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给自己的一段话(你的这个故事很不合理哦)

文/唐俑

司马迁写给自己的一段话(你的这个故事很不合理哦)(1)

聂政

01

聂政,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写了五个刺客,其中一个就是他。

在司马迁所写的五个刺客中,聂政的名气不是最大的,还不如排名最后的荆轲,但他的争议却是最大的,因为司马迁笔下的他,太不合逻辑了,甚至是“观念先行”的典型。

也就是说,聂政这个刺客形象,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了表达“士为知己死”这个观点,而刻意塑造的,也许当时时间太紧,太史公没有来得及仔细推敲,从而留下了明显的逻辑漏洞。

不过,在讲司马迁笔下的聂政之前,笔者打算先讲讲关于这个刺客的另一个版本。

另一个版本的聂政,出现在大名鼎鼎的《太平御览》里,该书是宋代著名的类书。

所谓“御览”,意思是专门给皇帝看的,聂政当刺客的故事,出现在该书卷五七八引《大周正乐》中。

关于聂政为什么要当刺客,《太平御览》是这么说的,说是他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超过规定期限还没铸好,韩王就把他杀了。

父亲被杀的时候,聂政还没出生,直到他长大成人,母亲才把这件事告诉他。

聂政决心刺杀韩王,为父报仇,从此开始习武练剑,后来以泥瓦匠的身份,混入韩王宫,可是出师不利,第一次行刺,以失败告终。

聂政逾墙而走,逃入大山,遇到一位仙人,跟仙人学琴。

他怕被人认出,就把周身涂黑,又吞炭变音,还把所有的牙齿都拔了,披头散发,看起来像个鬼一样。

就这样,他在山里安全地度过了十年,也苦练了十年,然后告别师父,回到韩国。

这一次,他是带着一手好琴艺回来的,只要他一动手弹琴,听他弹琴的,那是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连正在行走的马牛,也会停下来听。

聂政弹琴的名气,一天天大起来,韩王知道后,就下旨召他进宫,让他弹给他听。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聂政把利刃藏在琴里,神态自若地来到宫里。

杀父仇人就在眼前,聂政却不动声色,像拿了史上最高出场费那样卖力地表演,琴声比仙乐还动听,卫士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韩王就更不用说了。

司马迁写给自己的一段话(你的这个故事很不合理哦)(2)

见他们都放松了警惕,都微闭着眼睛,有人甚至还摇头晃脑,聂政便从琴里抽出短剑,朝韩王猛地一扑,韩王命丧当场。

报了杀父之仇,聂政怕连累母亲,毁了自己的容貌,挖了自己的眼睛,然后剖腹而死,谁也不认识这个刺客是谁。

卫士们把聂政的尸体和凶器吊在城门口,贴出告示说,若有人知道刺客是谁,就赏千两黄金。

消息传到聂政母亲耳朵里,母亲知道一定是儿子干的,就来到城门口,抱住尸体放声大哭,边哭边说,儿啊,你终于为父报仇了!

聂母又对围观的人说,这就是聂政,他为父报仇,害怕连累母亲,所以才将自己毁容,说完抱尸而哭,悲哀过度而死。

02

根据记载,这个版本诞生于后周,与原始版本的聂政大不一样,“原始版本”的聂政,也就是司马迁笔下的聂政,根本不是为父报仇而行刺韩王,其行刺韩王的原因,是被人“收买”。

司马迁笔下的聂政是这样的——

聂政是韩国轵地(今河南济源)人,因为杀了人,为了避仇而和母亲、姐姐来到齐国,以屠宰为业。

在此之前,聂政就以任侠闻名,一个叫严仲子的人知道他后,就到齐国去找他。

严仲子是韩国大夫,因备受韩哀侯宠信,而遭韩相侠累嫉恨,他害怕侠累害他,就逃离了韩国,到处流浪,同时物色能替他报仇的人。

严仲子流浪到齐国,有人告诉他,一个叫聂政的,可以帮他杀掉仇人,只不过他也是为了躲避仇人而逃到齐国的,目前以屠宰为生,以此掩藏身份。

严仲子打听到聂政的住处,特地来他家拜访,来了多次,还带来很多美酒美食,孝敬聂政的母亲。

司马迁写给自己的一段话(你的这个故事很不合理哦)(3)

大家都喝得高兴的时候,严仲子又拿出黄金两千两,要孝敬聂政的母亲,聂政吃惊不小,拒绝接受。

严仲子坚持要给,聂政还是不接受,咱们非亲非故,你这是几个意思呢?

