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的形状多为什么样(赣南客家围屋习俗)

简介

龙南县距赣州市政府所在地130公里。总面积1640平方公里,辖五乡八镇两场两个管委会,总人口30万。属纯客家县。现存龙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其分布形势:“组合式”呈由东北向西南发展逐渐减弱的状况;“围屋”则是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每一座围屋都是民间文化的宝库!无怪乎2000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主任、著名学者片山和俊教授在考察了龙南围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大为感慨地说:龙南围屋的构造并不复杂,但它的大尺度、大空间、大容量集居住、城堡、宗教信仰、议事厅和中心广场于一体,如此宏伟多功能的民居为世之罕见,令人感到震撼!看了围屋,就象读了一本建筑教科书,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得到许多启发,这种感觉犹如日本人初看古罗马建筑一样。罗马建筑影响了整个欧美建筑。

历史渊源

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因外形与广州东汉墓出土的“坞堡”十分相似,因此,当时许多学者一致认为:赣南围屋可能源自汉晋时,中原盛行的庄园建筑——坞壁(即坞堡)。但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发现当年中原汉人因“永嘉之乱”、“安史之变”、“靖康之难”,被迫南迁,本是无目的性的,宋元时成为客家始民的那部分人,也是经过数十百年以上的沿途盘桓、波浪式从黄河流域,向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推移,首先来到赣南、闽西的北部县份的。可是,在这些县域,以及中原南迁沿途民居中,却不见或流行过围屋民居,反而在赣南紧连粤东北的南部数县率先出现并流行围屋,按说这些地方若早有因素,保存一些清以前的围屋是完全可能的。据大量出土的坞堡明器看,大多是在围墙内独立设一或两座高耸的炮楼,而象四角设炮楼形似围屋者,实仅见广州汉墓一例。且就平面看,与围屋也存较大差异:坞堡的围墙,是单体独立的围护墙,而围屋则既是围护墙,又是各房间的承重外檐墙。尤其象广州汉墓出土的那种坞堡式围屋,在赣南是清嘉庆年间以后才出现并盛行的。因此,赣南围屋的源本,只能就近就地,往上和往周围寻找,而无需跨越数千里、上千年的大时空去舍近求远。至于坞堡与围屋的惊人相似,从而唤起人们一种不约而同的潜意识并发,但下面三个方面,代表了赣南围屋的历史渊源。

(1)原有城堡的影响 晚明以来,官府为了对付“三南”、安远一带屡治不平的“盗贼”,采取的措施是设“巡检司城”(由武将充任、隶属州县指挥,专职镇压反抗势力的军事机构)和增设新县城。自清嘉庆年间始,先后在安远、龙南、会昌分别设置了黄乡司城。下历司城、羊角水堡司城,以后又增设了定南、长宁(今寻乌)、全南县,后又在这些县属下设置了高沙堡上城、观音阁城等。这些司城大抵为方形,或土筑或砖砌石垒,设一或两孔城门。如黄乡司城:‘凋团十五丈、高一丈五尺,雉煤二百有零只一般百“镇定”。其周长仅略大于关西新围和东生围。观音阁城:“周围二百二十五文,高一立五尺,宽阔九尺,辟门二,城楼二座。”也只一般村围大小,筑城堡有效于镇防“盗贼”,那么,官行民效,百姓造围屋,自然会联想到借鉴司城形状。这些小城堡出现于明代中晚期,在赣南又主要见于‘三南”、安远一带,这与围屋发生的时代背景,分布区域是相吻合的。从围屋的状貌看,大围两门、小围一门,与司城也是一致的,变城楼为围屋角堡,变城墙和雉堞为围屋房间和枪眼,这也是作为民居的围屋,考虑经济实用,便于生活的结果。

(2)山寨、村围的影响 赣南地属边远山区,自古以来,固有山寨、村团,先是草寇占山为王,垒寨盘守,如南宋时,赣寇陈三抢据“松粹山寨”事,后官府也在要塞和易滋事的地方设寨防守。如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 )二月立赣、吉、南、安要冲四寨。吉、赣、南、安数被寇,寇出没无时,塞卒莫能相援,因即要害立四寨,每寨屯兵百,地势联络,御寇为便,择三郡将官领之。”明代则在赣南各险隘处设长洛、平头、新田等十三个寨巡检,每寨设弓兵一百名。百姓们为了同样的目的,往往也在村子附近山头垒寨。寇至举家避寨中,寇去则返村,至今赣南一些偏远乡村,尚能见到许多废弃的山寨,著名的如于都银坑镇的“岳飞寨”,为北宋时岳飞剿匪时遗址,现为县文保单位。

