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基础笔画(黄简讲书法如何运笔)

黄简讲书法:关于摇腕和转指

龚利民glm:

黄老师,我有个疑问!摇腕笔法是您的老师教授给你的还是你深研典籍自己研究出来的?

答:

不是我发明的,用笔摇腕,历代皆如此。典籍讲用腕的很多。

举例来说,你读读这段话,宋‧姜夔《续书谱‧用笔》:

「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黄简讲书法基础笔画(黄简讲书法如何运笔)(1)

其实《玉堂禁经》讲「九用」时,前面有一句提纲挈领的话:「又有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

什么叫「用笔腕下起伏之法」?「起伏」又称起倒,用笔起倒就是摇腕。沈尹默先生用人走路来说明:

「笔毫在点画中移动,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样;人行路时,两脚必然一起一落,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将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

手腕一左一右,笔锋就一起一倒,或一起一伏。

黄简讲书法基础笔画(黄简讲书法如何运笔)(2)

现代讲用腕最多的是沈尹默先生,如《书法论》:

「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

又讲到中锋问题:

「柔软的笔头,使用时,很不容易把握住它,从头到尾使尖锋都在画中行而一丝不走,那末,就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使用这样的工具,才可以使笔锋随时随处都在点画当中呢?在这里,人们就来利用手臂的生理作用,用腕去把将要走出中线的笔锋,运之使它回到当中的地位,所以向来书家都要讲运腕。」

他引用黄庭坚的话:

「指法讲过了,再来讲腕法。黄山谷《学书论》所说的『腕随己左右』,就是说『运腕』。讲到运腕,就得连带着讲全臂所起的作用。我们明白,执笔是手指的职司,运是手腕的职司,两者必须很好地互相结合起来,才能完成用笔的任务。」

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

「最后再叮嘱一句,这是『执』笔的方法。手指的任务是执笔。除了『执』以外,并无其他任务。换句话说,指头执了笔不许乱转。」

黄简讲书法基础笔画(黄简讲书法如何运笔)(3)

清楚不清楚?手指管执笔,手腕管运笔。

我从小所见老先生写字,都是摇腕写的,沈尹默先生最为出色。文革前,上海青年宫办了一个书法学习班,沈尹默等先生主讲,影响很大。学生有周慧珺、吴建贤等等。吴建贤后来也调入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组,和方传鑫两人负责书法作品出版。有一次我在办公室写字,突然吴建贤大叫一声:「大家看,黄简写字不摇腕!」组长周志高过来说:「他在写古隶,古隶摇腕幅度没有行草大。」但我对吴建贤摇腕动作很感兴趣,多次请他演示,他的动作确实比我大。我虽然从小写字,父母就教以摇腕,但只是被动的。长大后才很注意别人的摇腕动作,注意向人家学习,这时变为主动。

黄简讲书法基础笔画(黄简讲书法如何运笔)(4)

当时编辑组中,拓本鉴定出版王壮弘、许宝驯﹝潘伯鹰先生弟子﹞,篆刻方去疾、高式熊、吴鸥﹝方去疾弟子﹞,以及文字编辑潘德熙先生等等,人人都会写字,但没有一个转指写字的。当时转指写字的话,要给人笑话的。

这是一个很令人怀念的编辑组,专家多,心齐,有事人人动手,彼此敬重。就像吴建贤这样的同事,他盯住我的动作,没有坏心,只是心直口快。而我请教他,他也毫无保留地讲给你听,我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后来香港编辑组就不是了,编大辞典何等繁重,某人做事他不来,做完了说是他功劳,最后还捅你一刀。上海那个编辑组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黄简讲书法基础笔画(黄简讲书法如何运笔)(5)

历史上有没有转指写字的?有的。现在有没有人转指写字的,也有。柳曾符先生曾经设想,是否可认为有两种方法。在这一点上,我是坚决的用腕派。你如果听我课,就好好练习摇腕写字。至于别人摇不摇腕,不必在意。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广,哪会全体一致呢。我只是把我知道的讲出来而已,而我数十年临池经验,觉得这方法可行,科学,所以我接受。坚持走摇腕的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