严仲子这才告诉他,他得罪了人,想请他帮他把那人杀了。

聂政说实在不好意思,母亲健在,我可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冒险,因为我要奉养母亲,严仲子仍然要送给他金子,聂政终是不受,礼貌地把他送走了。

后来,母亲去世了,丧服期满,聂政想起严仲子请他帮他报仇的事。

他感慨地说,我不过是个平民百姓,是个屠夫,人家老严的身份多尊贵啊,竟然不远千里来找我,不惜委屈身份与我结交,把我视为知己,可是我如何对待人家的呢,与他的深情厚谊相比,我真是太不是东西了!

聂政接着又说,当初之所以没有答应他,是因为老母在世,如今老母不在了,我再也没有牵挂了,是时候为把我当作知己的人出力了,哪怕为此丢了命,也在所不惜,士为知己者死,死得其所!

于是,聂政来到严仲子所在的濮阳,叫他告诉他,仇人是谁。

严仲子告诉了他,特别提醒他说,那人不但是韩国的宰相,还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家族庞大,人口众多,他的住所,还有很多士兵守卫,守得严严实实,他曾多次派人刺杀,都失败了。

严仲子表示,如今他能替他干掉韩相,他真是太高兴了,不过鉴于对方的强势,他得为他准备一些壮士助力。

聂政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这种事情只能一个人去干,人多容易走漏消息,消息一走漏,等于把全韩国的人都搞成了敌人,那就太危险了。

03

聂政带着宝剑来到韩国,找到相府,严仲子的仇人侠累,正在府上。

尽管卫兵很多,聂政还是一点也没犹豫,跃上台阶,直奔侠累而去,一剑把他杀了。

聂政杀了人,侠累的左右才反应过来,把他围了起来,聂政大喝一声,连杀数十人,自知无法脱身,便用剑剥了自己的面皮,挖出眼睛,还把肠子都挑了出来,这才倒地死去。

司马迁写给自己的一段话(你的这个故事很不合理哦)(4)

后来的情节,与另一个版本一样:韩国人把聂政的尸体和凶器放在城门口,贴出告示说,若有人知道刺客是谁,就重重有赏。

过了很久,仍然没人知道刺客是谁。

聂政的姐姐聂荌知道后,哭着说,刺客一定是我弟弟,她马上动身来到韩国都城,认出果然是弟弟,就趴在尸体上痛哭,边哭边说是她弟弟。

她还告诉人们,弟弟之所以毁容,肯定是为了使人不知道他是她弟弟,是为了保护她这个姐姐。

聂荌说完,大喊三声“天哪”,因哀伤过度死在弟弟身旁。

司马迁在讲完那五个刺客的故事后,还发了一通议论,说他们之所以名垂后世,是因为一个“义”字,这几个人,都很“讲义气”。

这几个刺客,古往今来,都不乏赞美之人、溢美之词,比如清代大学者赵翼,就曾给予高度评价: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嬴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

司马迁写给自己的一段话(你的这个故事很不合理哦)(5)

清朝文学家蒲松龄,也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尤其崇拜聂政: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指聂政,聂政出生于轵县深井里)也。

蒲松龄崇拜聂政的原因,是“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鱄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

总而言之,在历朝历代的赞美者看来,包括蒲松龄在内,都是这个看法:聂政帮人刺杀仇人,是为了报其知遇之恩,是为知己者死。

行文至此,不禁让人愕然,聂政明明是被严仲子收买(尽管他没有接受他的黄金),关“知己”二字什么事?

聂政与严仲子的关系,不过是一个杀手与雇主的关系,他的行为,不过是被利用后的结果,与“为知己者死”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想必这一点,聂政自己也很明白,不然他就太傻了——被人利用,去替人报私仇,白白丢了性命,到头来还以为他的行为,是对人“知遇之恩”的报答,这真的太傻了!

不知司马迁在“编”这个故事,极力把这个刺客往“士为知己者死”这个观点上扯的时候,否则意识到了这一点?

想必是没有意识到,不然也不会留下这个明显的漏洞。

这个漏洞,确实太明显了,所以后来有人再写到聂政的时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把它改成聂政是为了为父报仇,才去行刺韩王,使这个刺客的故事,才有了合理性。

本文为历史教师王汉周,汉周读书原创。感兴趣的朋友,请用薇信搜索公众号:历史教师王汉周或汉周读书,收看全部系列原创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