约稍晚些时候,为了更有利保护生命财产,便出现了就村边砌墙垣的“村围”。所谓村围,即将整个村庄都包裹在内的围子,它与围屋的区别在于:围屋一般是由某一位财主一手策划,统一布局设计而建的,围内居民都是他一人的后裔,因此,构造较精工,整体性能好。村围则往往是先已有一个同宗地有不同宗姓的自然村,后因安全的需要,而聚众捐资出力做起的环村之围。因此,它面积一般较大,平面多呈不规则形,围内建筑大多杂乱无章,炮楼、门楼根据需要而定。这种村围赣南几乎各县都有,盛行围屋的地方,同样也盛行村围,有的围屋还建在村围之内。若从安全便利来看,围屋显然优于村围,村围又优于山寨;从三者的性能和外形看,山寨和村围显然仿自城堡,而围屋则又显然脱胎于山寨、村围。

(3)闽粤围楼的影响从现有的调查研究资料看,闽西南的土楼,似乎年代要略早些,嬗演关系也清晰些。据刊,闽南华安县沙建乡的“齐云楼”刻石纪年为“大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大清同治丁卯年吉旦重修”。同乡的“升平接”纪年为万历二十九年。”另据《中国文物报》第33期报道:漳浦县发现四座明代纪年上堡楼,两座为明嘉靖年间,另两座为隆庆和万历年间。赣闽粤边,地理相措,社会背景大同小异。而明末清初,即围屋产生的年代,又有闽粤人大举移民赣南的史实。从赣南早期的围屋看,除了方形的外,尚有少量粤式围拢屋状围屋和个别闽式圆土楼,而方土楼加上角堡者则更多见。尤其从一些细部构造看,如围屋的外走马(闽称“隐通廊”)和内走马(内通廊),以及门头上防火。攻的水漏等设计,竟与土楼的做法如出一辙。因此,围屋与土楼和围拢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却又三足鼎立,分庭抗礼,各有千秋。

但是,由于赣南属长江水系,古代一向视为中原的边缘,故史书称:“南抚百越、北望中州”。这种地理上的原因,使赣南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更习惯于来自中原的影响。而闽西、粤东地处岭外,远离中原,水系分属韩江和珠江流域,它们同样也更易受自己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影响。因此,赣闽粤边虽均系客家人聚居地,但赣南客家文化与之尚存一定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民居上,便是趋向于赣北民居风格,围屋则就方正而不就圆弧,并多用砖石材料,这显然是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结果。

相关民俗活动

⑴、元宵习俗

香火龙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在龙南广泛流传,流传在关西新围、里仁栗园围一带的《香火龙》是一种造型美观、结构精美、技艺精湛、场景壮观、气氛热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也是特定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数百年来源源流传。它的道具可以就地取材,表演的时间正好是欢度元宵佳节,表演人数在15人以内,不受场地的限制。这众多的特色赋予了《香火龙》鲜活的生命。表演时,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每到一处,热情好客的客家老人、妇女都会端来最香的美酒,最地道的客家米果欢迎龙队的到来。《香火龙》一会儿来个“四柱落井”,一会儿来个“黄龙缠柱”,一会儿又是“团龙”,一会儿来个“黄龙摆身”,维妙维俏的表演让人震撼,香火龙走到哪儿,笑声就在哪儿,喝彩声就在哪儿。香火龙是当地最赋传统民间特色的元宵佳节文化活动形式之一。

⑵、立夏习俗

民间素有“立夏并不吃春(蛋),见到老爷嗦嗦怔”和“立夏立夏,天光吃到夜”的说法。立夏这天,围屋人习惯早晨吃蛋,中餐吃艾板,晚上喝酒吃肉。在立夏这天,围屋人还特地为耕牛准备了粥和蛋,来犒劳耕牛的辛勤劳动。

⑶、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围屋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之一。节前,亲戚之间互相馈送礼物,已经订亲的男方要购买一些贵重礼物,带上自家制作的油炸米果到女方家“捎节”。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门前插满了艾草、菖蒲、桃枝,中午,一家人坐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然后大人领着小孩观看龙舟比赛。

