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学古诗75首(思维导图学古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先用一张思维导图了解全诗

思维导图学古诗75首(思维导图学古诗)(1)

作者

思维导图学古诗75首(思维导图学古诗)(2)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注释

思维导图学古诗75首(思维导图学古诗)(3)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赏析

思维导图学古诗75首(思维导图学古诗)(4)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夜晚景色烽火台、似雪的沙漠、似霜的月亮,用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后两句用悠悠卢笛声和自己想象征人远眺的画面来表达戍边战士深重、急切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关联

思维导图学古诗75首(思维导图学古诗)(5)

各个朝代大多会有一些战火,每当这时候受苦的就是远征戍边的将士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到达几千里外的边塞作战,杜甫在《兵车行》中把战争带给贫穷百姓的影响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征人往往一去就是几载甚至数十载,边境苦寒,环境凄凉就更加思念家乡,如李白的《关山月》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乐器在古代经常会入诗和词,足见古代对礼乐是非常重视的例如《咏筝》和《琵琶行》等。悠悠笛声似乎传达着无尽的思愁,用笛作诗的也非常多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黄庭坚的“风前横笛斜吹雨”韦庄的“一声牛笛断人肠”等

思维导图学古诗75首(思维导图学古诗)(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