公孙氏政权不再参与中原纷争,名义上是效忠东汉的地方官,实际上割据辽东。曹操曾想留下吕布未必没有重新夺回并州兵骑的养马之地河套的想法。

③精通兵法: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④治军严整: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⑤爱惜将才: 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从以上关于曹魏的简介、曹操的个人能力,我们可以得知,在魏、蜀、吴三国之中,魏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能统一全国的也只有曹操(魏国)。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8)

那么最大的问题来了,曹操文治武功全都有,为何没有统一全国呢?

1.其实在汉章帝时,世传儒家经典《孟氏易》的汝南袁氏开始崛起。袁安在汉章帝时成为司徒,此后,其子袁敞做到司空,孙子袁汤做到太尉,曾孙袁逢做到司空、袁隗做到太傅,四代人做到汉朝顶级官僚“三公”位置,人称“四世三公”。还有弘农杨氏,世传儒家经典《欧阳尚书》。汉安帝时代,杨震为司徒、太尉,后来,其子杨秉为太尉,孙子杨赐为太尉、司空(还担任过尚书令和廷尉),曾孙杨彪为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比较惨,被曹操剁了,不过杨修赠给曹丕的佩剑曹丕一直带着——从这情分上来看,要是没死,杨修也未尝没机会做到曹魏的三公。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9)

因为掌握了儒家经典的独家解释权,竟然可以世代荣华富贵,这可不是一般的让人趋之若鹜。

“门生故吏遍天下”。东汉的社会是如此畸形,以至于到了汉末,国家运转已经彻底沦为了权贵的游戏。汉桓帝为此要实行“党锢”,禁止一批儒家人士凭借社会关系入仕。然后他很快就死了。

汉灵帝为了对抗这一现象,除了“党锢”以外,做出了两件釜底抽薪的事情。一个是在京师鸿都门外设立专门学校,以文学书画的名义,集中教导除儒学以外的文献典籍,并将“鸿都门学”的学生任命为刺史等监察官,梳理整顿早已被各种“四世三公”渗透腐蚀垄断的官僚体系。一个是刻制熹平石经,在太学门外将儒家经典刻成石碑,让天下人免费拓印,从而打破豪门垄断。然后,汉灵帝刚过三十岁就死了。至此,东汉实际上已经没救了。

2.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昙花一现的帝国,比如说亚历山大帝国,有个说法:“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内部缺乏向心力的不巩固的军政联合体。”类似的还有波斯帝国等很多古典帝国,他们都有这样的评价。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10)

曹魏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这个定义。举个例子,曹丕称帝后,以南征的名义,命令青州臧霸出征,借机消除了臧霸在青州的割据。这就意味着,在曹操死后,曹魏还处于“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内部缺乏向心力的不巩固的军政联合体”阶段。再举个例子,马腾年老以后,决定放弃权力,留马超接管西凉权力,自己带着全家去找曹操做人质去了。后来马超决定反叛,与韩遂联合,结果被曹操挫败。曹操觉得马超翻不了身,就杀了马腾全家。

古人说,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两件事,就已经涉及曹魏的青、徐、雍、凉四州了。当时并州内迁了大量匈奴,内外牵制难以调用。幽州辽东为公孙家族割据。这样,曹魏手里控制比较强的地方就只不过是豫州、冀州、兖州而已。在雍凉马超韩遂被解决以后,雍凉的一部分力量也可以得到曹魏的使用,但是从蜀汉北伐引起雍凉响应的情况,结合司马懿屯田才使雍州具备了粮食输出能力(也就是军事上的粮食自给能力)来看,用处也十分有限。

因此可以说,曹操时代,他所控制下的所谓“曹魏”势力(当时曹魏还未建立),还仅仅是一个“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内部缺乏向心力的不巩固的军政联合体”,甚至一些地区连武力征服都没有完成。

而蜀汉有益州,孙吴有荆、扬,还可以算上偏远的交州。这样从实力对比来说,曹魏相对孙吴、刘蜀的优势并不很大。

一力降十会,没有绝对的实力,那么在双方犯下的错误都不是太大的情况下,“棋逢对手”的情况就会发生了。“棋逢对手”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将遇良才”,也有可能是“菜鸡互啄”,至于到底是哪种就不好说了。

对于曹操来说,内部缺乏深度整合这一严重问题,他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他的谋士对此也并非没有提醒,但是被他拒绝了。

刘廙提出了暂时放松军事、专心巩固内部的战略建议。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11)

魏国黄门侍郎刘廙向曹操进谏:

“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文武两个方面、为政四个要点:

军事方面:择守要害,选卒岁更;

文政方面:潜思治国,开源节流。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力求尽快渡过“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内部缺乏向心力的不巩固的军政联合体”阶段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潜思治国”说得很含混,没有真正细化的内容。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么粗略的建议怎么执行呢?其实这种建议是没有办法细化的。不是因为工作不明确,而是因为奏疏里没法说。因为你不可能指名道姓地说,某某权臣要压缩其权力,某某派系要分而治之。刘廙要这样写,活不了仨月。他只要告诉曹操集中精力在内政上就够了。因为只要集中注意力在内政上,就必然会对基本的运行机制进行梳理。

对于这样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曹操拒绝了。

曹操的回答很有深意。他说:“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意思是说自己不是修文德的人(这里的不学周文王和通常所说的效仿周文王两代夺取天下不是一回事)。

魏武帝和曹操的历史(历史大揭秘东汉灭亡后)(12)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曹操本质上还是个军阀。

他对于兵权极度重视,不容任何人染指,对于将领极度提防。比如曹操就喜欢留下“锦囊妙计”给留守大将。著名的张辽逍遥津八百破十万,张辽、李典、乐进就是按照曹操进攻张鲁时派人送来的安排作战的。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在记载这一段的时候,还特别提到张辽李典不睦。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手握重兵的将领是极度不信任的,不但要安排多位将领,还要安排不和的将领,甚至还要遥控指挥。这还不算,按照曹魏的军事制度,外军要将家属留在大后方做人质。也就是说,当曹操不得不放手将合肥这样的重镇交给别人的时候,他在这里上了四五道锁,防范极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内政没有得到梳理。

在曹操的首都、大后方,一直有汉献帝集团在活动。在曹操击败吕布之前,汉献帝还稍微安分一点。在曹操击杀吕布之后,曹操立即遭到了汉献帝集团的密谋政变。从这个角度说,一旦曹操收留吕布,那么拥有名分的汉献帝与拥有个人武力的吕布结合,最低只要几个人,就可以干掉曹操然后掌握政权了。要是出现“曹操在战场上击败了吕布,然后吕布被俘以后在曹操老窝反杀曹操”的事情,那可就搞笑了。

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镇守后方的曹丕遇到了魏讽谋反案。曹丕为此掀起了腥风血雨,很是诛杀了一批要员,政局骤然紧张。进谏的刘廙也因为自己的弟弟牵扯进此案,险些被抓去族诛。

这样不稳定的内部,无法支持曹操长期在外征战。

与此同时,因为内部不稳定造成的相互猜疑,曹操也并不放心别人统率大军在外征战。

这是内部原因。在外部,刘备、孙权也并非是没牙的老虎。曹操之前并没有一个柴荣去拔掉南唐的牙齿。这样也就不存在派出一群土匪一样只知道烧杀抢掠的军队就可以击败各国的可能,必须要派出精锐大军、由名将全权指挥才能获胜。

所以曹操不具备统一的可能。

而在当时,曹操是实力最强的军阀,他都不可能,刘备、孙权就更困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