⑷、春节习俗

农历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大年初一为春节。新年的钟声敲响以后,家家户户鸣爆送旧迎新。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称为“照年光”。

围屋里,从农历12月24日就“入年界”了,直到正月三十才“开大正”,正月十五算是开“小正”。

大年初一,围屋里的男女老少穿戴整齐,小孩一般都穿着新衣服。这天的早晨,是一年中唯一一天男人比女人起床早。男人起床后,先是用三牲到围屋的祠堂里拜天地、祭祖宗,然后是家人、族人互相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上午10时许,聚族而居的围屋人,由头年添丁的人家牵头召集族人在祠堂中厅团拜。此时,每家的户主要端茶,即把自家做的年料、米酒拿到厅堂让众人品尝。大年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不挑水,不煮饭,不扫地。他们吃的饭,喝的水都是“去年的”,不扫地则意味着“有尘(存)”预示年年富足,年年有余。

赣南客家围屋的形状多为什么样(赣南客家围屋习俗)(1)

赣南客家围屋的形状多为什么样(赣南客家围屋习俗)(2)

赣南客家围屋的形状多为什么样(赣南客家围屋习俗)(3)

赣南客家围屋的形状多为什么样(赣南客家围屋习俗)(4)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是客家民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时节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婚俗等是赣南客家围屋习俗的具体表现。

赣南客家围屋的形状多为什么样(赣南客家围屋习俗)(5)

酒文化

在客家龙南,任何一个传统时节,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或者动人的故事,任何一个传统节庆,都有一项或者几项民俗活动。如重大节日中的舞龙、舞狮、端阳节赛龙舟等等。这些活动和仪式将文化性、娛乐性、神圣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客家传统礼仪、节庆与习俗活动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龙南客家人的主要时节习俗有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阳、食新、七月半、中秋、重阳、立冬、十月朝、冬至等。除上述时节外,在不少山村还保留着许多的地方节日。如大年初一早首先起床的是家中的男人,女人不能早起。男人起床后,首先提着三牲到厅厦里敬神、敬祖先,然后回来做自家灶神。年初二,县城和城郊,一般不走亲访友,要去只去头一年有老人过世的亲戚、朋友家“拜新台”。

赣南客家围屋的形状多为什么样(赣南客家围屋习俗)(6)

客爱婚俗

赣南客家屋服饰习俗秉承古朴、实惠、节俭的原则,如冬天老一辈的男人头上会威拉得很长折起的线毡帽,穿有十几个口袋的肚兜,裤子是“索腰裤”。天热时,般穿背心小褂,裤脚管卷在半腿。他们长期在田间劳动,一般打赤脚,天冷穿稻草制作的草鞋和棕毛制的袜子。而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则穿大襟衫(俗称大巴杉),冬天,头上裹冬头帕,热天则挽个发髻在脑后。客家龙南妇女不缠足,大热天的时候可以和男人一样脚上穿着“撩板”(也称木拖鞋)。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饮食习俗表现在菜肴方面则是偏辣味、酸味。无鲜辣椒的季节吃干辣椒或辣椒酱。旧时农家仅过节时吃点荤,平时多吃素。而宴席很有讲究。宴席有喜事席、寿事席、丧事席之分,并有地域之别。喜事指婚嫁、满月、参军、升学、搬迁等。喜事席多采用上四下五式,边缘山区多采用十大碗式。

赣南客家围屋的形状多为什么样(赣南客家围屋习俗)(7)

客家宴席

对居住习俗而言,各乡村都是聚族而居。一座围屋或者一只屋场,一般住一种姓或者一个族,如关西新固、燕翼围、栗园固、乌石围等。住两姓或多姓的也有,但比较少,也比较特殊,如桃江乡岗紫围住有欧、刘两姓,桃江乡酒源的“十姓围”住有十姓。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中的婚俗是客家五大人生礼俗中最为重要的礼俗,其形式多样、仪式复杂、功能丰富,体现了浓郁的客家特色。客家龙南人称要亲为“归亲”,“讨新人”,称新娘为“新人”,称女子出嫁为“于归”客家龙南人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表现在婚俗观念上的几个明显的特点,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男女青年结婚一般都要经过隆重的仪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